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令人羡慕的清华博士,毕业之后更是在美国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过得风生水起。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人生赢家,却选择了从8000米的高空中,跳机自杀。
而当国内的父母知道儿子粉身碎骨之后,却来了一句,这是他应得的,我们不会去给他收尸。
此人为何如此极端,他的亲生父母又为何如此绝情?
这位自杀的小伙就是李明,他从小出生在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父亲是著名大学的教授,母亲是医院的主任医师。
李明是家中的独生子,因此,他的父母对他十分严格,想要将他培养成更出色的人。
而李明也不负众望,自从上学开始,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然而,在刻苦学习之余,李明也感到十分迷茫,他的童年和少年没有欢乐,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愿望。
高考那年,李明如愿以偿地考入了清华大学。
这个消息让他的父母欣喜若狂,仿佛多年的心血终于有了回报。
可对于李明来说,他并没有那么兴奋,因为他从未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
在清华的校园中,李明的父母替他挑选了专业,替他报名了各种校园活动,继续不断的掌控着他的人生,这些都未曾征求过李明的意见。
李明自然是不喜欢,他在闲暇之余,总是望着天空中的鸟儿,他很羡慕那些鸟能够自由自在的飞翔,而自己,却从来没有自由。
清华大学专业包罗万象,李明也渐渐的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爱好,那就是人工智能。
那些复杂的算法、神经网络模型,在他眼中宛如一个个待解的谜题,激发了他强烈的探索欲望。
大学四年,李明沉浸在人工智能的海洋中,成绩依旧优异,但他的视野已经不再局限于国内。
他渴望到人工智能研究最前沿的美国深造,去亲身体验硅谷的创新氛围。然而,当他向父母提出这个想法时,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在父母眼中,李明已经有了最好的起点,应该留在国内发展,为祖国效力。
他们担心儿子远赴异国他乡会遇到种种困难,更害怕他最终不愿意回国。
然而,李明心中的火焰已经燃起,他决定不再听从父母的决定,在留下一封离别信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赴美求学的道路。
这个决定成为了李明与父母关系的转折点。原本亲密无间的家庭氛围瞬间冰冷。
父母的失望和愤怒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隔在了他们之间。
密歇根大学成为了李明新的栖息地,这里的学术氛围自由开放,这让李明如鱼得水。
他的研究成果很快得到了认可,先后在谷歌和微软实习,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然而,成功的背后,李明内心始终有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
他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每次通话都充满了尴尬和沉默。
父母的责备不断地刺痛着他的心。李明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为了寻求内心的平静,李明开始学习飞行。在广阔的天空中,他感受到了短暂的自由和解脱。
驾驶小型飞机成为了他逃避现实的方式,也成为了他追求自由的象征。然而,这种表面的自由并不能真正抚平他内心的创伤。
在美国,李明结识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华裔女孩,两人坠入爱河并很快结婚。妻子成为了他在异国他乡的精神支柱,但即便如此,也无法完全驱散他内心的阴霾。
2017年3月的一天,李明又收到了家乡父母打来的电话,他本以为可以借着这个机会缓解一下和父母的关系,没想到,父母再次呵斥了他,并且叫他赶紧滚回家。
伤心的李明挂掉电话,他默默的驾驶着一家小型飞机起飞,然而,这次飞行注定是不同寻常的。
李明回忆起自己这些年被掌控的人生,和跟父母的裂痕,感觉没有了生活下去的希望。
他决定,真正的解脱,他解开了降落伞,直接从8000米高空跳下。
飞机最终坠毁在密歇根州的一片偏远森林中,但搜救人员并未立即找到李明的遗体。
李明的妻子、朋友和同事们陷入了深深的悲痛和困惑中。
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才华横溢、前途无量的年轻人会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警方和李明的亲友们展开了长达数月的搜寻行动。他们翻山越岭,探索每一个可能的线索,希望能找到李明,或是了解事情的真相。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越来越渺茫。
李明的妻子陷入了极度的悲伤中,她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她可能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丈夫了。
在事发一年半后,搜救人员在密歇根州的一处偏远地区发现了一些人类遗骸。这个发现给这个悲伤的故事带来了一丝希望,人们期待能够通过这些遗骸确认李明的命运。
然而,由于DNA检测技术的限制和各种客观因素,直到四年后的2017年,才最终通过DNA比对确认了遗骸的身份。
这个迟来的确认为李明的故事画上了一个悲伤的句号,也让所有关心他的人终于有了一个交代。
在这场悲剧中,李明父母的反应令人唏嘘。
当得知儿子可能已经去世的消息时,他们拒绝前往美国处理后事。
他们曾经寄予厚望的儿子,如今成为了他们无法面对的痛。
李明的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家庭关系、文化差异和个人追求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往往很高,他们希望子女能够按照自己规划的道路前进。
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渴望追随自己的内心,实现个人价值。这种代际之间的矛盾,在李明的故事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参考资料
央视网2017/10/9 文中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