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究竟有几个老婆?为何不立后?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日知录吖 2024-11-18 11:28:42

话说千古一帝秦始皇,自公元前259年呱呱坠地,至公元前210年驾鹤西去,其一生波澜壮阔,功过是非,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令人叹为观止。

此君不仅雄才大略,更是胆识过人,一手缔造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创“车同轨,书同文”之先河,为后世王朝的统一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石。

然而,秦始皇这位风云人物,自古以来便是毁誉参半,尤其是其后宫之事,更是迷雾重重,令人费解。

众所周知,秦始皇的后宫佳丽三千,虽“三千”之数为夸张之词,但妻妾成群,却是不争的事实。

诸如公子扶苏之母郑妃,胡亥之母胡姬,皆是后宫之中颇有名望之人。

令人诧异的是,这位一统六合的帝王,自十三岁登基为王,三十九岁加冕为皇,三十七载春秋,竟未立一后,就连那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也未见皇后之墓,实乃千古之谜。

谈及此谜,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试从古籍典故中寻得一二线索,以飨读者。

其一,观秦始皇之性格,此君凶猛多疑,好大喜功,尤嗜长生不老之术。

晚年更是痴迷于此,四处访仙求道,欲求不死之药。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始皇既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由此可见,秦始皇对于死后世界的安排,可谓是极尽奢华,却唯独未提及皇后之位,可见其对于立后之事,并无太多兴趣,皆因一心向道,追求长生不老所致。

其二,论及秦始皇之家世,其母赵姬之行径,实乃有伤风化,秽乱后宫。

赵姬与嫪毐私通,育有二子,又与丞相吕不韦有染,此等丑事,对秦始皇之心灵,无疑造成了极大的创伤。

《史记·吕不韦列传》有云:“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之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此等家丑,让秦始皇对女性产生了深深的厌恶与不信任,认为天下女子皆如母亲般不忠不贞,不过是一件玩物罢了。

故而,秦始皇登基之后,对女性极为苛刻,甚至将母亲赵姬逐出咸阳,直至其去世,都未让其回归故土。如此深重的心理阴影,自然成为了他迟迟未立后的重要原因。

然而,以上两点,虽能解释秦始皇未立后之部分原因,却难以涵盖全部。

须知,秦始皇作为一代霸主,其心思之深沉,手段之狠辣,远非常人所能及。

他对于权力的渴望,几乎达到了病态的程度,容不得任何人分其一杯羹。

皇后之位,在古代乃是与皇帝并肩而坐的尊贵存在,一旦立后,便意味着要分享一部分权力。

这对于秦始皇而言,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故而,他宁可不立后,也要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任何威胁。

再者,秦始皇对于儿子的教育,亦是极为严苛。他深知,作为帝王之子,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凡脱俗的才能,方能在这波诡云谲的宫廷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他对公子扶苏等子嗣,那是寄予厚望,严格要求。而女儿们则相对被忽视,因为在他看来,女儿终究是要嫁人的,无法成为他政治上的得力助手。

故而,后宫之中,女儿们的地位自然也就不如儿子们那般重要了。

至于秦始皇的后宫生活,那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佳丽如云,争奇斗艳,然而,秦始皇却对她们极为冷漠。

他就像是一个无情的帝王机器,将她们视为玩物,随意摆布。对于那些能够满足他审美需求的女子,他或许会给予一时的宠爱,但一旦新鲜感过去,便会被打入冷宫,永无翻身之日。

如此冷酷无情的帝王,后宫之中又有谁敢奢望能够成为他的皇后呢?

此外,秦始皇对于死亡的恐惧,也是导致他未立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深知,人终有一死,无论多么强大的帝王,都无法逃脱这一宿命。因此,他对于长生不老之术的追求,几乎达到了疯狂的地步。

他四处访仙求道,甚至不惜派遣徐福等人东渡求仙,希望能够找到长生不老的秘诀。

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随着年岁的增长,秦始皇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对于死亡的恐惧也日益加深。在这样的心态下,他又怎么可能有心思去考虑立后之事呢?

秦始皇未立后之谜,实则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它既涉及到秦始皇个人的性格和经历,又与其对权力的渴望、对女性的厌恶、对死亡的恐惧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无法简单地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其原因。只能说,这位千古一帝的内心世界,实在是太过复杂和深邃了,以至于我们至今都无法完全读懂他。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秦始皇未立后之谜至今仍未解开,但他的历史功绩和文化贡献却是无法抹杀的。

他一手缔造的大一统王朝,为后世王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推行的“车同轨,书同文”等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他修建的万里长城,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因此,我们在评价秦始皇时,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他的功过是非,既要看到他的伟大之处,也要正视他的错误和过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千古一帝的真实面貌。

0 阅读: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