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苏轼是如何成功为庐山代言的?

心言聊历史 2024-04-04 01:29:33

古代的代言,就是一种工作,它的最初存在形式就是代天子草拟命诏。《书.说命上》记载:”恭默思道,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

从古代早期开始,拟诏的权力就从皇权中剥离出来了,由专门的人代言。追溯到秦汉时期,代言的工作是由丞相来做,到了西汉后期,丞相制度被取消,代言就成了尚书令的事,直到隋唐,建立了三部六省的机制,代言的工作就变得相对复杂了,首先需要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们针对某事拟出命诏初稿,然后交由中书令选择并将其修改润色,完成后才上交皇帝,皇帝满意,就可以加盖印章,那么,这一个代言才算完成。

古代皇帝的诏书

如今,代言成了工作中的一种形式,我们现在常常所说的代言,大多是指明星们在某方面作为代表发言,或者是为某产品树立形象,博得更多的眼球和更高的成交率。这是一种商业行为,它起源于好莱坞。

众所周知,好莱坞一直走在时尚的前端,是众多演艺界人士向往的地方,当某个人一不小心成了当红明星,她就会带火一部分产品,于是,这种“1+1>2"的圈钱方式得到了很多商家的青睐,随之扩散到世界各地。

随着“网红时代”的来临,代言却变得更加抽象、更加生活化、更加特定化了。比如:网红李子柒的小视频,展现了当下农村生活自由、惬意、恬淡的场景,让久居城市辛苦打拼的人们特别向往,所以她被众网友称为“向往的乡村生活代言人”;还有当下最流行的直播带货,一说到这个词,大家就会想到李佳琦和薇娅,由于她们在这个行业里的优秀和突出,自然就代言了整个行业。

代言恬淡乡村生活的李子柒

反观古代,李白和苏轼都是诗词界的大咖,他们的诗词名满天下,毕生所到之处,都会题诗抒情,两人都曾用出众的文采描绘过庐山,庐山别致的美景就通过他俩的诗词传递给了人们,让去过的人大呼一模一样,让没去过的人心生向往,从此,庐山也因此而闻名天下。我们不得不说李白和苏轼成功代言了庐山。

那么,为什么说两个人的代言都很成功呢?不妨一起来领略李白的妙笔生花和苏轼的盖世才华。

李白和苏轼:一个仙人,一个烟火

| 惊艳千古的《望庐山瀑布》,李白笔下的极致美景,读完便想启程

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堪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赢得了“诗仙”的美誉,存世诗文千余篇,《李太白集》30卷。

李白一辈子游历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几乎所有的名山都会因李白的到访而增辉。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因为受安史之乱的影响,李白隐居在庐山的屏风叠,山中的气候和自然景观让李白叹服于大自然的神奇,于是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二首》,一首五言古诗和一首七言绝句,后者则被人们广为流传,惊艳千古。其诗云: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运用了极度夸张的艺术手法,将浪漫色彩大胆地想象了出来,彰显出庐山的壮美和瀑布的险绝,给人一种淋漓尽致的美感。

“香炉”,就是庐山的香炉峰,在乐史《太平寰宇记》里是这样记载的:“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寥寥数语,除了形状,就是打了一个比喻,不免显得平淡寡味,没有任何的亮点和特色,让人读过即忘。然而,这香炉峰到了李白的笔下,便是一番声势浩大的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山中冉冉升起的白雾,缥缈如仙境,在红日的照射下幻化成一片紫色,看上去如同香炉上正冒着紫烟。这不仅把庐山的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更为飞流直下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因此也赢得了众多的好评,宋人魏庆之评价李白的这首诗说:“七言诗的第五个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这无疑是一个脱颖而出的评价,它放在李白的这首诗里,特别 具有说服力。“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一个“生”字,硬是把岿然不动的香炉峰写出了动感十足,同时将日照下的山间云雾带入了仙境,一出场就展示了让人窒息的美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挂“字可谓是神来之笔,这一”挂“,不仅让瀑布成为了亮点,还让人有一探究竟的欲望,因”挂"才会去“望”,“望”了才会看见它“飞流直下三千尺”,才会联想到“疑似银河落九天”。这就是一气呵成的绝妙。就在这由“静”生“动”,化“动”为静之中,诗人描绘出的景致达到了雄伟奇丽、气象万千的效果,让人无不向往之。

于是,庐山出名了,遂引来无数诗词达人纷纷作诗复赞,却没有一人超越了李白这首《望庐山瀑布》,只有中唐诗人徐凝的《庐山瀑布》引起了同为佳作的争议,诗云: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显然,徐凝的诗所铺排的场景也不算小,但整首诗都是围绕着瀑布在转,未免显得局促压抑,瀑布的气势本来如此,这样的修饰就显得过于真实而呆板,虽让人如雷贯耳,却只落得个画面感。

所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将景写出了极致之美,让人读过之后,就有一种立刻就想去庐山的冲动,去看看是不是有那么一条三千尺的瀑布,从银河坠下。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不得不说李白成功地成了庐山的代言人,李白的诗自然也就成了庐山的代言之作。

三百年后,庐山的代言大使,又增添了一位,那就是宋代大才子苏轼。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 名震古今的《题西林壁》,由苏轼笔下的美景跃升出的人生哲理,直叫人反思人生

但凡诗人,几乎没有不佩服李白的,苏轼自然也不例外。

宋神宗元丰七年五月,苏轼由黄州谪迁汝州,赴任途中经过九江,与好友参寥同游庐山,赶巧得赠一篇《庐山记》,他一边游,一边认真读这篇《记》,《记》里提到了徐凝的《庐山瀑布》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同为佳作,苏轼不禁认真阅读起来,读完愤抒一首《戏徐凝瀑布诗》,诗云: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苏轼认为:李白笔下的庐山,美到极致,奇到终点,有形有神,奔放空灵,徐凝的诗却只局限于瀑布本身,怎能相比?题完这首诗,苏轼掷笔而开怀大笑。

大学士为何如此激愤?皆因当时的苏轼正遭遇人生的最低谷,仕途受挫,被一贬再贬,内心沉郁到极点。怀着这样一种心情去游历庐山,本想放松,却又被《庐山记》重新点燃了愤懑。如此一来,苏轼已无心欣赏庐山的美景,却用一首《题西林壁》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一度认为,对庐山而言,不会再有一个人、一首诗,能达到李白的妙笔生花,然而随着《题西林壁》的横空出世,苏轼用他的盖世才华却将庐山写出了新的高度。

《题西林壁》

李白写庐山专注于写景,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河山。而苏轼写庐山,对美景描绘得却比较笼统,而是着重在于对个人的人生总结,形成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

面对雄奇壮丽的庐山,苏轼同样认同它是极美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面前的庐山,不管是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它都美不胜收,不同的角度有它不同的美。而诗人却还是遗憾于不能领略庐山整体的美,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人处在山的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所以,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显然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你在山里头看和你在山外头看,那效果是不一样的。”

正如世间的事物,又何尝不是立足点不同,观察的结果就不同呢!所以,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因看不见全局而导致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如此这般也就应了那句格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苏轼的这首诗是以哲人的眼光教会我们去认识事物存在的真理,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完美地诠释了这首诗:“它告诉我们看问题要注意八个字‘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既要进入山中,又要跳出山外,这样内外结合,你才能把这个事物看清楚。”

因此,苏轼的《题西林壁》绝不在于形象和情感,而是富有理趣,跳出了李白的圈子重新代言了庐山。

现今,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冈峦环列,拥有山峰九十余座,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自古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 ”的美称。每当欣赏这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时,自然会与李白、苏轼有所同感。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