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舟南北暮云平,落日滹河一线明。
万里秋风吹布袖,清晖亭上依新晴。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诗人元好问写下三首《家山归梦图》,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此为其一。系舟为系舟山,滹河为滹沱河,为诗人的家乡山河。
元好问的家乡为秀容,今为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偏北,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忻州地理位置险要,素有“晋北锁钥”“三关总要”之称,曾是晋北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重镇。
这组忻州老照片来自于英国人悉尼·亨德森·史密斯牧师(Sydney Henderson Smith,1883-1952)和凯瑟琳·亨德森·史密斯夫人(Katherine Henderson Smith)相册,相册中共有65张照片。夫妻两人为浸信会传教士协会(the 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 ,BMS)工作,主要活动范围在忻州及周边,时间为民国初年。
让我们跟随这些老照片,一起回望百年前的忻州古城,照片里还有一段今天已经很少被人提及的血腥历史。
忻州东城门楼,名为“永丰门”,悬“双流合抱”匾额,指忻州南北牧马、云中两河奔腾,过忻州双流合抱汇入滹沱河。城楼下有几名戴礼帽的外国人。
忻州城内的主干道,南北大街,街道两侧有高台,实现了人车分流。沿街商铺都在开门营业,街上人来人往。街道尽头,依稀能看到高大的城门楼。
从城楼上俯瞰城内,这个院子可能是浸信会传教士协会的一个大院。
忻州城里的一次庙会,远处是专门搭建的戏台。
戏台装饰精美,看戏的人们好奇的回头看着摄影师。
忻州城中的一处车马店,店名似为义盛昌。
客栈里的马车。
一处流动的铁匠铺,背后是夹杆石,似乎是在一处牌坊前。
单人小吃摊,看样子,似乎是忻州特色的铜锅豆腐脑。
街头流动的剃头摊。
城里的民俗表演。挠阁,北方地区春节闹红火活动中流传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民俗娱乐。"挠阁"表演每组两人,挑选有一定表演天赋的五六岁小孩儿站在专用的挠阁铁架木板上,用宽布带牢牢缚好,化妆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剧人物形象,并穿戴好漂亮的头饰与戏装。身体壮实的汉子在下背缚挠阁架子,在婉转悠扬的民间器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看起来像是一处衙署牌楼,路两边有雪堆积。
忻县林业分会外的影壁墙。这里可能曾是旧时府衙所在地,墙面上画有巨大的麒麟的图案,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一处墙壁写四个大字:洗净私心。这是阎锡山推行的治理思想的体现。阎锡山认为“人心为政治之根本”,因此特别强调要洗心,即洗净私心,还借鉴基督教传统成立了儒家组织洗心社,建立自省堂。
城中一处八角亭。
圣母庙中的祭台和供具。
福音堂外人头攒动,外面还有布道告示。大人小孩都好奇地看着镜头。
似乎为布道现场,远处是一座祠庙。从人们散发的情况来看,很多人是剪掉辫子没多久。
忻州浸信会的流动帐篷,随时随地都可以布道,上面写有“布道专所,欢迎来宾”的字样。
城中福音堂内部。
忻州浸信会早年是由李提摩太建立的。1883年,时在太原的李提摩太赴忻州布道后,即请浸信会总会派人到忻州设立教会。1899年春天,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忻州三家店高阜东面购得40亩空旷土地兴建福音堂、男女学堂、祷告室、厨房、住房等建筑。
在此之前的十几年,宣教士们一直是租借民房传道的。这年春天开始建造教堂及其配套建筑,经一年多建设,到1900年5月,教堂接近竣工时,被义和团抢劫、毁坏。义和团之后,教堂得以修复重建。
图片没有标注,似乎是一次进香或赶集。
应该是同一次集市,从这幅和接下来几幅照片来看,或许是五台山骡马大会。
半山腰某处寺庙,山下同样聚集大量马车。
极为壮观的场景,在忻州,或许只有五台山骡马大会才能达到这样的规模。
庙会期间,树木里支起小吃摊。
某处寺庙的天王像
某处寺院佛像,结最上菩提印,为毗卢遮那佛。从须弥座和背光形制来看,大概是明代造像。
耕地的农民,一头牛,一头驴。
田野间一处牌坊。
碾谷子,刚进入民国,才剪掉了辫子,头发还散着。
一把破伞下抽烟的老人。
这是忻州东城墙外的一个拐角处,照片很普通,背后却是一个特别的历史事件。
照片中的土坑曾埋葬过8名英国浸信会牧师。1900年,忻州八名洋人传教士为避难逃往县城西南偏远山区的刘家山(今幸福村),开始长达27天的逃亡生活。6月25日,他们藏身的山洞被发现,7月15日,他们被官兵诱骗到忻县东门瓮城内,乱刀砍死。
后来建成的八名遇害浸信会牧师墓地。
1900年9月,山西巡抚毓贤被革职发配新疆,1901年2月,行至兰州时,将“毓贤即行正法”的诏书追上了他,正月初六,毓贤人头落地。所有被杀洋人,均予以平反,赔偿损失。开春解冻后,州府将东门外的洋人遗骸,迁至南关外南一公里红塘沟南梁的高地,起封土堆,人称“洋人坟”。
1910年英国浸礼会在坟旁树立“忻州耶稣教浸礼会圣徒殉难碑”中英文石刻巨碑,碑上记录:“光绪庚子年,拳匪起衅,於七月十五日,将英国牧师教师等八人在东门里全行杀戮。又,忻州、代州、崞县、繁峙教友学友等,在各处先后被害者男女共四十人。此英华信士之至死有忠心者也。孔子曰:杀身成仁;孟子云:舍生取义,其斯之谓与!故泐石以志不忘。”
树下的神龛,旧时的路边常会设置一些土地、山神、城隍等小神龛。
忻州城外的一队马车。
某处窑洞下有一队轿车经过。
轿车和马车。
一处高粱地,一人赶着驴车,旁边还有名孩童。
高梁地边站着一个孩童。
高粱地中有七块碑并列一排,这是定襄县一处官员墓地地。爱德华.沙畹在1907年山西考察时也在这一处拍摄过。
沙畹1907年照片。
另一处墓地和墓碑。
合影没有说明,大概是忻州信徒的合影。
花园中的合影。
一位中国牧师,戴着考克礼帽,捧着《新旧约全书》。
这些人物合影可能拍摄于同一个地点,忻州教徒家庭。
或许为当地教民合影。
几名当地妇女抱着幼儿站在诊疗所前,等待给孩子种牛痘,预防天花感染。
两名衣衫褴褛的乞丐。
这名坐在婴儿车中的孩子是John Henderson Smith,史密斯牧师夫妻的长子。
这张照片一开始以为是忻州城门,后经对比,应为太原大北门。
这是代县的东门,东门遥望北京城,因此题额“屏藩畿甸”。正好有一抬轿子出城。门洞两边刷着爱群、进取的标语,这是阎锡山在山西执政后的民德口号。
高大巍峨的雁门关,城楼已残破不堪。门洞两边刷着“信实”、“进取”、“爱群”标语。
朔州文昌阁。
这几张是相册中难得的抒情时刻,日落时分的公园和远处的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