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乡魂2—贾村塬人物》选载(02):
《张科:敬业奉献一生的老教育工作者》
●文/吴万哲(陕西宝鸡)
来源公号:西府新传奇
奉献是生命的真正价值,奉献是爱心织就的美丽画卷,奉献也是孕育幸福的最佳方式。
他从事教育工作43年,一生敬业、勤学、遵纪、奉献,从一个初中生、初小教师,成长为中学校长、教委主任和县级人民政府督学,多次被评为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陈仓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先进教育工作者”等,在默默无闻的初等教育园地辛勤躬耕,留下了辉煌、丰硕、坚实的足迹,受到人们交口称赞。
他叫张科,生于1938年7月,宝鸡市金台区蟠龙镇钟楼寺3组人。
一
相传他先祖是明代张大德,曾任过四川巡抚。祖父在父亲15岁时因病去世,父亲张万祥(1907—1991),是个毡匠,也是个能干的农民,一生勤劳,农村的样样活路精通,曾多年担任生产队的饲养员,尽职尽责,多次被评为“模范饲养员”。母亲李桂芳(1913—1997),马冢人,宽厚待人,包容忍让,精明能干。父母从小用讲故事、说戏剧等形式,教育他要勤奋学习,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他8岁起上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虢镇中学读初中。1956年参加工作,被分配蟠龙初小任教,因工作能力强,两年后被提拔为教导主任,先后在蟠龙小村小学、紫草塬小学工作。1966年至1974年担任魏家崖小学、钟楼寺初中、蟠龙高中革委会副主任(副校长)。1975年调任公社(镇),先后在蟠龙、虢镇等镇任教委主任、教育党总支书记。1998年调任宝鸡县(陈仓区)教育局督学,正科级待遇。
他虽是个普通的初等教育工作者,但一生以高质量、严要求为追求,以勤勉、奉献为情怀,在平凡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二
令他最难忘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件事。
1960年他被调陵塬公社紫草塬小学担任教导主任,时值国家困难时期,县文教局发文小学五年级超过16岁者,独立编班,只开语、数两门功课,用一年时间学完五六年级全部课程,提前毕业回村参加劳动。经摸底他们学校共有36名超龄学生,班很快编成,可课程却没人带,班主任也没人当,校长整得无法。无奈他辞去了教导主任职务既带两门课程,又当班主任。他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全天候泡在教室搞教学。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过去,除几个家庭困难放弃中考外,20多名参加宝鸡中学招生考试,一下子考中18名。
当时教育极不发达,能考中宝中者凤毛麟角,一个村小一次考中18名,还是一年学完两年课程的特殊生,村人奔走相告,消息传遍全乡。不久他所在的长寿管区选举人民代表,村上分配两个名额,人们一个选了村书记,一个选了他。他一鸣惊人,成了一颗人才新星。年仅23岁的他,在人代会上又当选为管区委员会的委员、管区团委副书记。此后,他工作更努力,也更勤奋,又获得多项荣誉。
“文革”中,公办小学下放村办,他回到家乡钟楼寺小学任教,担任校长。由于几年动乱,学校到处是垃圾,门窗桌凳破烂,学生自由散慢。他从整顿环境入手,清理垃圾,请人修理门窗桌凳,从石油机械厂抬回废弃的白灰膏,粉刷墙壁,使学校环境大变样。又整顿纪律,加强教学,使学校出现了新的气象。
1971年,他联系5个村办起了钟楼寺中学,极大便利了附近村子孩子就近上初中。钟楼寺中学存在近30多年,从这里走出几十位中专生,几百名高中生和几千名有文化的劳动者,为家乡建设贡献了力量。
他当领导时一直坚持带主课,与教师同甘共苦,不浮在上面说嘴。“文革”中,学校常“学工学农”“勤工俭学”,他带领中学生去秦岭深山割竹子,每次都在山里吃住六七天。过河时,水流湍急,怕学生跌倒,他便一直钻在河中间,扶送学生过河。由于在冰冷的河水中站得时间太久,他落下了关节炎,终生一遇天冷就腿痛。
三
1975年,他调任蟠龙公社(镇)教委主任。期间,他跑遍全公社所有中小学,听课,查教师教案、学生作业,教导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加强教师业务知识进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争取合理解决民办教师待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985年,他调宝鸡县第一大镇虢镇镇任教委主任。其时国家开展集资建校“普及六年制”义务教育,改变各小学普遍存在的校舍破旧情况。改革开放初期,群众还不富裕,集资工作难度极大。为推动工作,他深入村干部家中促膝谈心做工作,带领村干部外出参观先进,终于掀起集资建校热潮,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任务。全镇先后有6所村小建成“宝鸡市示范校”,东堡村小建成“陕西省示范校”,市长、副省长、国家教委主任等亲临视察,全省、全市各地争相参观取经。
