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牡丹的美好诗句,不能只会“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呀

靖儿爱诗词 2024-08-17 16:42:42

花开富贵,莫过牡丹,可春季一过也难逃凋谢飘零。十万太监中杨金水就似那曾经大红大紫的牡丹,富贵享过了头,已然零落尘埃。——《大明王朝1566》

牡丹为什么能够成为我们的国花,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首先,牡丹花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隋代,牡丹就已进入皇家园林,经过千百年的培育和发展,成为中国花卉文化的重要代表。

其次,牡丹花型硕大,花色艳丽,姿态雍容华贵,象征着繁荣昌盛、富贵吉祥,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好、繁荣的向往相契合,能够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大国风范和民族精神。

再者,牡丹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中,牡丹常常被作为美好的象征加以描绘和赞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寄托。

说到有关牡丹的诗词,你能想到哪些呢?不会只有那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吧。现在小编就带领各位看官回顾一下,古人那些描述牡丹的美好诗词。

《牡丹》•徐凝(唐)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赏析】《牡丹》是一首七言绝句,为歌咏牡丹的诗作。这首诗没有具体描写牡丹花的漂亮,而通过赏花者的主观感受间接表现出来。牡丹在景物中独占鳌头,引起诗人无比的赞叹,从而既可见牡丹之美,又表现出诗人对牡丹花的喜爱。

《牡丹》•皮日休(唐)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赏析】《牡丹》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把人们引向一个春色将阑的世界,写出落红遍地、一片残败狼藉的景象;次句说牡丹花能在晚春世界生气勃发,吐蕊怒放,稳占春光;三句写牡丹芳姿艳质、花光万里,是天下无与伦比的;末句进一步写花香。整首诗从表面看是在咏牡丹,又似在通过花王牡丹暗示农民起义领袖,从而歌颂黄巢敢于反抗现实称王天下的气魄和革命精神。

《赏牡丹》•刘禹锡(唐)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析】《赏牡丹》是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前二句以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使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后二句则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之句,来表现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界地位,真实再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亦寄寓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人格。

《吉祥寺赏牡丹》•苏轼(宋)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赏析】《吉祥寺赏牡丹》是一首七言绝句,为当时的记实叙事之作,描写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其主要叙写了诗人与杭州百姓一同赏牡丹的欢乐气氛及百姓看其醉归的情景。全诗诗句夸张,语意诙谐,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表达了诗人簪花的情趣、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戏题牡丹》•韩愈(唐)

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赏析】清汪佑南《泾草堂诗话》就认为晚唐诸家咏牡丹“尽态极妍,总不如昌黎一首”,似乎有些过份,因诸家所咏自有其特点自有其角度,不能一概而论,但就艺术上的“轻清流丽,无意求工”这一点说,却道出了韩愈这首咏牡丹诗的特色。而这一特色,恰恰是韩愈将自己心理感受注于诗中所致。清张鸿《批韩诗》认为这首诗有韩愈“不著色”的体格,确是一语中的。较之那些浓彩重饰只求形似的咏牡丹之作,韩愈这首《戏题牡丹》还是充满神韵的。它不仅显示作者驾驭语言的工力,描绘了牡丹的丰采,而且,在“戏”的背后,似乎也含有严肃的命题。这才是韩愈这首诗被评诗家称道的真正原因。

《牡丹》•李商隐(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赏析】《牡丹》是一首咏物言志的七言律诗。此诗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借绝色艳姝来比拟,以花写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首联结合典故描绘了一幅单株牡丹的特写图;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颈联具体描写了牡丹的色香;尾联反用梦中传彩笔之典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全诗每句一典,辞藻绚丽,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

《红牡丹》•王维(唐)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赏析】《红牡丹》是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前两句侧重写牡丹枝叶的状态和花的色彩,展示出它娇艳可爱的丰姿和闲雅安静的气度;后两句写“牡丹仙子”的内心世界,显露出花欲凋谢时的愁怨,暗寓诗人愁春光易逝、愁红颜易衰。全诗以美人喻花,意境优美,含蓄蕴藉,余味悠长,达到了意境上的神化和形象化。

《惜牡丹花二首》•白居易(唐)

序: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序: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赏析】《惜牡丹花二首》是一组七言绝句。第一首诗借写夜晚秉烛赏花,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诗人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表现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惋惜;第二首诗具体细微地刻画了风雨过后落红满地的景象,运用欲擒故纵、欲说还休的表现手法,极尽强调、渲染之能事,充分表达出诗人的爱花惜花之情。全诗表达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

《牡丹花》•罗隐(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赏析】《牡丹》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点明牡丹与春天的东风之间,仿佛有着某种特殊的缘分;颔联进一步赞美牡丹的美丽;颈联巧妙地用芍药和芙蓉来与牡丹进行对比,突显牡丹的尊贵与美丽;尾联引用韩愈的故事,他曾写诗赞美牡丹,但生活中却因谏阻唐宪宗迎佛骨而遭贬谪,这与牡丹的盛开与凋零,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呼应。这首诗既是对牡丹的赞美,展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也蕴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哀思。

《赏牡丹》•王建(唐)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赏析】《赏牡丹》是一首五言排律。全诗围绕一个“赏”字,诗人不写牡丹一时之态,而是从牡丹之贵写到牡丹之美,再写牡丹凋零,用变化的角度去赏牡丹,写出诗人赏牡丹的感受,道出了“花时难久驻,赏花当及时,一旦花事了,千金买亦无”的惜花之情。这首诗描写过渡自然,惋惜怅然之情水到渠成,乃唐代赏牡丹诗作中别具一格之作。

在众多诗人的笔下,牡丹都被赋予了丰富而生动的形象和情感。刘禹锡曾写道:“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极力夸赞牡丹的倾国倾城之姿。皮日休也有“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的诗句,将牡丹赞为百花之王,凸显其绝艳和浓香。

徐凝则言:“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把牡丹比作洛川神女的杰作,姿态万千胜过朝霞。

这些诗句都生动地展现了牡丹的美丽、高贵与独特魅力,也反映出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花敌。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介绍了牡丹的品种,意义等等。可见,唐宋时代,人们喜爱牡丹达到了鼎盛。

如今,许多地方都会庆祝牡丹花盛开而举办牡丹节,比如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

洛阳牡丹节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每年牡丹盛开时节,洛阳城花海人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活动期间,不仅可以欣赏到千姿百态的牡丹花,还会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民俗展览、美食节等。

菏泽牡丹节也颇具特色,以其品种繁多、种植面积广而闻名。除了赏花,还会举办牡丹产业相关的交流活动,推动牡丹产业的发展。

举办牡丹节不仅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还能传承和弘扬牡丹文化,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