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晋朝人,字逸少。初为秘书郎,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永和中期称病去官。王羲之书法初学卫夫人,后来改变初学,博采众长,草书师张芝,楷书学钟繇,又遍习蔡邕、梁鹄、张昶等书家,精研体势,增损古法,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创妍美流变之体,所以唐人称赞他:“兼撮众法,备成一家,为万世宗师。”
《乐毅论》小楷,梁模本有题款“永和四年十二月廿四日书付官奴”。王羲之《笔势论》有言:“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果如记载,则此帖当为右军精心之作。
传说原石与唐太宗同葬昭陵,又说《乐毅论》之书在武则天时散入太平公主家,后为人所窃,因惧来人追捕,遂于灶内焚毁。此帖字小如豆而笔画轻灵多变,横有偃仰,竖每多变,撇捺缓急有度;结构大小参差而不乱,或正或侧,或收或放;总揽全篇,竖有行而横无列,于静穆中见生动,实为小楷极则。
“工书者不精小楷,不能称书家”,这是清代书法家钱泳说过的一句话。此话道出了小楷书法的重要性。
此版本法帖结尾处书写着:异 僧权 永和四年十二月廿四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乐毅论》,贞观?年十一月十五日中书令河南郡开国公臣褚遂良奉勅审定及排类,贞观时命褚遂良定右军书以《乐毅论》为正书第一,遂摹六本赐魏徵等,此其一也。
《乐毅论》是著名的小楷法帖。魏夏侯玄作文,传为王羲之为其子献之所书。据载,此帖自“梁时模书,天下珍之”。唐褚遂良谓其“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列为王羲之正书第一。其书开阔纵横,柔中寓刚。字法古劲,不失规矩,章法疏朗。
“书圣”王羲之的楷书,历来被奉为“神品”,是欧、颜、柳、赵四体楷书的师祖。古代书家指出:学楷书不学晋楷,就学不成楷书。(见《寒山帚谈》)而东晋王羲之楷书间架结构依然谨严有度,颇具晋书格调。
王羲之于楷书、草书诸体均有很高的成就。楷书字在王羲之时代尚处在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完全成熟。比如在王羲之之前的楷书大家钟繇的楷书中,就还有明显的隶书痕迹。王羲之对楷书进行了本质性的革新,确立了新的笔法规则和形态样式。王羲之的楷书完全是一种新型的艺术形象。其楷书代表作品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