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2024,回归学习本质,跨越学科壁垒

蒲公英智库 2024-05-07 19:39:51

作者丨殷涛

年年五四,今又五四,转瞬之间,它已经105岁了。

时光之中,让我们轻轻吹去浮尘,再看一看,再想一想,那些代表五四精神的人和话,过时了吗?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蔡元培)

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蔡元培)

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李大钊)

......

五四的意义在于,它像一座灯塔,始终指引着一个青春不老的梦想;它像一个坐标,时时提醒着我们去定位和校准当下。波诡云谲的世界潮流,中国何去何从?泥沙俱下的当代,教育如何坚守与自处?巨大变量交织的转型期,青年力量如何彰显?

试看今日之中国

中华民族宛如雄浑厚重而不可阻挡的黄河,裹挟着5000年的风云和泥沙,也带着巨大的惯性,辗转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刻,遇见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五个特色。它既切合中国实际,也符合世界大势;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也是人类发展的历史飞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底座”。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天眼巡空、天问探火……新质生产力正在这片土地蓬勃涌现。

它包含三重要素:创新型、知识型、技能型的新型劳动者;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锐劳动资料;以多元化、融合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兴劳动对象。

科技现代化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背后的支撑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试问明日之世界

全球科技创新风潮再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创新版图,重塑经济结构。

未来充满未知,但总体趋势能够预知。就像我们不知道一滴雨会以怎样的姿态落下来,但一定知道方向——因为重力必然向下。可以确定的是,所有的东西都处在迭代升级中。就像不断升级的特斯拉汽车,从有人向无人升级,从产品向服务转型。

技术变革日新月异,重复性的、单调无趣的工作交给机器,创造性的工作留给人类。未来的任何领域,都是人和机器合作,而不是对抗。人不会被AI替代,但可能会被一个善于使用AI的人替代。

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是重组。全新的东西很少,大多数创新都是现有事物的重新组合。比如,把时事、天气、比赛、书评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报纸;把报纸拆解,将信息再组合,就成了英特网。小到企业重组,大到全球产业链重组。一切事物或领域想要升级,都需要拆解和重组。

“科技预言家”凯文·凯利更喜欢用“进托邦”定义未来世界:明天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但会变得比今天稍微好一点。世界继续回到微小但持续不断的进步上,“坏事可能飞速发生,但几乎所有好事都是慢慢展开的”,人类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才能乐观。

国家之争就是教育之争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国家之争就是教育之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改革是道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网络化将更加广泛。网络教育突破时空限制,提供海量资源并可选择,还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方式和平台,如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智能化将成为主流。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兴趣、水平和学习方式将会被清晰地“看见”,教育的个性化和针对性将得到空前加强,人工智能还可以为师生提供更好的辅助教学、智能评估和智能指导。

跨界将成为常态。面对复杂世界,学科和领域不能只是一口一口的井,而应彼此关联沟通,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学会跨界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存之外的第五大人类学习的支柱。学会生存就是学会跨界,终身教育就是终身跨界。

创新创业更受重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下,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以及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并解决问题。

这些趋势将带来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和开放性的教育方式,并直接影响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

青年力量就是未来力量

在一个快速变化和不断发展的世界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领导者,特别是青年领导者。

青年领导力是引导社会、塑造未来的关键。因为青年是最富热情、好奇心和行动力的一群人,他们富有才华、创新思维并具备领导能力,不仅体现在科技创新领域,更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公益意识的培养上。

他们富有前瞻力,在趋同中脱颖而出,在迷雾中带领众人冲破障碍。他们从“向过去的经验学习”变成了“向正在生成的未来学习”。正如奥托·夏莫在《U型理论》里说到,人类面对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很多问题是无法依靠向过去学习来实现的,需要靠人的觉知力、洞察力,向正在生成的未来学习,把学习和变革,通过“感知当下,自然流现,联结源头”来实现。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指出,人生命运的走向从来就有巨大不确定性。只有那些追寻着天赋和兴趣的人,才可以把在不确定性中碰到所有美丽的意外,创造出大美绝活。

未来的青年领导者,能秉持“开放的心灵,开放的思维和开放的意志”,既能够站在自己的中心,又能够关注到更大的生态系统。他们的行为从关注职能扩展到“打造场域的力量”,建立起共同进化的组织环境,让新思维、新模式、新产品、新服务得以创造出来。

马斯克的汽车、乔布斯的手机已不仅仅是消费品,而是代表了一种非常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一种“对人类的爱”的精神。马斯克在少年时就立下flag:“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去为人类争取更大的集体启蒙。”他们商人的外壳下,住着哲人、诗人和领导者的灵魂。

青年教师需要一场“豹变”

“君子豹变”出自《周易》: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好像豹子长大,皮毛越变花纹越丰富美丽,君子应该在修养、学识、品德等方面不断追求进步和完美。

面对家国重托,时代考验,未来浪潮,青年教师该如何修炼成更好的自己?

