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经济来源!鸿茅药酒当事人谭秦东,为何如今这么惨?

深柳山谈 2024-04-18 03:23:41

人们可能已经忘记了鸿茅药酒事件的当事人谭秦东医生,但即便忘记了,看一眼这张图,过去的记忆或许也会立即死灰复燃。

谭秦东昨天发布了一篇文章,题为“我是一个命苦之人”。他肾衰竭四期的事情前段时间就有媒体报道过了,现在失去工作在家养病。而失去经济收入,又面临着高额医疗费的谭秦东准备靠卖书维生。那篇文章相当于是一种“求助”的声音。

我看到了一些评论,大意是说他“卖惨”,也是一种不买账。

其实,谭秦东医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他如果在药酒事件发生时,在那张对比照片被媒体和自媒体拿出来侃侃而谈之时,就开始“卖书”,或者用其他方式维生,那么他现在可能已经没有了经济之忧。

而现在事情已经淡化,甚至连谭秦东医生自己都因为某些原因,不愿意也不敢多提往事。可以看到,在他的文章里只出现过“药酒”两个字,其他的则省略了。

另一个这样的公众人物是李田田老师,她当初也因为为公众问题发声,最后受到了一些离奇的对待。不过在无数网友和大量舆论的支持下,她最终是平安的,也收获了不小的经济与粉丝。但同样的,她也无法借那次机会达到变现目的,而是远走他乡,去了日本。

有些“受害者”是可以借助一次受害的机会,让自己出名,从此整个后半生经济无忧,生活自由的,比如都美竹。但有些则不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的遭遇,时时刻刻在提示着人们一种“不好”,而这种不好,不允许长期公示着。

谭秦东在“我是一个命苦之人”里写了他鸿茅药酒事件之后的遭遇,找工作四处碰壁,公立医院因为他是舆情人物不敢要他,私立医院都把他招进去了,网络运营部反应一下,立刻便把他开了,怕影响公司股价。

这就是我们对待这种“不好”的态度,你明明知道这个人并没有做坏事,但如果他是受害者,便等同于“间接参与”了坏事,那就要不得。

这是我们社会上很可怕也很现实的问题,一种笼统的民智与规则。

人们压根不必去思考“个人的错与对”,当听到你和一件“不好”的事情有过关联之后,他们便不再去考虑其他因素,无论好坏。原因很简单,因为整个社会都是这样,因为所有人都拥有这种“第一反应”价值观。

企业必须在意客户的第一反应,而当客户听到负面事件时直接锁定结论,放弃思考,那么企业最好的选择就是不让任何负面与自己关联到一起,客户听不到,便没有了这种第一反应。

这是愚蠢的怪圈,这也是谭秦东在鸿茅药酒事件后找工作屡屡碰壁的原因,大部分企业都不愿意跟“负面”有任何关联,99%的人们都不愿意多思考一分钟。于​是,“带节奏”3个字在我们这里如鱼得水。

谭秦东医生的卖书维生恐怕不会有太好的效益,第一是事情已经过去太久,而没有思考能力的人只受情绪裹挟,没有情绪,他们不会支持他;其次,浮躁和加速的节奏,让人们连多思考一分钟的时间都逐渐失去,又还能有多少人在坚持去读书呢?那明明是和读书相反的方向。

周立波被封了一段时间,前几天刚解禁,那之后他发表的第一句话很有意思:笨鸟先飞就一定能先到吗?不!如果它是笨鸟的话,大概率会往反方向飞。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