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过去有没有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美国曾经有一只麻雀,被路边裸露的高压电线给缠住了。它发出的凄厉的惨叫声引起了路人的注意。他们立刻拨打了求助电话,得知相关情况后,救援人员层层请示,最后把电话打到了白宫,美国总统在半小时内就作出决定,派专机撞断了位于华盛顿的全国总电线,让全美暂时停电。最终,救援人员救下了小麻雀。
这个题为《为生命停电》的故事有很多个版本,但无论怎么变化,其内核都是大差不差的。简而言之,就是:停电救鸟,为了卑微的生命停下脚步,这才是伟大的国家。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出处是哪里。有人说是《读者》,有人说是《意林》,有人说是《知音》,还有人说是《读者文摘》的。但我觉得这些说法都不对,因为这个故事听上去明显就是杜撰出来的,其中有太多的细节经不起推敲了。甚至都不用特意去核实,我们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去琢磨琢磨这个故事里头的关键信息,然后很容易就能看出端倪。
所以虽然我很早就看过这个名为心灵鸡汤,实为杜撰谣言的虚构故事了,但是我一直没拿它往心里去。今天之所以要和大家旧事重提,是因为我最近在社媒上刷到了一张截图,上面罗列了若干个据称是“《意林》文摘精选”的小故事,其中不乏我之前在网上看过的,比如什么“犹太圣经抹着蜜”啊、什么“澳洲苍蝇会采蜜”啊、什么“芬兰试卷配答案”啊、什么“日本盘子刷七遍啊”,当然,也有咱们今天这期内容的主角,也就是“美国拉闸救麻雀”。
按照这张截图上的说法,“美国拉闸救麻雀”这个故事是出自《意林》的。这个说法引起了我的兴趣,然后我循着相关线索到网上查了一下,国内某知名问答社区上有网友,说这应该是从2014年的某一期《意林》上摘录下来的故事,但是具体是哪一期他也没说。
于是乎,我又去了意林杂志网,并找了他们在2014年出版的全部24期杂志,逐期逐期来看。
然而令我大失所望的是,24期杂志的目录,拢共7、800篇文章,它们没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能和“美国”“停电”“救鸟”这些关键词对得上的。这让我很是气馁,可我又不甘心啊,索性又把这7、800篇文章点开来挨个看了一遍。
结果你们猜怎么着?还真让我找到了一些东西。
在《意林》杂志2014年的第22期,它的目录上有一个名叫“励志人物榜”的栏目,这个栏目里有一篇文章,题目叫《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作者是一位昵称“古典”的人。这篇文章提到一个名叫朗·切尔·拉里(Lawn Chair Larry)的美国人,说他生于上个世纪的美国洛杉矶,打小就想当个飞行员,但因为种种变故巧合始终不走运。拉里浑浑噩噩地活了十多年,终于,在年近不惑的时候,拉里想通了,他要疯狂一把,放手追逐自己年幼时的飞行梦。怎么追逐呢?他从商店里买了很多氦气球,绑到公园的长椅上,然后飞上去。简单来说,这其实就是个草根版的“飞屋环游记”。
那这个故事和“美国拉闸救麻雀”的谣言有什么关系呢?《意林》这篇文章有段话是怎么说的,我在这里给大家念一下:
“他没有想到气球会以每分钟45英尺的速度迅速上升,根本停不下来,这时候拉里赶紧把电台打开,联系航站楼,说他坐在公园躺椅上,躺椅在飞行航道上。航站楼认为这是个笑话,就挂掉了电台。这时候至少有两架过往的飞机上的飞行员看到了拉里,塔台这才意识到那不是个笑话,于是重新联系了拉里。当他的气球徐徐下落的时候,小孩子们奔跑说,天上有气球。大人开着汽车追,后面有一群记者开着车不断地拍他,后面还跟着一辆警车,准备逮捕他。而整个洛杉矶地区为了迎接英雄的归来,怕气球挂到电线,整座城市停了15分钟的电。最终,拉里停到一户人家的屋顶上。”
这段话的大部分大家都可以忽略,重点就在最后的倒数第二句:整个洛杉矶地区为了迎接英雄的归来,怕气球挂到电线,整座城市停了15分钟的电。
