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郝恒最喜欢的季节,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花海随风起舞,金灿灿的,向日葵籽粒饱满,个头很大,做出来的瓜子好吃又好卖,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郝恒家已经做了20多年瓜子生意,“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娶媳妇生娃,全都靠这些向日葵”。他说,以前种植面积小,一亩地能赚1000多元。现在不一样了,家里扩种了几百亩向日葵,一年能收获十几万斤葵花籽,产出的瓜子卖到了全世界,销售额连年增加。
和郝恒一样迎来丰收的,还有他家乡的几十万乡亲。他的家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是中国著名的“葵花之乡”,全县向日葵种植面积达120万亩。当地建有全国最大的葵花籽交易市场,年交易量6亿斤以上,总营销额达50亿元,甚至有“全国每7粒葵花籽,就有1粒来自于五原”的说法。
在五原,葵花元素装扮了整个城市,当地建成了全国唯一的“葵花主题广场”,广场上耸立了一个巨大的“葵花神韵”雕塑,运用太阳能发电系统、光电高新技术手段,让雕塑随着太阳的时辰朝夕转动,模拟了葵花向太阳的自然属性。
像郝恒一样的种植户,这几年将葵花籽搬上网,生意也迎来了新高度。
收入全靠这个
从郝恒小时候起,五原县的农民就以种向日葵为生,“整个城市都是向日葵”。以前种向日葵都是人工收割,人工打籽。在开网店以前,他们家种了40亩向日葵,每亩每年能赚1000元钱,一年下来父辈就指望着卖葵花籽的钱养家糊口。
大学毕业后,郝恒不想回家种地,就去了外地的一家企业上班,想着终于“能脱离农业”了。然而在外地上班的日子没多大希望,他觉得一是没法守着年迈的父母,没有幸福感,二是现实很“骨感”,啥都没有的年轻人,漂泊在外,没多少能够实现人生逆袭的机会。
工作了8年后,感到前途渺茫的郝恒辞职回到了五原老家,重新审视起陪伴着乡亲们数十载的向日葵生意。
五原县种植向日葵的历史悠久,大面积种植能追溯到50多年前。1972年,当地在盐碱地上种下了47亩向日葵。那时候产量并不高,一亩地能产200斤左右的葵花籽,一斤卖一元钱,农民的收入也不高。
20多年前,随着当地引入并推广抗病性、丰产性更好的杂交种子,向日葵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这之后,当地科研人员又推出了食用性更佳的国产食葵种子“SH361”“SH363”,这样的种子种出来的葵花籽,农民每斤能多卖一元,每亩地的收入也与之增加。那时,郝恒的父母每亩地的收入能增加500—800元。一年又一年,家里就这样靠种向日葵养大孩子,供孩子读完大学。
在外闯荡的那些年,郝恒也品尝过其他地方的葵花籽。但吃了那么品种后,他还是觉得还是家乡的葵花籽更好吃,“籽粒大,炒熟了更香”。五原的向日葵是红泥土种植的,父母用的是发酵的农家肥,秋收时节,黄灿灿的向日葵里满是家人的期盼。
多年来,他们收获的葵花籽都是在五原县城当地零售。郝恒感慨:“遇到线下收购商压价时,老人们通常没有话语权。”他觉得这么好的葵花籽应该走向更大的世界,便在10多年前将葵花籽放到了网店里销售。
爆卖100万斤
刚回家的那一年,郝恒开了个网店,取名叫做“郝大爷蜂蜜”。因为那时市场上有人卖假蜂蜜,他看不惯这种现象,表示:“我们这里有向日葵,葵花蜜的产量大,品质也好,而且价格也不高”。
他将真蜂蜜和假蜂蜜做了一番对比,然后决定“用假蜂蜜的价格来卖当地货真价实的真蜂蜜”,认为这样做生意,“这个市场肯定能做起来”。
可惜卖了两年,店铺的销量依旧很惨淡。迷茫中,郝恒开始转型,将父母种的葵花籽上架到网店,他分析道:“我家里懂瓜子,瓜子的市场需求大,我们这里还有中国最大的向日葵种植基地和交易市场,做这行有优势”。
