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桓温:从出身名门的英雄蜕变为声名扫地的权臣

小瑀说史吧 2024-12-06 15:56:55
导语

桓温,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其出身的龙亢桓氏‌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和颍川庾氏并列为东晋四大家族。

终东晋一朝,四家族势力大到能左右皇室的决定,轮流掌控东晋的实际政权。而桓氏家族又是唯一一个靠军功起家,废立皇帝的世家大族,其代表人物就是桓温。

桓温的一生充满了跌宕曲折,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和权力诱惑下,从国之柱石和栋梁之才黑化为人人躲之不及的跋扈权臣。

桓温之所以发生如此蜕变,说到底是君主专制制度所导致。

青年得志,撑起东晋半壁江山

312年,桓温出生于谯国龙亢桓氏,龙亢桓氏自东汉以来便累世为官,是知名的经学世家。

到了三国时期,桓氏家族被曹魏集团拉拢,桓温的高祖父桓范在魏帝曹芳执政初期担任大司农,掌管赋税钱粮,可谓位高权重,颇受执政的大将军曹爽信任,桓氏也因此成为当时最显赫的士族。

然而彼时,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集团与曹爽等宗室势力为了争夺权力明争暗斗,桓范与曹爽关系深厚,加上忠君儒家价值观,桓氏家族始终追随曹氏。

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三族,桓范也被牵连杀死,此后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建立西晋。

由于司马氏是士族集团支持的代表,司马氏在取代魏国后自然赋予士族大量政治经济特权作为回馈。

不过桓氏家族与司马家族关系僵硬,所以在西晋时代,桓氏家族滑落出高门望族梯队。

311年衣冠南渡后,桓温的父亲桓彝抓住机会,交结名士,扩大影响,积极维护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从此桓家跻身江左八达之列。

然而就在桓氏家族再次腾飞时却又一次遭遇飞来横祸,328年,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军杀害。

当时桓温年仅十五岁,但作为长子,他必须接过家族的重担,带领家族走出困境,此时的桓温充满激情,又血气方刚,他第一件要做的就是枕戈泣血,誓报父仇。

杀害桓彝的主要执行者是泾县县令江播,331年江播去世,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守丧,桓温假扮吊客,哄过层层守卫,手刃江彪,后杀其二弟,成功为父报仇。

此事在江左炸开了锅,桓温快意恩仇的血性气概赢得不少人赞许,同时也展现出心狠手辣、杀伐果断的性格。

桓温稍长大后,凭借姿貌伟岸的形象和大气不凡的风度,娶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儿南康长公主为妻,并加拜驸马都尉,从此桓温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335年,桓温出任琅琊内史(相当于地级市市长),此时的桓温年仅二十三岁。

不过桓温年纪虽小,但却展现出卓越的政治能力,不仅把地方打理的井井有条,还攀附到东晋掌权的庾氏家族的关系。

桓温在琅琊任上一干就是八年,直到343年,桓温才协助荆州刺史庾翼北伐,不久后,桓温在庾翼的举荐下,升任徐州刺史,都督青徐兖三州军事。

此时的桓温英姿勃发,仕途蒸蒸日上,立志匡济天下。345年,庾翼病逝,临终前本想让其子接掌荆州,但被拒绝。

在各方综合考虑下,士族集团推举桓温为荆州刺史,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

在当时,荆州刺史是东晋非常重要的职位,几乎掌控东晋一半的兵马钱粮。

而且从荆州顺江而下,不日就能抵达京师建康,是拱卫司马氏江山的门户,也是东晋存亡的关键,非皇帝心腹之人不能担此重任。

而年仅三十三岁的桓温受到朝廷如此器重,可见其能力之强,当然,最重要的是忠君,至少从现在来看,桓温是具备这个条件的。

西平川蜀,三次北伐,桓温成为东晋最有权势之人

对于桓温来说,要想坐稳荆州之主的位置,最关键的是要有足够的军政功绩。

当时北方主要是羯族人建立的后赵政权,后赵占据广大中原地区,军队嗜血凶残,非一时所能匹敌。

另一大势力则是占踞巴蜀的氐族成汉政权,成汉皇帝李势荒淫无道,朝廷腐败,政权衰微。

桓温决定拿成汉开刀,一是成汉位于荆州上游,在地缘上有更大的威胁,如果把巴蜀抢回来,就会解决自身后顾之忧,二是成都平原农业发达,人口众多,可以为荆州带来丰厚的后勤保障。

