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慢班叫停后的隐秘竞争

卌卌卌课程 2024-10-12 05:30:01
今年9月,中国教育界迎来了被称为“最大力度的‘阳光招生’年”的新学期。教育部的专项行动和“十项禁令”的出台,包括严禁设立重点班、快慢班,禁止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测试,以及对学生进行中高考成绩排名、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等,都指向了一个目标:教育公平。 禁令之下,竞争依旧 尽管政策的力度前所未有,但教育竞争的暗流依然涌动。考试和作业换了新名字,“练笔”和“学习建议”成为新的代号。家长群里的信息更加隐秘,家委会成为新的决策中心。老师们在提高教学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在合规的边缘行走。 家长的焦虑与对策 家长们的焦虑并未因政策的出台而减轻。他们变身侦探,寻找师资分配的蛛丝马迹;或者自学奥数,在家里为孩子开设“一个娃的快班”。一位河南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不惜跨学区托人情,把孩子送进了“梦校”。北京的另一位家长则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面临了艰难的抉择。 学校的应对策略 在学校层面,应对策略也变得更加隐蔽。有的学校通过“荣誉墙”暗示名师所在的班级,有的则通过“子弟班”来暗中区分学生。老师们在执行政策的同时,也在寻找能够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但往往因为资源有限而不得不做出选择。 教育的隐形压力 教育的隐形压力并没有因为政策的出台而减少。学生们的近视率在增加,家长们的焦虑也在增加。一位北京家长为了孩子的小升初,亲自上阵教英语和奥数,而另一位家长则在为孩子的学业“降压”。 教育的未来方向 教育的未来方向在哪里?两位教育工作者的经历和观察提供了一些线索。在政策和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同时,不牺牲教育质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场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立足点。家长、学生、教师,每个人都在为了更好的教育而努力。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追求的,究竟是分数,还是孩子全面健康的成长?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