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荒漠中挖出亚洲最大水库后,美专家:太反人类了赶快停手!

江卿曻 2024-10-26 09:17:59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在中国西北的茫茫戈壁中一个令人惊叹的工程正在改变着这片古老的土地,红崖山水库,被誉为“沙漠绿洲”的项目,为干旱地区带来了宝贵的水源,也为荒漠化治理开辟了新的可能。

想象一下在曾经寸草不生的黄沙中,突然出现了一片碧绿的湖泊,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植被。

这不是海市蜃楼,是中国人通过智慧和汗水创造的现实,红崖山水库的建成,标志着人类在与自然抗争中取得的又一重大胜利。

红崖山水库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它的成功经验是否能够复制到其他干旱地区?

红崖山水库的诞生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腾格里沙漠的边缘,一座巨大的人工湖泊静静地躺在那里,这就是引发争议的红崖山水库,亚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库。

红崖山水库的规模确实令人咋舌,它的总库容达到了13.8亿立方米,相当于26个西湖的水量,这个庞然大物是如何在沙漠中诞生的呢?

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那时的宁夏,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当地人常说:“天上无云三尺土,地上无水寸草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政府决定在这里修建一座大型水库。

在沙漠中建水库,这个想法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沙漠的地质条件复杂,渗漏严重,如何保证水库不会“漏水”?这成了摆在工程师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过反复论证和实地勘察,专家们最终选定了红崖山这个位置,这里地势较低,周围有山体环绕,是难得的天然“容器”,但仅有天然条件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人工的智慧和努力。

工程建设中最大的挑战就是防渗,工程师们采用了“帷幕灌浆”技术,在坝体下方形成了一道“地下长城”有效阻止了水分渗漏,这项技术的运用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创举。

红崖山水库的建设历时近30年,其间经历了无数困难和挑战,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后来的多次扩建改造,每一步都凝聚着建设者们的心血和智慧。

如今这座“沙漠绿洲”解决了当地的用水问题,还成为了一个生态旅游景点,就是这样一个看似造福一方的工程,却引来了美国专家的严厉批评。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分歧?红崖山水库到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美国专家的质疑与中国的坚持

就在红崖山水库被誉为“沙漠奇迹”之际,一位美国专家的言论却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这份喜悦之上。

这位专家称中国的做法是“反人类操作”,认为在沙漠中建造如此大规模的水库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担心大量水资源的人为调配可能会改变当地的气候条件,影响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更有人质疑这种做法是否真的能够长期持续,会不会最终导致更严重的环境问题?

面对质疑相关部门迅速做出回应,强调红崖山水库的建设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科学论证的,他们指出水库解决了当地的用水问题,还有效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

中国专家们反驳道,美国同行可能对中国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在中国西北这样的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调配是必不可少的,红崖山水库的建设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

中美两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理念和做法确实存在一些差异,美国更倾向于保持自然生态的原始状态,而中国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强调通过科技手段改善环境。

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两国的治沙方式上,美国的荒漠化治理更多依赖自然恢复,而中国则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水利工程等。

争议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停下前进的脚步,这些质疑声反而激发了中国继续探索和创新的决心。

中国专家表示他们会持续监测水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管理策略。

红崖山水库的实际效果如何呢?它真的如中国专家所说,带来了积极的改变吗?

从荒漠到绿洲的蜕变

走进红崖山水库周边,眼前的景象令人惊叹,曾经的黄沙漫天如今已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所取代,这里的变化,堪称是一场真正的“绿色革命”。

水库建成后首先受益的是周边的农业生产,过去当地农民常常望天兴叹,担心干旱会毁掉一年的收成,如今有了稳定的水源保障,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

随着水分的增加,原本稀疏的植被逐渐茂密起来,林业部门抓住机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水库周边就形成了一道绿色屏障有效遏制了沙漠的蔓延。

野生动物的回归是生态改善的又一个明显信号,鸟类专家们惊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候鸟开始在这里停留,水库及其周边已经成为了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

红崖山水库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的成功经验正在被推广到中国其他干旱地区。

在内蒙古的库布其沙漠,类似的水利工程正在进行,那里的变化同样令人振奋:曾经寸草不生的沙地,如今已变成了绿意盎然的草原。

中国的治沙经验也在不断创新,除了大型水利工程,科研人员还开发出了多种适应沙漠环境的植物品种。

比如耐旱耐碱的梭梭树就成为了治沙的主力军,这些植物能固沙防风,还能为当地居民带来经济收入。

红崖山水库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在面对严峻环境挑战时的决心和创新精神,这种“中国经验”是否也能为全球的荒漠化治理提供借鉴呢?

中国治沙经验的国际影响

随着红崖山水库等项目的成功,中国的治沙经验开始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荒漠化治理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中国的做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新的思路。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向有需要的国家分享治沙经验,在撒哈拉沙漠边缘,中国专家正在帮助当地政府开展植树造林项目,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中国的沙漠治理技术也得到了应用。

专家也强调治沙经验并非可以简单复制,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都有其特殊性,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方案。

中国的治沙经验也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热烈讨论,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做法过于激进,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生态问题。

也有学者指出,在面对严重的荒漠化威胁时,中国的积极干预策略可能是必要的。

这种争论实际说明不同的环境治理理念,西方国家更倾向于自然恢复,而中国则更强调人工干预,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在保护和利用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全球环境治理的共同课题。

中国也在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自己的治沙策略,在一些地区开始尝试“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减少人为干预,让自然生态系统自行恢复。

结语

红崖山水库的故事,是中国与自然抗争又和解的缩影,它诠释了中国人“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展现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决心和智慧。

中国正用实际行动证明:人类是有能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验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沙漠绿洲”在全球各地涌现,共同书写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篇章。

参考文章

中国消费网2023-10-25《敢把沙漠变绿洲 丝路重镇续新章——甘肃省武威市治理沙漠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诗篇》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