再一次被苏南的乡村震惊了

麴义看金 2025-01-17 13:34:43

大家去过江苏,特别是江苏南部的乡村吗?

有人说,苏南的乡村就像是一块双面绣,一面是田园风光的恬静秀丽,一面是新业态和特色产业的热闹非凡。

前几天,我刚去了一趟无锡滨湖区的乡村。

看完之后我的感觉是大开眼界、大为震撼,久在樊笼的城市人还是低估了苏南乡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很多地方,还在苦苦探索乡村经济应该如何盘活的时候,这里的一些乡村,已经肉眼可见地进入到了next level。

01.

一走进无锡滨湖区的胡埭,我就被富安.状元里硬控了几小时。

从路口进村,一条笔直宽阔的马路向远处的茶山延伸去。

这条路两边,不是想象中那种冬日里乡村寂寥的田野,而是分布了田园农场、萌宠乐园、状元面馆、半隐小栖、山茶屿咖啡、见山私汤民宿等各种业态。

沿路逛过去,我们发现每一处都各有特色,很好地融合了城市与田园的优势。

比如萌宠乐园,把城市里年轻人爱去的撸猫馆,放在更亲近自然的乡村林间,让人顿时有一种身为“农场主”的错觉;

比如状元面馆,白墙黛瓦的一间面馆,里面的装修古朴干净,不仅能吃面,还有本地出产的“状元糕”卖,有红糖的、麦汁的……看到这些扎实的糕团,那份属于乡村的朴实、温暖与香甜扑面而来;

比如山茶屿咖啡,由老式的知青用房盘活改造而来,咖啡馆简约的建筑外观与室内ins风的装修形成了一定的视觉落差,使得这座点缀在山间的咖啡馆时尚又不突兀。

冬日阳光穿透咖啡馆的玻璃幕墙,给小屋里的食客镀上了一层金光,这种肉眼可见的惬意程度,不输任何一家城市咖啡馆,甚至还要更胜一筹。

这条路叫茶厂路,以前是村里一条不起眼的水泥路,沿路只有茶山和茶厂,村里人只会在春季来这儿打打短工,除了村民和茶农,平时少有人来。

现在,村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开车来这休闲旅游的人,“新建的停车场上多了不少外地牌子”。

变化来自一场持续的改造。

原来,富安状元里并不只有富安村,而富安村也不是一个单独的村庄。

富安下辖东街、严巷、杨巷、许巷、张野5个自然村落,村里有一条状元古道,在古代,这是胡埭学子进京赶考的必经之路,因为出过4位状元而得名。

后来村里对这条古道进行了重新修缮,并抓住当代人对“精神充电”的需求,开发出了一条3公里的亲子研学线和10公里徒步越野线。

而我们去的胡埭.富安里,是胡埭以古道为纽带,对分部在古道上的张野、中湾两村进行规划开发,盘活村里的闲置载体,打造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富安·状元里”乡村振兴示范带。

这片6平方公里的乡村土地上,古道、茶林、咖啡馆、民宿等众多元素“混搭”,网红新业态集聚,他们能为游客提供的已经不只是一杯咖啡,或一盒茶叶,而是一种诗意、悠然的生活方式。

目前,富安村还在继续谋划状元路二期、三期建设,争取把这碗“老天爷赏的饭”,吃出更多花样。

从一个平平无奇的无锡农村,一跃成为人气爆棚的文旅热点,中间自然少不了“爆款”的诞生。

滨湖的“爆款”便是一个个接地气、热乎乎的、个性化的乡村IP。

在胡埭镇的富安村,精心打造的“状元IP”就是撬动乡村“流量”的新支点。

而在雪浪街道的南泉老街,则又是另一番景象。

从南泉老街的东街走到西街,能看到几乎每家住户的门口都支楞起了一个小摊子,叫卖着承载当地人记忆的松花饭团、豆腐花、海棠糕、筒肠,还有一些带着泥土的新鲜蔬菜……

整条老街沿河而建,街面金山石作边,青砖铺路,几座拱桥坐落其上,树杈上旌旗飘摇,一路走来,老街的符号也与游客们对江南乡村的想象深深绑定。

而这背后是苏南乡村的另一套打法。如果说胡埭是做“加”法,那么南泉则是主打一个“留”字。

南泉老街位于滨湖区雪浪街道的南泉古镇,拥有数百间明清建筑,其中自是不乏市级文保单位。

这些古老而独特的民居建筑,不仅是当地居民生活的场所,更成为了南泉古镇独一无二的 IP符号 。

为了尽可能留住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条街的改造显然保留了老生活、老场景、老体验和老民俗,全面还原了南泉老街市井的生活体验。

真没想到,在许多投资几十亿的人造古镇正在批量倒闭之际,小小的苏南乡村却在认认真真地讲好自己的故事。

像富安.状元里、南泉老街这样的一批乡村,就这么水灵灵地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IP经济,推开了一扇扇乡村发展的“小窗”。

02.