是不是有点意思了?别着急,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我循着《意林》原文给出来的信息在谷歌上搜索了一下朗·切尔·拉里(Lawn Chair Larry)这个人,结果还让我给找到了。维基百科上就有关于他的详细介绍,不过他的名字不叫朗·切尔·拉里,而是叫拉里·沃尔特斯(Larry Walters)。《意林》那篇文章里头所谓的朗·切尔·拉里,其实是拉里·沃尔特斯的绰号,而且这个绰号《意林》在校对时还弄错了,朗·切尔(Lawn Chair)这俩其实是一个词(Lawnchair),意思就是“草坪椅”。编译这篇文章的那位《意林》作者要么是搞错了,要么就是根本不认识“草坪椅”这个单词,所以最后才弄出了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朗·切尔来。
搞错人家正主的名字也就罢了,更荒诞的是,《意林》那位作者连拉里当初在耍“飞椅环游记”时的经历也没弄明白。按照维基百科上的介绍,在1982年7月2日这天,拉里确实是从加州圣佩德罗出发,乘坐一个系着43个大氦气球的草坪椅,成功飞到了洛杉矶国际机场附近空域。但是他下来的过程并非像《意林》那篇文章所说的那样,是“整个洛杉矶地区为了迎接英雄的归来,怕气球挂到电线,全城停了15分钟的电”,而是“缓慢地下降(He went down slowly),直到系着的氦气球缆绳被电线给缠住(until cables hanging from the balloon got caught in an electrical power line)。这一缠直接导致长滩附近地区停电了20分钟(This caused a blackout in a Long Beach neighborhood for 20 minutes)。”
不是整个洛杉矶,而是洛杉矶郡的长滩地区;不是洛杉矶全郡停了15分钟的电,而是长滩地区被迫停电了20分钟;也不是当地民众怕他挂到高压线上被电死所以才停的电,而是他的气球一挂上去就导致了短路。
最后,“整个洛杉矶地区为了迎接英雄的归来……”这个说法也是扯淡,维基上的英文资料中根本就没有提及,反倒是补充了其他的一些细节:长滩警察局就在下面候着这小子,等他一下来就把他给抓了。起初,拉里因为违反美国联邦航空法规而被罚款4000美元,后因经过其不懈努力,当局最终同意把罚款降低至1500美元。
关于拉里的这段冒险经历,《意林》那篇文章还有这一段描述:
“拉里下来之后,有记者采访他:‘嗨,拉里,你就不害怕吗?’你猜拉里是怎么说的?‘我怕死了。人不能坐着无所事事,如果你有一个梦想,你要为它做一些什么。而所谓的梦想不是你觉得一马平川的东西,而是你觉得很害怕,却依然要去做的事情。人不能无所事事,如果你有梦想,你也总能为它做一些什么。’”
你们猜猜维基上是怎么说的?这哥们下来之后确实有个记者采访了他,也问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拉里也确实做了回答,但就只有简简单单的一句:“人不能就光这么坐着吧?”(A man can't just sit around)
《意林》原文的表述倒也不能说错,但是很显然,作者给他加戏加得太过了。
而且,虽然拉里的“飞椅环游记”听起来确实是有那么点励志,但是这个励志故事后来的结局并不怎么好。在完成了自己“飞椅环游记”的理想之后,拉里辞掉了卡车司机的工作。当时间来到20世纪90年代,拉里开始在平面广告中抛头露面,有时还发表发表演讲,帮助更多人鼓舞信心。不过拉里并没有因为出名而赚到多少钱。拉里后来去了美国的圣盖博山徒步旅行,还在美国林业局当过志愿者,有时候也干一点保安之类的零活。
上了美国脱口秀节目的拉里
在“飞椅环游记”结束15年后,拉里与他的女朋友分手了。1993年,拉里在美国安吉利斯国家森林吞枪自尽,得年仅44岁。
当然,对于所有这些下文,《意林》那篇《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里头全都没有提到。如果它的作者当初能够查到拉里“飞椅环游记”的经历的话,那么我想他应该也能查到拉里后来的结局才对。他可以把拉里的人生都和读者讲清楚的,但是他并没有。为了给拉里营造出一个完美的追梦者人设,他把拉里人生中的那些黑暗面全都给做了消声处理,甚至还杜撰出了“整个洛杉矶地区为了迎接英雄归来,不惜全城拉闸停电15分钟”这种荒诞拙劣的情节。
