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第120师,配有两门20毫米机关炮,咋编配的?

甲骨堂 2024-08-31 09:07:32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其中以原红二方面军为主的部队改为第120师,全师总兵力14000人。

在当时第120师的编制中,其有师属炮兵营编制的,不过这个炮营实际由赤水警卫营改编的,它当时既没有炮,也不是炮兵。

120师真正的炮兵其实是分属于第715团和第716团的两个迫击炮连,总计不过是4门迫击炮而已。

因为大部分直属营以及一个建制团留守的因素,第120师实际开赴前线的部队是8200余人。

不过一年之后的1938年,第120师的实力扩充到了原出兵数的将近3倍,当年底统计到的兵力数已经超过了24000人。

而在部队规模扩大的同时,第120师真正意义上的炮兵也已经组建起来了。

在1938年3月的三井战斗中,第120师缴获了日军一门山炮;在当年11月的滑石片战斗中又缴获日军两门山炮(因零件不全,拼出一门来)。

以这两门山炮为基础,第120师得以组建真正意义上的师直属炮兵连,下属的两个山炮排各配备一门日造四一式75毫米山炮。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第120师炮兵连里还有第三个炮排,而它装备的火炮则更为特殊:

它既不是山炮,也不是步兵炮、迫击炮,而是机关炮!

机关枪我们都知道,机关炮又是啥玩意?

所谓的机关炮其实指的是当时我国进口的一系列20毫米口径炮的统称,其型号有苏罗通、厄利空、布雷达、麦德森等多种。

这类20毫米口径小炮,既可充当防空用的高射炮,又可平射打击鬼子的装甲车辆和碉堡,而且机动起来还比较方便,属实是好用。

当时国府虽然原则上不发给八路军武器,而是以弹药作为军械补充的大头;但在八路军办事处的活动下,一些支持八路军抗战的国府人员还是冒着风险批给了部分武器。

其中非常宝贵的一批武器就是机关炮,不过数量不多,总计只有6门。

这6门炮正常情况下可编为一个机关炮连,而八路军是按照两门为一组,分别分配到了第115师、第120师和第129师。

而且就当时的情况看,还允许八路军派人到培训班学习。

比如第120师炮兵连的苟家胜、朱世银就是从抗大派到培训班学成之后,再分配回来的。

当时的八路军中,极度缺乏火炮,而这种体量轻便,又可高射、平射两用的机关炮,自然成为了“宝贝疙瘩”。

甚至第120师非常看重这两门机关炮,觉得将其编为一个排都有些“屈才”,后来又单独将这两门炮分编出来,成立了机关炮连。

其实编制级别虽然提升了,但炮的数量还是两门。

不过机关炮是有了,而且会用这种炮的人才咱们也有,但是这种机关炮能够发挥大作用的前提是:炮弹得足够。

可这偏偏是大问题。

因为这批机关炮发给八路军后不久,武汉就沦陷了,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由于老蒋对八路军的发展极为在意,所以后续的武器发放就不可能了,弹药方面的限制也越来越大。

1939年上半年,麦德森机关炮的弹药只申领到了500发;此后可能一发都没有再领到。

这种20毫米机关炮的弹药不可能从鬼子那里缴获,咱们根据地的兵工厂也造不了,国府之后又不可能再发放此类弹药。

那么这就意味着机关炮的弹药就只有先前存在的那些,一门炮最多不过二三百发炮弹。

这对于以耗弹量极高而著称的机关炮来说,实在是不能敞开了打。

所以咱们现在能看到的机关炮参战记录很少,第120师主力在开赴冀中作战时,考虑到平原作战的因素,其实是带着机关炮过去的。

但在冀中作战的几个月时间内,却并没有机关炮参战的记载,也没有相关弹药的消耗。

很可能当时的作战,干脆就没舍得用。

比如在冀中作战最激烈的齐会战斗中,机关炮连的参战记载是“以步兵武器连续击退日军有毒气掩护的3次冲击”,并未提及使用机关炮作战。

直到1940年时,尤其是百团大战时才看到机关炮的实战使用记录,而且因为弹药的因素,也不能敞开了打。

最终到1945年大反攻时,我们还能看到第120师机关炮的使用记录,可见当时那有限的炮弹是多么地宝贵,咱们的先辈们当时的抗战又是多么地不易。

16 阅读:5366
评论列表
  • 2024-09-17 18:26

    国军不给炮弹,其实也有客观原因,它自己都维持不了,还捐出来?

  • 2024-09-01 00:29

    缴获的武器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