在这些村子里慢慢走完一圈,对苏南乡村的思考与认识也逐渐加深。

为什么滨湖的这些村子能做到这样?

从IP向更深处进发,是一个乡村对自身的理解和更科学精细的统筹规划。

我们发现,在这里,乡村改造不是很多人想象的大拆大建,而是以阶段性的项目规划逐渐铺开,注重的是和乡村相辅相成、共生共荣。

比如马山街道的小南湾,尤其能感受到这种“有机更新”的魅力。

走进小南湾,一下便能看到和城市截然不同的画风,是这样的。

要一一了解这里每个地方的故事和亮点,可能一天也说不完。

比如,钟书房·禾田社,以文艺创作和交流为主题的综合文化生活空间,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由荒芜废弃的闾江油库改造的小田茶事工坊,以茶文化为改造设计的特色主题,被打造成了集茶叶生产加工、茶文化体验、自然研学、田园美食、修养休闲等乡旅形态于一体的主题活动场域。

在南湾艺术村,艺术家们就地取材,废物利用,让“艺术品”们散落在田间地头、山野树下,不加雕饰地与土地融于一体,让游客们能在不经意间获得开“艺术盲盒”的惊喜与快乐。

看看这些场景,你能想象,一个乡村,还能“自带”艺术装置吗?

可以说,这里就是一个独立的世外桃源,自给自足的一个生态圈,不仅只是田园农场、稻田、茶田,还有各种知名的饭店、茶馆、书房,能够满足村民的精神与物质所需,也能满足游客所求。

这不就是苏南乡村自己的“阿那亚”么?

能把乡村变成这样,得益于小南湾清晰的发展思路。

过去,由于历史原因,小南湾片区虽然拥有较大面积的耕地、园地、林地和水面等集体土地,但这些土地被分散地租赁出去、产出低效,也没给村民带来什么实质性的红利。

于是,小南湾做了一件事——把本地的优势元素分类整合,总结为“湖谷村田”,即太湖秘境、茶山幽谷、吴地原乡和阖闾良田。

围绕这4个关键要素,再进行有机更新。

不是无中生有地另建观光广场、城市小镇等经济景观,而是让田园建筑自然散落在农田和原始村落中。

于是占地1500亩的小南湾,逐渐生长出了小田蜜碳惠农园、阖闾幻城影像艺术公园、南湾艺术村和小田里懒奢度假村等一系列创新业态。

(改造前)

(改造后)

似乎正是这种“克制”,让未经过大改的“旧油库”民宿,成为网红打卡地,每逢节假日就一房难求;

让茶园里不施化肥只注重窖制工艺的茶叶,热销北上广深;

也让这个叫“小田里”的地方,成为周边的城里人周末遛娃的最佳去处。

现在的小南湾,秩序感与松弛感并存。秩序感来自建设,而松弛感,则来自享受其间的人们。

从主村落到自然村、从文化生活到卫生设施,滨湖的乡村建设者们用“有机更新”的方式为乡村的精神内部注入了一丝“骨血和灵性”,平铺直叙,却又源远流长。

从村子的“自我修复”到建筑的“活化再生”,小南湾的改变在传承与保护乡村文化的同时,也为乡村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滨湖区的朋友告诉我,小南湾还通过自产、自加工、自销售的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打造出小田大米、特色茶叶等健康环保农产品,并在园区内建设咖啡馆、户外烧烤等设施,原料现采现做,构建了“从农田到餐桌”的绿色食品消费链。

前面提到的富安村,也已经连续3年带领村民开展农田连片整治工程,分季种植彩色油菜花、向日葵、水稻等农作物,通过发展“赏花经济”,带动旅游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去年油菜花季,梯田周一至周五的日均客流达到5000人次,周末和节假日更是达到万人以上。

到2025年,富安状元古道沿线生态茶园将增至200亩,茶业总产值力争超300万元,将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发现没有,这些苏南乡村都是目标清晰的“长期主义者”,所以乡建的过程慢慢却不漫漫。

这些从乡村自身深处出发的修复和改变,走出了一条用“有机更新”带动“文化与经济复兴”的发展路径。

03.