保持乐观,一直乐观。有人说,在过去200年中,人类每年都有一点儿改善和进步,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平均下来每年的幅度不到1%,但却从未停止。这就是时间的复利。同理,青年教师会认为过去是好的教育时机。事实上,未来也是。我们正处于最好的创业时代,处在一个起点的时代。

终身学习,不断学习。所有的东西都是不确定的,你永远都是无知的,保持学习的状态,就永远是一个新的人。作为老师,还要保持好奇心,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拥抱变化,接纳不同,做身体力行的终生学习者。

先做后想,再做再想。看看很激动,想想很感动,第二天起来一动不动。这是很多人的常态,也是需要突破的关键。提升行动力,除了马上行动,勇于试错,更在于找到让你有成就感的事,持续地做下去。

如今,找到答案变得容易,但是好问题比完美的答案更重要。它是开启世界的钥匙,能够激发想象、促进改革。大胆的设想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创造的起点。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尼采说。

时代不是用来适应的,不是用来战胜的,更不是用来迎合的,时代是需要在你身上克服的。很显然,这是一个艰难的时代,尤其对于教育而言。所有人都知道教育的价值和使命,但是现实中各种利益纠结,广大教师更是背负沉重。很多人怀着一腔热血选择投身其中,然而真实的场景让他们心怀无奈又心有不甘。

正因为有梦想,才有痛苦;正因为心未死,才有愤怒。时代永远是一样的:“永远给年轻人机会,但只是给一小部分年轻人的机会。”

那是怎样的一小部分年轻人呢?

保持自己的优势与个性。没有一个完美的人,包括教师。把擅长的做到极致,就是一个“最好的自己”,一个优秀的老师。因为擅长意味着天赋和热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保持纯粹和独立思考。教育是追求真善美的,不只是独善其身,要用正义之剑划破长空,为真理正名。假和真、美与丑就是针锋相对的,是没有骑墙的。大是大非面前,不应首鼠两端,因为我们的名字叫老师。

保持适度愤怒。虽然“怒伤肝”,教育要“制怒”,但时刻保持“平正公允之状可掬”,那是鲁迅笔下的哈巴狗。当我们看到一群群孩子目光呆滞身心俱疲,一批批老师陷在各种检查评比而无暇教学,看到种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弥漫校园……凭什么不能生气,不平则鸣?

罗翔说,在人类所有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我们也许没有足够勇敢,至少要做到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枪口抬高一厘米,这是我们的权力,也是良知,因为我们的名字叫老师。

献给现在,是对未来最大的慷慨

你始终可以相信青年。岁月更迭,热血未凉,沧海横流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98年前,26岁的陈乔年就义前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抗战之际,存亡之秋,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许多有为青年投笔从戎,不乏家境优渥的贵族子弟,义无反顾地捐躯救国。

进入新时代,世纪之交的SARS病毒战,80后成了志愿者的主体;汶川地震,90后的年轻人站了出来;非典肆虐时,00后起身逆行。比“鲜衣怒马少年时”的芳华英姿更让人感佩的是他们的奋不顾身,以金玉之身赴汤蹈火而在所不惜!

在我国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成为主体,40岁以下占比超过50%。这些老师饱含着热情和思想,与年轻的生命相互砥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让未来照进现实。

教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一份终身的事业。如果年轻的你遇到了一些困难,也不要太过担心和失望,只要你开始思考,保持行动,改变能改变的,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终会柳暗花明,止于至善。

阿尔贝•加缪说的:“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身老病死是生命周期,身老不可怕,怕的是心灰意冷。有些人未老先衰,没有站立就躺下了。也有一些人,老了依然是年轻的模样。我相信后者还有一个名字:青年教师。

我们身上,是中国“起立”的样子

去年教师节,张桂梅写给青年教师的一封信,用到了一个词:起立。

40多年来,她每次走进教室上课时都会对孩子们说一句“起立”。“起立”代表着力量、希望和行动。中国的“起立”,将由孩子们的“起立”撑起,而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起立”。这声“起立”在中国千千万万间教室里响起,被千千万万的中国教师记在心里。

纵然被虐千万遍,依然有初恋。也许没有药,我们自己就是药。也许没有光明,把自己肋骨拆下来当火把。

五四青年节105岁了,但青年节将永远“青年”。我已经不再年轻,但满腔依然是青年的热血。我认同塞缪尔·厄尔曼说的:“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态;青春不是粉面、红唇、柔膝,而是坚强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深处的自在涌流。”

如此,所有理想不灭的人,一直青春;我们的每一天,都可以是“五四”。

江海辽阔,一苇航之。道路修远,日拱一卒。什么是破局?就是在你觉得无能为力时,再往前拱一下!我们肩膀上担着的,一头是孩子们的明天,一头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我们身上处处是中国“起立”的样子 ——

起立!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