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相,远比你知道的更狗血

咩咩爱历史 2024-11-12 09:02:27

01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明武宗朱厚照驾崩。

朱厚照没儿子,亲弟弟朱厚炜又早夭,他爹这一系绝户了。

接班人是谁呢?

内阁首辅杨廷和,手握遗诏,公布答案:朱厚照的堂弟、兴王——朱厚熜。

理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是朱元璋定下的继承规则。

实际上,杨廷和夹了私货。

因为《皇明祖训》上是这么说的: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意思是:就算你是老大,但你是小老婆生的,照样没资格!

朱厚熜的妈妈是大老婆,但他的奶奶是小老婆(邵太妃)。

况且,“兄终弟及”是排在“父死子继”之后的。

如果杨廷和真的是出于公心,应该在朱厚照的下一辈——“载”字辈里,挑个过继给朱厚照当儿子。

当时的“载”字辈,就一个——时年6岁的朱载增。

杨廷和为啥不选朱载增呢?

朱载增的优势很明显:年龄太小,朝政肯定还是杨廷和说了算;

劣势也明显:他爷爷(益王朱祐槟)跟他爹(朱厚炫)都在世,朱载增一旦上了台,这俩老伙计谁能压得住?

文官集团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分自己的蛋糕?门都没有。

反观15岁的朱厚熜就顺眼多了:没受过什么系统教育,对朝政两眼一抹黑,亲爹朱祐杬又死了,怎么看都是软柿子。

可现实狠狠打了杨廷和和张太后(盟友)一记大耳光...

02

杨廷和当即派人前往湖广安陆(今湖北省钟祥市)迎接朱厚熜来京。

四月二十一日,京师郊外,一大群礼部官员迎上朱厚熜的车驾:“请王爷明日从东安门入宫,到文华殿暂住,再择吉日登基。”

朱厚璁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东安门、文华殿,都是太子即位前的程序,这是要给他来个下马威啊,借此讨好杨廷和。

更重要的是,他朱厚熜以外藩入继大统,本就毫无根基,如果一开始就任人摆布,这以后还怎么干?

笑话,明明是你们求着我来当老板的,不是我上赶着要给人当儿子!(“遗诏以孤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朱厚熜决定不走了,反正着急的不是自己。

这一手把杨廷和整的骑虎难下:诏书都发出去了,现在想换人也没操作空间了。只能先依着这位爷,后面有的是时间教他规矩!

四月二十四日,朱厚熜在奉天殿登基。

干的第一件事,是否了杨廷和拟定好的年号“绍治”。

因为“绍”的意思是“继承”,“绍治”也就是“继承弘治”,明里暗里还是在强调他接盘皇位这档子事儿。

朱厚熜大笔一挥,改成了“嘉靖”(出自《尚书·无逸》篇“不敢荒宁,嘉靖殷邦”,寓意安定美好。)

03

这架势,摆明是要打擂台了!

杨廷和一脸不懈:毛还没长齐,就想和老夫较劲?!

6天后,杨廷和指示礼部尚书毛澄上了一道奏疏:您现在接了班,有些称呼该改改了。从今天开始,您的亲爹就是孝宗皇帝(朱厚照),您原来的爹,得改称皇叔父。

毛澄这话,看似冠冕堂皇:你爹朱祐杬一天皇帝都没当过,还按之前的称呼,这不明摆着说你嘉靖得位不正吗?

嘉靖一眼看穿:这只老狗!

不过刚上台,对前朝老臣苛责太过,传出去名声不好。

只能私下和杨廷和开小会,摆事实、讲道理、打感情牌...

但各种招数都用了,杨廷和就是油盐不进。

朱厚熜又用了老朱家的传统——派太监给毛澄送钱(当年朱祁钰改立太子也用过这一招)。

毛澄也老狐狸了,不收钱也不办事,只说这个事我顶多不掺和,然后连上五六道奏疏,要求退休回家。

嘉靖怒了:敬酒不吃吃罚酒!朕就不信,离了杨屠夫,就吃带毛猪!

直接派太监四次到内阁下诏,要杨廷和尽快把自己爹妈的名分敲定。

杨廷和更刚,把嘉靖的诏令都给退了回去(明代内阁首辅认为皇帝下达的旨意不对,是可以退回的,叫“封驳”),那意思:除非把内阁废了,否则您这玩意儿就是个屁!小子,不是我捧着你,你能当皇帝?!我不配合,你啥也干不成!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就不只是谁当爸爸的事了。

不让嘉靖认亲,就从根本上断了嘉靖亲妈——兴王妃蒋氏入主大内的可能。

这也杨廷和给政治盟友张太后的一个交代。

04

事情已经通了天了,有人闻着味就来了——小皇帝是弱势的一方,这要是帮他打赢了翻身仗,荣华富贵还会远吗?

