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么做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向美国表示忠诚,庆祝他们和将要重新签订《澳美新条约》。
这个条约是美苏冷战期间的一个老条约,内容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把自己的部分主权交给美国,换取军事保护。
冷战期间,这个条约针对的是来自苏联的威胁,如今这个条约针对的是谁,看看他们穿越台湾海峡的行为,也就不言而喻了。
因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加起来也就派了2艘船,其中一个还是补给船,一点武力值也没有。所以中国表示会警惕监视,但是并没有出手。
但是巧合的是,不到一个月后的10月5号,新西兰的支援船在南太平洋撞到了珊瑚礁,燃起了熊熊大火。
新西兰“马纳瓦努伊号”沉没事件10月5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萨摩亚乌波卢岛南部海域却上演了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4亿人民币购买,服役还不到五年的新船,居然在执行任务时撞上了珊瑚礁,最后沉没了。但这艘原本是最不该撞上珊瑚的军舰。
因为“马纳瓦努伊号”就是一艘以水文调查为主的支援船,当时它的任务就是在附近海域进行珊瑚礁生态调查。
按说这艘船上的设备以侦察为主,怎么还会自己撞上珊瑚礁呢?本来是打着保护环境的名号,结果不仅把珊瑚撞毁了,还泄露了大量的石油,严重污染了环境。
“马纳瓦努伊号”的沉没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其舰载的声呐系统出现了故障,导致船员无法及时发现海底的暗礁。
但是也有人怀疑是新西兰海军出现低级技术失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长期依赖装备,军事技术并不熟练。
作为“五眼联盟”的成员,新西兰长期以来过度依赖美国的军事援助,对自身国防建设投入不足,导致其军事实力长期停滞不前。
新西兰海军的舰艇和装备,大部分是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买的二手货,性能和可靠性都不是很靠谱。
“马纳瓦努伊号”的沉没,暴露出新西兰海军存在的严重技术缺陷,正是新西兰政府依赖他国军事援助,战略短视的必然结果。
新西兰政府为了讨好美国,几乎不顾自己的国家利益,最终却让自己处于更尴尬的局面。“马纳瓦努伊号”的沉没,也给所有试图在大国博弈中“渔翁得利”的国家敲响了警钟。
“马纳瓦努伊号”沉没后,如何打捞这艘价值不菲的军舰,成了摆在新西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幸运的是船上的75名船员全部成功逃生。
这艘排水量超过5000吨的大船现在静静地躺在150米深的海底,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一样,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成了新西兰政府不得不处理的难题。
随着船只的沉没,石油开始慢慢溢出,对于周边的海洋环境危害巨大。对周边几个旅游国家的影响更是严重。
如今周围的国家都在绕着这艘船打捞垃圾,清理石油,新西兰海军也在顶着周边国家的白眼试着打捞沉船。
所有船员安全逃生这件事还受到了怀疑,有人质疑这位女舰长说,是她太早让士兵逃命,没有采取足够的自救措施。
殊不知这位女舰长做出的是对新西兰来说最好的选择。因为新西兰这个欧洲国家根本没有人愿意当兵。
他们国家一共有9艘军舰,3艘都闲着没人开,不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士兵太少了,人根本不够用啊!
所以每一个海军都是国家的宝贝啊,当然要好好珍惜。由此可见,新西兰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很弱的。
所以为了得到美国的保护,新西兰政府不惜在一些敏感议题上损害自身利益,甚至采取一些“损人不利己”的行动,试图以此来换取美国的“安全保障”。
就在几周前,新西兰政府还曾高调穿越台海,的“印太战略”棋盘上落下一子。没想到新西兰的“肌肉”秀完,“马纳瓦努伊号”就以一种近乎滑稽的方式,把自己变成了全球网友的笑柄。
“专业调查船撞上珊瑚礁”、“船员淡定微笑面对沉船”,这一系列关键词迅速登上各大社交媒体热搜。
在这场“黑色幽默”的背后,却隐藏着新西兰外交政策的摇摆不定,以及其在中美博弈之间“选边站队”的尴尬处境。
新西兰政府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开始倾向于支持美国的立场,甚至公开发表了一些对中国不利的言论,以此来显示自己对美国的忠诚。
新西兰妄图以如此“微薄”的实力,参与到大国博弈的漩涡之中,无异于“以卵击石”,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在美国的“印太战略”棋盘上,新西兰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棋子”,随时可以被牺牲和抛弃。只有坚持自己的独立外交政策,才能真正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尊严。
新西兰政府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政策,认清谁才是真正的朋友,谁才是真正的对手。“马纳瓦努伊号”的沉寂虽然是一个巧合,也可以当作上天对新西兰的警告吧。
面对来自美国和中国的“选择题”,新西兰政府需要做出一个明智的抉择。是继续“一边倒”地追随美国,还是寻求更加务实、更加平衡的外交政策?
只有坚持独立自主、互利共赢的外交原则,才能真正维护新西兰的国家利益,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马纳瓦努伊号”的沉默,是一个警钟,它提醒着新西兰,也提醒着所有试图在大国博弈中“玩火”的国家:
别小看了我们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和实力,别忘了自力更生才是国家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