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采燕窝人:贵的一斤2万6,过上富足生活,儿子宁愿打工也不学

九州品史 2024-09-23 14:47:11

说到燕窝,很多人会想到那些在奢华餐厅里动辄几千块一碗的滋补品。在四川深山密林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生活靠着这些“白金”般的燕窝支撑,过得并不比城市白领差。余成明是其中的代表,是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

可问题来了,老余的儿子却宁愿去城市打工,和混工地的“拼搏青年”们吃盒饭,也不愿意学习这项“祖传手艺”“高危技能”。好好的一项“致富技”,怎么就没人愿意学了?事情远比表面复杂。

采燕窝,能赚的远不止是钱

每年一到燕窝采集季,外人总是对那一篓篓售价高达2万6一斤的燕窝垂涎三尺。在他们眼里,这就是唾手可得的“财富”。但在老余心里,钱早就不是全部。他攀了大半辈子的悬崖,采下的不只是那几篓燕窝,更是一堆别人想不通的“人生智慧”。

与悬崖峭壁“交手”,他掌握了生死一线间的微妙平衡,也悟出了大自然给予的“道理”。每一次攀岩采集,都是对生命的挑战和对大自然的敬畏,而这份力量与韧性,哪是年轻人在办公室里摸鱼或者在外面打工能体会的?

采燕窝看起来“很豪气”“来钱快”,只要成功采集,收入比你苦干一个月要高得多。但这工作可不是“想做就做”。

采的时候需要攀爬悬崖峭壁,靠一根绳索和一双手攀爬到燕子筑巢的地方,光是这一点,就让很多人退避三舍。手抖一下,可能就不是挣多少钱的问题,而是“命”都得搭进去。

这也难怪儿子宁愿去打工,也不愿接手这份“家业”。对于年轻人来说,采燕窝是一个看似有钱途但却“有命没命赚”的职业。

拿命去博那些燕窝,还不如去城里搬砖,最起码不用提心吊胆担心今天是最后一天站在地面上!年轻人嘛,脑子转得快,城里的工地、外卖、快递什么的,干得好也是月入上万,何必再回山里天天跟悬崖作伴?

他们向往的是都市生活的稳定,而非与山为伴的孤独和险境。虽然父辈们依靠这一手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他们经历的艰辛与危险,不是金钱能轻易衡量的。

一份“富足”的生活背后,藏着多少未解的遗憾?

对于那些年纪大的采燕窝人来说,手上攥着一根绳子,身边绕着悬崖峭壁,脚下踩的是别人不敢靠近的深山老林——这就是他们的“财富密码”。别人上班累死累活,他们一趟山下来,袋子里的燕窝值两万六,那就是家里的新家具、孩子的学费、养老的本钱。你说值不值?

然而,当他们看着儿子宁愿每天朝九晚五打工、拿着稳定却微薄的工资时,内心可能多少会有些复杂:这可是祖传的“技能包”啊,手把手教你怎么跟悬崖打交道、跟燕子“谈判”,这手艺还能让你一天挣不少,你咋就看不上了?

可时代变了,儿子眼里的“城市生活”吸引力比悬崖上的金窝窝大得多。真是让老余心塞,前途无量的“发财路”,儿子愣是拎不清!

曾几何时,采燕窝的行当在雅砻江流域算得上是个“热闹活儿”。五六个人一伙,肩并肩往悬崖上爬,谁也不怂。然而岁月无情,老伙计们一个个不是上了年纪爬不动,就是顶不住高强度的体力消耗,陆续退了下来。如今,这片山林间,只剩下余成明一个孤独的背影,还在做着这份“刀尖上跳舞”的活儿。

余成明常常在独自攀爬的时候,问自己:“我还能干几年?”这不是担心自己爬不动,而是对这条年久失修的孤独绳索的担忧。他清楚,当他也无法再靠这双手攀上悬崖的那天,恐怕这个行当就彻底断了。他的儿子早早就给了他答案,宁可去城市搬砖打工,也不愿跟着他爬悬崖、采燕窝。说实话,这个答案刺痛了他。

问题是——余成明的坚持还能维持多久?他自己也不知道。

传承的困境,传统手艺难再续

采燕窝的手艺像是一场“孤勇者”的战斗,它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更考验体力与胆识。胆小的怕腿软,体弱的怕手抖。可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手艺的传承越来越难。年轻人逐渐远离这些“老行当”,选择了更加稳定、安全的工作。

或许他们心中早有定论:与其赚得多,却时刻为生命担惊受怕,不如踏实打工。工资少点儿也没关系,至少不用时刻惦记着下一脚是不是踩空,平平安安的,心里踏实啊。这年头,命比钱更重要。

一边是2万6一斤的“天价富足”,另一边是年轻人心心念念的城市生活和稳稳当当的工作。怎么看,这采燕窝的路子再有钱景,也拦不住年轻人往外面世界奔的心。

1 阅读:66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