嘉靖的第一个帮手适时出现,此人叫张璁,时年48岁,还只是一个观政进士。

(观政,明代有别于其它朝代的官职。是指考中进士后,先安排到各部或各曹实习一段时间,相当于现在的试用期。合格以后,才给安排正式职务。)

张璁不甘心一辈子默默无闻,就选了这个风险大,回报也大的机会。

张璁很巧妙地抓住了武宗遗诏里的漏洞:

“今武宗无嗣,大臣遵祖训,以陛下伦序当立而迎立之。遗诏直曰‘兴献王长子’,未尝著为人后之义。则陛下之兴,实所以承祖宗之统,与预立为嗣养之宫中者较然不同...”

简单说:遗诏只说您是‘兴献王的长子’,没说您是作为“儿子”继承孝宗的皇位,您是是兄终弟及。所以没必要认孝宗当爹。

嘉靖兴奋的直拍大腿:

“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

叫来杨廷和,给他看张璁的奏疏。

杨廷和当成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快。

但不久后,吏部便公布了一份人事任命书:升张璁为南京刑部主事,即日赴任,不得停留。

不用说,这就是杨廷和的手笔。

明面给张璁升官,还是三级跳。

实际:给老子死远点儿!

05

之后,双方各退一步:

嘉靖还称孝宗为皇考、张太后为圣母;

群臣也给朱祐杬和蒋氏上尊号,称“本生兴献帝、后”。

但也只安静了一年。

因为张璁就不是一个能安静的人。

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张璁再次上疏,请求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朱祐杬为皇考。

而且不再孤军奋战,聚拢了席书、方献夫等几个帮手。

嘉靖特诏张璁、桂萼、席书等人赴京,新的小团体逐渐形成并迅速壮大。

又磨了一通嘴皮,朱祐杬被尊为“兴献皇帝”,在身份上差不多和孝宗一边高了。

圣旨一下,杨廷和决定辞职回家养老。

06

注意,杨廷和选择这个时机走人,并不是因为心灰意冷,而是甩锅。

把后面“称宗祔庙”的一大堆烂摊子事儿,都交给继任者去干。

更重要的是,利用名望给儿子杨慎铺路——

嘉靖三年七月十二日,嘉靖在左顺门召见群臣,宣诏去朱祐杬尊号中的“本生”两个字,称“皇考恭穆献皇帝”。

意味着兴王这一系,彻底成了皇族正统。

群臣大哗,杨慎更是慷慨激昂: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这句口号,确实有很强的煽动性,可如果没有杨廷和的政治资源,杨慎把嘴喊破了也不见得有多少人愿意跟进。

杨慎的小弟,翰林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翀等人也纷纷抬轿子威吓群臣:

“万世瞻仰,在此一举。今日有不力争者,共击之!”

不加入我们,就是我们的敌人!今后还有脸在朝廷里混吗?

于是,从上到下,朝臣共229人,跑到左顺门外跪请,哭喊高皇帝、孝宗皇帝。

明目张胆的结党!

如此激烈的场面,嘉靖当然不能退让,即刻下旨,134人入狱,86人待罪。

几天后,处理结果出来:为首的丰熙等八人戍边流放,四品以上官员扣四个月工资,五品以下除了扣工资并每人领三十廷杖。

一顿大板子下去,编修王相等16人伤重致死。

然后,下诏改称孝宗为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

07

“大礼议”事件到此告一段落,但没结束。

杨廷和的小弟们继续和张璁等人,暗地里闹得不可开交。

嘉靖也不能天天打大臣的屁股,就让继任的内阁首辅费宏去处理。

费宏很头疼:两边得罪人的活儿。请示嘉靖,把谢迁请回来当首辅,自己退居二把手。谢迁是成化十一年的状元、弘治八年就入了阁,正一品太傅衔,论资排辈,连杨廷和都要伏低做小。有他在内阁镇着,谁又敢bb?

嘉靖七年(1528年)六月,在谢迁的配合下,朝廷颁布《明伦大典》,对反对派官员进行彻底清算。

首罪杨廷和,本来要杀的,照顾朝廷脸面,从轻发落,削官为民;

次罪毛澄已死,一样削官夺爵;

其余的,退休的退休,罢官的罢官。

议礼派取得全面胜利。

结束了吗?

不好意思,还没有。

嘉靖十年(1531年),谢迁去世,谥号文正。

给这么高的荣誉,自然是嘉靖为了酬谢谢迁配合的功劳,谢家一时风头无两。

可不久之后,浙江巡抚上报:在谢迁老家余姚县,突然窜出大批倭寇,谢家被定点爆破,全家被灭门...

“时沿海奸民乘势流劫,真倭不过十之二三。”

各位不妨猜猜,这事儿谁干的?

1 阅读:1977
评论列表
  • 2024-11-15 19:51

    我是谁才是人生第一件大事!嘉靖在这件事上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所以整个明廷被他玩出花了!

  • 2024-11-26 19:02

    “您的亲爹就是孝宗皇帝(朱厚照),您原来的爹,得改称皇叔父”[哈哈笑][哈哈笑][哈哈笑]

  • 2024-11-15 01:30

    应该是杨廷和干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