滨湖的几个村子逛下来,我注意到一个细节:

许多村里都有小广场,一大片平整的水泥地,设置了多张简约漂亮的长椅和丰富的健身器材。

老实说,我觉得这样的乡村广场,比一些城市小区的广场建设得还要好。

广场上经常能看到很多老人坐着晒太阳闲聊,旁边还有一些在玩儿的小朋友,或打乒乓球,或打羽毛球。

这个场景,让乡村振兴这个宏大的词,一下子具象化了。

其实对一个村子来说,振兴的关键还是人,能允许更多村民参与和主导的乡村振兴,才是真正有活力的乡村振兴。

而在苏南乡村,对人的重视始终贯穿在乡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里。

比如IP开发。

在富安,村里对本地IP的深度开发,也顺便把村民给启发了,村民们自主开发出了“黄阿姨乌米饭”“张姐家状元餐”“状元茶”等特色农产品。

于是,村里也更积极地组织策划更多活动,比如张野文化节、状元徒步游等,以节促销,给村民带来超过10万元收入。

在雪浪街道的千年古村尧歌里,村庄传统肌理、空间形态及承载乡愁记忆的楼盖塘、家渠等旧景通过综合环境提升工程得到保护焕新。

结果,一批又一批的打卡者和旅居度假者慕名而来。因为古村的环境太舒适,有些人甚至舍不得走,从游客变成了这里的“新村民”。

数据显示,尧歌里的长住客占比已经超过20%,不少是徒步客、咖啡师等新职业人群。

于是,村里抓住这波热度,举办了首届“乡聚尧歌”村落集市,充分融入民谣、咖啡、机车、古道等新潮元素,狠狠吸粉,举办期间日均客流高达5000人次。

在滨湖的村子里,还能看到很多小议事堂,陈设也很简单,就是摆张桌子,放几把椅子方便大家坐下来聊聊天,说说心里话,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大家都可以在这里讨论。

比如富安张野村,建立了“善治茶社”,这是张野村民协商议事平台,由村民组长、党员、乡贤及热心村民等参与,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议事流程。

通过村民自治,张野村有效凝聚了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提升的内生动力。

人口的回流是一个有力证明。

听张野的村民说,看到村里的变化,不少在市区、镇上买房定居的村民现在又搬了回来。

以民主、开放、多元为内涵的善治也带来了更为珍贵的东西——村民们变得更加自信和积极。

无论在哪个村,当我们询问起村里的一些情况,村民们都很乐于分享。

能感受到,他们乐见外地人欣赏他们的村庄,也很欢迎人们来村里消费、旅游,毕竟那带来的是实打实的收益。

是啊,就像南泉老街,在家门口支楞一个小摊,就有人源源不断的来买你东西,谁不高兴呢?

对乡村公共设施、废弃建筑的重塑改造,实际上也实现了对人们生活品质、生活方式的提升和引进,进而反哺到生活在其中的人。

最近我们还得知,滨湖区首创的无锡首个“新农人”孵化平台——“新农人创客谷”正式成立,这个平台涵盖了生产经营、技术指导、交流学习等功能,为的是给乡村培养出更多“新农人”,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遥想80年前,本地乡绅陆鸿声为寄托家乡歌舞升平的美好愿望,把“窑窝里”村更名为出自诗句“尧舜天下,歌鸣太平”的“尧歌里”。

而今天,“尧歌”已成为滨湖乡村的真实写照,并且还在变得更好。

04.

真正有生命力的乡村,往往是“自然生长,回归日常”的乡村。

苏南的乡村之所以各有各的精彩,正是因为这里的乡建始终追求的是一种真正扎根于土地里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而不是短期的、表面的繁荣。

滨湖的乡村是整个苏南乡村的一种缩影。经过多年持之以恒地努力,滨湖的乡建不仅让生活在当地的村民满意,也获得了来自全国范围内的认可:

目前马山街道和平社区、群丰社区,胡埭镇马鞍村、富安村已成功被认定为第一批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计划到2025年底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率达75%;

去年,滨湖区“太湖湾花美茶香之旅”路线入选2024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精品景点线路,成为全省四条入选路线之一,同时也是无锡唯一入选路线;

军嶂古道入选2024年度全国“最受欢迎古道”,成为江苏省六条上榜古道之一;

而今年,滨湖会继续加大环灵山湾一线、山水环路一线和状元古道一线等“三线”建设,让这条环太湖乡村示范带成为游客进入湖湾的第一眼风景线。

当代乡村发展,早已不存在统一标准答案。

无论是注重政策引导、发展当地产业、追求文化体验,还是因地制宜的定制方案,都展现了乡村发展的多元可能。真正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在于找到适合每个乡村特点的独特路径。

春节将至,不妨抽空来滨湖走走,重新认识一下苏南的乡村吧。

这儿的田野里,藏着新希望。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