为了强行励志而励志。我不知道这样的故事到底算不上是一碗心灵鸡汤,如果算的话,我想那应该也只是一碗毒鸡汤罢了。上世纪8、90年代正是美国最朝气蓬勃的时候,人人意气风发,整个社会都洋溢着一种“向上走”的氛围。如果不是因为太过执着于童年时期的“飞天梦”,可能拉里在那时就已经过上了“一栋房子两辆车,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中产阶级日子了。而不至于说像后来那样,困于一场犹如梦幻泡影般的“飞椅环游记”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最后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吞枪自尽,走向终点。
我能理解《意林》那位作者为什么要把拉里人生最后10来年的灰色轨迹给掐掉,因为他的那段经历和《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这篇文章的中心主旨并不相符。它的作者很努力地想要向我们阐述这样一种理念:不管人生遭遇怎样的挫折和磨难,你都要勇于去追逐梦想。只要你勇敢踏上了追梦的征程,那么整个世界都会为你欢呼喝彩。
话说得很漂亮,但是一旦脱离了现实,再漂亮也不过是水月镜花。《意林》那篇文章里头的那个拉里,总能让我联想起了汤姆·汉克斯在《阿甘正传》里头饰演的那个阿甘。这部电影我挺喜欢的,但是我喜欢的不仅仅是阿甘的励志,同时也是他最后那光明的结局。如果这部电影最后告诉我,凭着内心和直觉而活,勇于追逐梦想的阿甘没能开成海鲜公司当成大老板,没能和青梅竹马破镜重圆并和儿子重逢,而是早早地就死在了越南战场上的枪林弹雨里,那我想我可能就不会对这部电影有那么喜欢了。
现实中的阿甘们有很多最后确实就死在了越南
我打从骨子里还是个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人,过程的励志很重要,但是结果的励志更重要。如果明知道最后的结果不励志,却偏偏还是要鼓动别人去追逐那个可能会导致他们的人生旅途与“平凡可贵”的主流路径错开的所谓励志过程,那么我想,这样的励志,其实不要也罢。
励志并非只有一种。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这难道不也是一种励志吗?激励志气是励志,磨砺意志也是励志。我们的读者没有那么脆弱,把拉里的人生经历全须全尾地和大家说明白,如何取舍,大家心里会有数的。
在今天这期内容展开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拉里不是活在80年代的美国,而是活在今天的中国的话,可能他这会儿已经成了第二个手工耿了。虽然他的人生还是和大多数的人格格不入,但是他可以全心全意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追逐梦想的过程,完了还有丰厚的商单收入,而且还能收获一大群粉丝的点赞。
拉里这类人在美国有不少,直到现在也有人爱这么玩的,他们还有个专属称谓lawnchair balloonists
如此生活30年,也许到时候美国那边也会有杂志社出版一本名叫《林逸》的刊物。有位美国作者在了解到拉里在中国的追梦经历之后,会根据他的生平给《林逸》投去一篇题目叫《我的生命一切皆有可能》的文章。这篇文章里会有这样的描述:
“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国粉丝将拉里视作英雄。粉丝们为了给拉里的作品点赞打赏,一度把视频平台都给挤崩溃了。”
因为《我的生命一切皆有可能》这篇文章在美国实在传得太火,以至于后来还有美国网民在它的基础上创作了一个同人故事,题目叫做《为梦想加线》。
中国曾经有一个勇敢追梦的自媒体,以拍手工视频而闻名,因为他的人气太高,看他视频给他点赞的人太多,导致最后全中国的网都被挤卡了。这种情况引起了网信部门的注意,他们层层请示,最后把电话打到了北京。一号首长在一分钟内就作出决定,下令中国三大网络运营商加班加点,提高全中国的网速。最终,网速上去了,看视频也不卡了,大家都可以开开心心地继续看他快乐追梦了。
为了卑微的梦想而全力以赴,如果伟大不属于这样的国家,还能属于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