“普六”完美收官,“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又开始,要全面建设改善虢镇初中校舍。许多村干部不同意,说初中在镇上让我们集资说不过去。他带头先后捐款400元,又给各村做工作,最后说动村干部用砖瓦、木料和义务投劳等顶替。经过艰难工作,终于使虢镇初中面貌焕然一新,各类软硬件设施达标升级,并荣获全市先进。
他说:那两场硬仗,每场都是让人褪一层皮的硬骨头仗,但他却硬是靠一股干劲、一种精神出色完成了。
1994年,国家出台政策,允许单位集资建设职工住宅楼,他争取县局资金5万元,又软缠硬磨,说服爱心老板,将市场价建设一平方600元的价格,硬压低到300元。建设方找好了,却征不到地,他又千方百计想办法,地拿到了,建设中有人却不让埋水管,拉电时阻挡不让栽电杆……重重困难,他下决心一一克服。经两年奔波,终于使36户教师一人花3万多元就能分到一套房子,乔迁新居,人人喜上眉稍。
他任虢镇教委主任13年,重视教育质量,经常组织骨干教师到宝鸡、凤翔、蒲城等地参观听课,每年考入中专中技和宝鸡中学的学生比其他学校都多,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人说他会当领导,工作中他关爱教师,遇事总为教师着想。当时民办教师很多,开始多在本村任教,后来县局担心民办教师离家太近影响工作,便一再强调要调离本村。他想民办教师本身待遇微薄,如果调离本村吃饭都是问题,还哪有心思搞教学?于是他依据村情、校情、镇情,创造性地执行这一要求,同时要求民办教师一定要以工作为重,绝不能影响教学工作,并要求各校严格考勤、管理,结果并未影响工作,相反还极大调动了民办教师的积极性,教学更认真了。一次,他下乡时得知某村小有个公办女教师,丈夫是农民,在老家劳动,她带两个碎娃,在距家乡较远地方既教书又要带小孩,夫妻还矛盾不断,他当即将女教师调回家乡学校,既方便了工作,还挽救了一个濒临解体的家庭,人们直夸他办了件大好事!
在市场经济下,教育也不是净土,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民办转公办、住宅楼分配中,总有一些人给他送钱送物,希望得到关照,但他始终牢记父亲“有权后不贪不占不谋私”的教诲,一一婉拒,按原则办事。
1997年,他调任陈仓区人民政府督学,1998年光荣退休。
他从事教育43年,数十次被评各类先进。让他记忆犹新的,1975年他在蟠龙公社任专干时被评为先进,出席了县“群英会”,时任宝鸡县委书记亲手奖励他一张圆头铁锨。几十年过去,他当作传家宝一直带在身边,教书时用它带领学生勤工俭学劳动,退休后用它在小区栽树种花。
四
他信奉“活到老、学到老”名言,一生勤奋学习。1961年在紫草塬小学任教时,积极参加县上组织的中师函授。当时教学点在县功,距学校50多里,星期天他凌晨3点起床,路上啃点冷馍,步行5小时去听课,听完课又步行返回学校,第二天按时给孩子们上课。他日行百里,坚持两年,取得中师文凭,此后又报名参加大学汉语言文学函授学习。那种不怕任何困难的学习劲头,是现在人不敢想象和无法比拟的。
他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夫人来腊梅,生于1946年12月,中师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曾任教导主任。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二人养育4朵金花,从小重视教育,个个成才。长女高中毕业,在区农行工作,被评为全省“优秀柜员”;三女中专毕业,在卫生院工作;二女、四女大学毕业,继承父母衣钵,都是中小学教师,多次被评各类先进。3男1女4个外孙,两个已大学毕业,工作稳定,两个正在苦读中小学。
退休后,他仍坚持学习,坚持写读书笔记,创作了许多赞美宝鸡家乡的快板、文章,被有关团体在不同场合演出,宣传正能量,宣传优良家风和好风尚。他还热心公益,义务在小区院子栽种各种树木6棵,花卉多株;积极参加老科协活动,提合理化建议;担任顾问,编纂了《钟楼寺村志》;多次被社区评为“最美社区人”“寿星好老人”“寿星好党员”等。
张科用敬业、勤学、奉献收获了自己的事业硕果和人生幸福。
(吴万哲,陕西麟游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一级编剧、高级政工师职称。陕西作协、戏剧家协会、编剧协会、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当过教师,从过政,做过企业政工,办过杂志。有影视及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主编有纪实文学《奔梦》《人间正道谱春秋》《风韵》、散文集《硕果满枝》等。编剧电影《秦火》《吕建江》等,出版著作有《西府奇人》《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50余次在国际、全国、省、市获奖,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优秀文艺创作奖”“秦岭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