346年十一月,桓温上疏朝廷,请求伐蜀,但未等回复,便率军西进。

权力仿佛美酒,会让人沉醉也会令人癫狂,上任荆州刺史前是忠心耿耿的骁将能臣,但当青年桓温手握半壁江山军政大权时不免春风得意。

而且身在建康的司马皇室本就是士族集团扶上去的,东晋之初,王导、庾亮先后专权,开了士族凌驾皇权的先例,桓氏家族自然也能把这一“优良”传统续上。

因此桓温伐蜀表面是给晋室立功,但实际上却是扩大自身势力。

桓温灭蜀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一路上未遇到像样的抵抗,347年三月,桓温已抵达成都城下,李势集结所有兵力与晋军展开决战。

面对国破家亡的后果,氐族人还是展现出塞民族的战斗血性。

当时战况十分惨烈,晋军遭遇数月来最顽强的抵抗,前锋被击溃,参军龚护战死,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温的马前。

晋军诸将无不悚惧,意欲退兵,然而一件意外发生了,紧张的鼓吏在这时误击前进鼓,桓温乘势督军奋战,众将视死如归,最终反败为胜,大败汉军,攻入成都。

李势只得向桓温投降,随后被送往建康,至此成汉政权宣告灭亡。

桓温平蜀后,拔擢当地大量士人贤能,很快就抚平成都士族集团,此后又兴修农田水利,恢复生产,赢得百姓赞誉。

此时的桓温治下有八州之地,有了自行招募军卒、调配资源的权力,逐渐形成半独立状态。

朝廷担心他日后难以控制,便让扬州刺史殷浩参与朝政,以期抑制桓温。

扬州与荆州是长江中游和下游两个最强大的地方,司马氏雨通过权力制衡,已达到朝局稳定。

但殷浩一介文人,既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和人脉,也没有足够的领兵经验和军事能力,因此桓温并不放在心上,反而眼见朝廷势弱渐露轻蔑不臣之心。

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北方大乱,桓温觉得机会来了,立刻上疏朝廷请求北伐,但未得回复。

理由很简单,司马氏不想桓温继续坐大,克复中原、恢复晋室是一个宏伟目标,但前提是权力不能下移,如果以牺牲自身权力为代价,那不如安于江左一隅。

351年十二月,桓温再次“拜表辄行”,率五万大军顺流而下至武昌,朝廷惊恐不安,就连殷浩都打算辞官避让。

很明显,桓温已带有逼宫的意思,而殷浩显然不想趟这趟浑水。

三十年前出自琅琊王氏的王敦也从武昌以清君侧的名义发起叛乱,司马睿不得不诛除以谢罪,殷浩可不想重蹈覆辙。

最后还是司马昱亲自写信给桓温,极力劝阻,才使桓温返回荆州。

此后两年间,朝廷大力扶持殷浩,还鼓励其北伐,进据洛阳,结果却屡次战败。

354年初,桓温抓住机会上奏朝廷,列举殷浩罪状,迫使朝廷废其为庶人,从此,朝廷大权尽归桓温。

接下来,桓温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桓温北伐分三次,分别在354年、356年及369年。

但三次北伐除第二次成功收复洛阳外,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成效不大。

第一次北伐中,桓温攻打长安,主要对手是前秦。战争期间,前秦抢先一步收割麦子,实施坚壁清野的战略,令桓温陷入缺粮困境。

第二次北伐是桓温趁后赵灭亡、中原大乱时趁机收复洛阳。

此后,桓温声望提高,于360年进爵南郡公,三年后进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不久又兼任扬州刺史,令其掌握京畿军权。