最初两年,他不熟悉推广技巧,在网上摸索着卖瓜子。那时候他的家里有40亩地,一年下来能收获一万多斤葵花籽。遇到逢年过节、举办婚礼等活动时,除了一些个人买家会来购买葵花籽,外地的采购商也会赶来集中下单。在网上,一万多斤的葵花籽是不难卖的,陆陆续续都能卖出去。
郝恒一边经营着网店,一边扩大了向日葵的种植面积,在老家承包了上百亩土地。他种植的品种是“SH363”,“现炒的瓜子可香了,薄皮,没有添加物,在网上有竞争优势”。他将瓜子分为精品装、实惠装和特大装,精品颗粒大,皮色好,适合多种活动场景;实惠装果仁饱满,个头略小,主打自己吃实惠;特大装则是“优中选优”,个头均匀,仁脆。
在网上,他不仅展示瓜子的生长环境,丰收的场景,还会教大家吃法,“除了直接买炒熟的吃,还可以生吃,生吃不上火”。有人想体验制作瓜子的乐趣,买回去生瓜子,他会告诉对方可以用铁锅干炒,温火,边翻边炒,大约12分钟左右就熟了,炒得老还是嫩,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口感来。
卖了几年瓜子后,郝恒将向日葵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400亩,一年能收获十几万斤葵花籽,还建了一个日产20吨的炒货流水线。
与此同时,他的网店也迎来了销量爆发期,一年能卖出十多万斤葵花籽。这些年来,他通过互联网,销售了100多万斤葵花籽。
向阳而生
向日葵是五原县一张亮眼的名片。向日葵产业位居当地五大主导产业之首,年均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全县农民60%的收入都来源于葵花产业。据资料,全县向日葵全产业链产值约62亿元,在当地“全国最大的葵花籽交易市场”上,年交易量超过6亿斤。
五原向日葵还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入选全国百个农产品品牌名录和中国区域农产品品牌。
当地挖掘向日葵旅游文化,不仅建了全国首家葵花主题的博物馆,还建了全国唯一以葵花为主题的大型现代广场“五原县葵花广场”,广场上的“葵花神韵”主题雕塑利用太阳能、光电高新技术,靠阳光就能自转,展示葵花文化。
最近这几年,郝恒琢磨起了做品牌。他将自己的照片放在网上,“不是因为自恋,是为了表露诚心”。
五原地处河套平原腹地,葵花开花的时候,他说整个塞外河套瓜果飘香,空气里都是阳光的味道。当地光照强,温差大,自古有塞北粮仓的美誉。在收获的季节,他将插盘晾晒的场景挂在网上,和网友分享喜悦,还不忘科普为何采用这种奇特的方法:割断向日葵盘和杆的连接处,把向日葵盘插在杆上,这样通风透气性能好,不霉变不脱皮;这种方式还可以降低向日葵秋收的劳动强度,之后由机械统一脱粒,更高效。
向日葵向阳而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守着这一产业,也是向阳而生,日子越来越好。
郝恒常常想起刚做电商的那段日子:娶了媳妇,没生娃,他一个人在库房里打包,用的是牛皮纸袋,还没有商标,瓜子是家人一颗一颗手工精选的。
在忙碌的日子里,时光总是流逝的特别快。如今的他靠卖瓜子,把店铺做到了金冠。他升级了包装,防水防潮,真空的,有自封的口袋,还在外包装上用大好几号的字印上了店铺名字。
一步一步走来,他有了一批忠实的老客户,复购客户很多,有的都买了十年了。生活随着葵花籽生意蒸蒸日上,销售额年年都上涨。如今的郝恒有了一双儿女,靠这门生意,在努力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
“双11“前备货忙,大促时发货紧张,节奏快,五原的商家、厂家也在有序地忙碌着。如今五原的葵花籽已走出国门,通过中欧班列等方式,远销中东、俄罗斯、东南亚等90多个国家。在这座城市随处可见葵花元素,花海景观,主题乐园、葵花小镇……独特靓丽的向日葵景观,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闻讯而来。
“我热爱土地,热爱故乡,我希望我的家乡更美好。”这是郝恒的梦想。用一方产业,托举起每个普通人的梦想,也是这座城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