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两周,孩子又开始退缩,不想去学校,力量不足怎么办?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2024-09-14 16:28:47

1、这3类家长最焦虑

开学是孩子情况反复的高峰期,复学这两周,来找我咨询的家长非常多,都在反馈孩子力量不足,想退回来的状态。

有家长会私信问我,能不能加一个咨询,孩子不去上学,她太焦虑了。

我能理解家长们因为孩子不去上学的事情焦虑,但我们要明白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有时候,孩子不去,家长越着急,孩子越不去。

最近咨询的案例中,有这几类家长最为焦虑

第一种,着急忙慌型

孩子一说自己想要回学校,妈妈内心一片欢呼,终于等到了孩子有上学的想法,于是各种张罗,私下找班主任,告知老师孩子的状态,希望老师对孩子没有太多要求。

可是那可能只是孩子随后一句,挣扎后说的话而已。

着急忙慌的家长往往急于解决问题,却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他们的过度关注和干预往往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第二种,习惯性焦虑型

孩子上学了,家长心里总是不踏实,担心孩子复学失败,每天小心翼翼的。

这类家长往往缺乏安全感,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学校,担心新学期的压力,以及与同学的关系,担心孩子无法承受外界的评价……

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会忍不住询问,但孩子不愿回答,这让他们更加不安,总是想要找到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这种不断尝试沟通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无意中传递出对孩子的不信任。

如果你是这种家长,建议先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这样只会将更多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第三种,过度共情型

这种家长过度使用共情技巧,对孩子的每一句话和行为都立即做出反应。

共情本身是有益的,但过度共情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家长的不真诚。

有时候,孩子只是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家长的过度共情却可能变成对事情的评价。

在开学的这段时间里,孩子可能会分享很多关于学校、同学和老师的事情。

家长应该避免立即回应或评判,更不要认为自己的感受就是孩子的。

相信自己的孩子,他们正在学习和调整,不要干扰他们的节奏。

除非孩子明确提出需求,否则家长的任何干预都可能适得其反。

作为家长,你属于哪一类?

2、少些贪心,多些反思:

家长总是会进入一种贪心的状态——

孩子情绪稳定,能控制好情绪、不再乱发脾气就好了;

孩子复学后,能抗压,不再总请假就好了;

孩子能自己处理好人际关系就好了;

孩子能恢复到休学前的学习成绩就好了;

……

但不得不接受的残酷现实是,孩子现在还不能处理好这么多的情况。

因此当孩子出现厌学、躯体化症状后,我们要做出取舍。

家长不妨好好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孩子上学这件事,是孩子觉得重要,还是你自己觉得重要?

孩子上学了,解决的是谁的问题?谁更开心一点?

如果孩子去学校了,他是因为什么回去的?

孩子去学校后,已有问题解决的怎么样了,之前的问题就会消失不见吗?

孩子去学校后,紧张难受,出现躯体症状,但孩子仍然愿意去学校,你仍旧要支持吗?

孩子需要你的帮助吗?还是你自己觉得孩子需要?

如果你实在耐受不住痛苦,请你反复问自己:

这个学是非上不可吗?即便我的孩子在学校里很痛苦也非上不可吗?如果不去上学行不行?

只有耐受住短暂的痛苦,才能避免长期的痛苦。

我们越是特别想帮到自己的孩子,就越不要从改变孩子入手,而是从理解开始。

我们会提供一些方法,帮助家长从孩子现在的一些事件从提取孩子的行为模式,分析这种行为模式是否在孩子小时候就已经形成,是否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以及哪些是影响最大的原因。

当我们回顾自己的养育经历,对孩子的心理过程去逐步探索时,我们会发生原来很多的事情的发生都会有它的逻辑和因果,你看到它了,你就真正理解孩子了。

3、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作为家长,仍然要关注孩子在学校的状态,是适应的,还是正面临适应的困难。

一、关注情绪。

孩子放学回家时的情绪如何?

他们是兴高采烈、平静放松,还是有说有笑?还是显得沮丧、压抑、疲惫?

如果孩子大多数时间都保持着积极或至少是平静的情绪,那么通常不需要过分担心。

然而,如果孩子经常显得情绪低落、沮丧、闷闷不乐,或者容易烦躁和哭泣,那么家长应该主动询问:“你看起来不太开心,发生了什么事?”

即使孩子回答“没什么”或“不想说”,家长也不应忽视,而应保持耐心,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让他们知道你真的在乎他们的情绪。

二、关注身体

有些孩子可能不会在情绪上表现出压力,但身体上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如头痛、头晕、肠胃不适、心慌或失眠。

在一些压力较大的孩子身上,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耳鸣甚至幻听等症状。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如果他们在学校遇到挫折,他们可能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压力,而更可能说自己身体不舒服,因此不想去学校。

三、关注语言

孩子在遇到心理压力时,他们的语言也可能会有所体现。

他们可能会说出一些消极的话语,如“我不想上学了”、“上学没意思”、“上学好烦”、“我很讨厌XX同学”、“我怕XX老师”、“我想杀了XX”、“我想让他们都去si”、“我不想活了”、“活着没意思”。

当孩子能够用语言表达出内心的痛苦时,他们是在寻求帮助,表明他们遇到了困难,感到难受。

四、关注行为

特别要注意孩子是否表现出对上学的抗拒,比如经常找借口想要请假回家。

这可能表明孩子已经不适应学校环境,想要逃避。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行为,并寻找背后的原因。

如果孩子复学动力还是很弱,家长们也不要太着急,继续从自身情绪调节、家庭氛围、亲子关系、亲子沟通上去做努力,扶持孩子状态改善和恢复。

还是那个思路:总想着去劝说孩子、给孩子讲道理、提要求,在孩子身上使劲都是没有用的!

孩子是有独立的思想和感受的人,没有什么快捷的方式能让孩子“听话”、“思维扭转”。

父母可以从自身做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学习理解孩子、学习共情和支持孩子、学习和孩子建立信任的亲子关系、改善家庭氛围。

一些家长问我:只是我来参加咨询有用吗?(很多孩子不愿意参加心理咨询)。

我会告诉父母们:最能影响孩子的人,就是父母,比我一个咨询师能发挥的力量大得多。

因为父母原本是孩子所渴望的、喜爱的、依恋的、信任的客体,是孩子内心最想亲近的、依靠的客体。是孩子内心最想获得爱、认可、信赖的客体。

所以你努力做好孩子爱的客体,就是最能带给孩子心理疗愈、重获动力的力量。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