桓温原本所都督的荆、江二州则交由弟弟桓豁及桓冲掌握,由此,桓温基本上掌握东晋全国军政大权,其权势甚至超过全盛时期的王导王敦家族。

此时的桓温权力欲望极度膨胀,每一次军功都伴随政治地位的提升和权力的扩大,而桓温也从昔日的报国青年蜕化为权臣。

期间,桓温让昔日衣冠南渡的士庶一律北徙,要知道,洛阳正受前燕所攻,这些侨姓士族习惯了江南的安逸,岂肯北归。

但当时竟然没有人敢出言谏止,皇帝司马奕只是派侍中劝止,可见桓温权势之大,足以动摇朝廷。

既然洛阳不安全,遭受前燕攻击,那就一劳永逸把前燕解决掉,这样就能堵住士族们的嘴。

于是桓温决意继续北伐,如果打败前燕就受取九锡,为篡夺东晋政权做好准备。

然而在第三次北伐中,桓温遭遇前燕和前秦的联合阻击,晋军又因为缺水,战力受损,前燕军趁机反扑,大败晋军,桓温不得已班师回朝,至此三次北伐终以桓温失败告终。

东晋最臭名昭著的权臣野心家诞生

桓温计划通过北伐树立威望,代晋篡位,毕竟从曹魏篡汉,司马炎篡魏都是这么过来的,自己只要照葫芦画瓢就行。

可没想到北伐失败使自己威名大打折扣,在士族谋臣郗超的建议下,桓温于371年仿伊尹、霍光,逼迫太后下诏书废黜皇帝司马奕。

废黜的理由也很奇葩,他说司马奕阳痿不能生育,皇宫里的子嗣都是宠臣相龙、计好、朱炅宝等与后宫美人私通所生。

司马奕被废后,桓温迎会稽王司马昱入朝称帝,是为晋简文帝。

如果从西晋立国起算,晋朝已有百余年历史,虽然历经坎坷黑暗,但从未发生废立之事。

桓温废帝打破了士族与皇权长期以来的微妙平衡,同时这也可以被看做是士族集团的权力膨胀。

因为在君主专制主义的时代,最高权力只能被占有,不能被共享,在这一体制的象牙塔中,桓温逐渐丧失初心,被权力所蒙蔽。

在废黜司马奕后,桓温开始大力清除异己,当时朝中主要有两股政治集团,一个是以武陵王司马晞为首的宗室力量,另一个是以颍川庾氏为代表的士族势力。

司马晞习武事,又担任太宰重职,桓温以“聚纳轻剽,苞藏亡命”为由弹劾司马晞,逼其下台,随后又将他的两个儿子和蔡王司马晃废为庶人。

至于颍川庾氏,由于是高门望族,势力强盛,桓温罗织罪名,以谋反之名逮捕诛杀庾氏诸兄弟。

此后桓温彻底独掌朝政,威势极盛。司马昱刚当皇帝没几天哪见过这阵仗,因担心被废,整日彻夜难眠,终于积忧成疾,在位一年多,于372年七月病重而亡。

当时桓温驻姑苏,遥控朝政,而群臣也因畏惧桓温,不敢拥立太子,只等桓温决定,但最终在侍中王坦之、尚书仆射王彪之和谢安的坚持下才立太子司马曜继位。

王、谢作为顶级士族自然不希望桓氏一家独大,而桓温得知司马昱临终没有禅位给自己非常愤怒,但此时的桓温已重病缠身,垂垂老矣。

只是追求一辈子权力的桓温不肯放弃,不断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并多次派人催促,谢安以锡文不好为由命人修改,借此拖延。

373年七月,桓温到底没有等来锡文,在姑苏病逝,只可惜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代权臣至此落下帷幕。

1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