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这段历史很精彩,虽然时隔一千多年,在今天依然受到许多人的追捧和关注。三国时期的名人,更是积累了不少的粉丝,无论是天下无双的吕布,还是七进七出的赵云,亦或是喝退百万曹军的张飞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像吕布、赵云、张飞这等受喜爱的人物,实在是不胜枚举,笔者在这里便不再赘述,否则篇幅就都被这些将星璀璨的名字给占据了。除了这些武将以外,还有人气很高的谋士,例如郭嘉、徐庶、陈宫等等。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魏蜀吴三方的“带头大哥”曹操、刘备、孙权。其中,又以曹操和刘备最具争议,尤其是曹操,更是一个喜爱和不喜爱之人众多,属于两极分化的人物。
即便放眼历史进程中,曹操在各个朝代的褒贬也是不一,被称枭雄、奸雄,在舞台上也一度成为代表奸臣的白脸。曹操究竟是乱世之枭雄,还是治世之能臣,本人暂且不论,笔者今天只谈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此优秀的曹操,为何忙碌一生,却始终没能统一三国呢?
刘备的策略曹操一生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蜀汉的刘备,他们两个人的一生追求,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为何会出现这种泾渭分明的情况呢?主要原因还是在刘备,他的成功之路奉行的便是一句话,与曹操反着来,对着干!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正因为刘备的这个策略,导致他与曹操势不两立,一个是大汉王朝的权臣,一个是拨乱反正的皇叔,两人以一种针尖对麦芒,不死不休的姿态,成了一生之敌。不得不承认的是,刘备的这个策略在经过实践的考验以后,显然是非常成功的。
遥想当年,曹操已经身居朝堂之时,刘备尚且只是集市上织席贩履的商贩而已。若是换成其他人,在刘备这个年纪所处的社会地位,早已经被生活磨平了棱角,但刘备偏偏完成了人生逆袭,从织席贩履之徒华丽转身成为当今皇帝认可的刘皇叔。
而且,刘备不贪恋一时的荣华富贵,心存远大志向,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一步步招兵买马,扩大势力,硬是在曹操对立面走出了一条宽广大路,到后来甚至具备了与曹操分庭抗礼的实力,这是曹操始料未及的。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曹操本有机会杀掉刘备,却因为顾忌太多,优柔寡断而错失了良机,导致养虎为患,让刘备成为自己一统三国的最大障碍。
瞻前顾后据《三国志》记载,当年刘备屯兵小沛,因为不满吕布抢占他的徐州而私吞吕布黄金,被吕布派兵攻打,无奈投奔曹操。彼时,刘备已经显露出王霸之姿,他的野心虽然已经刻意隐藏,却还是瞒不过郭嘉和程昱等谋士,他们苦劝曹操斩草除根,避免养虎为患。
然而,曹操当时顾虑颇多,虽然自知刘备野心不小,却始终不敢对他痛下杀手。只因曹操先屠徐州,再斩兖州名士边让,均引来不小的麻烦,并让自己背上恶名。此时的曹操,早已经不再年轻,处理事情变得老练,也变得沉稳。
反观刘备,在民间的声望颇高,又受百姓爱戴,若曹操不顾后果的杀掉刘备,固然可以除掉一个心腹大患,却会因此再多一条罪名,不利于他实现争霸天下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刘备当时尚未成气候,对曹操构不成威胁,杀他的坏处已经显而易见,好处却是一个未知数。
因此,尽管郭嘉和程昱等谋士极力劝谏,曹操却始终不肯采纳,最后权衡利弊之下,还是留了刘备一条生路,留下一段“煮酒论英雄”的佳话。但这种后世美谈曹操并不知情,自然感受不到这份得意,相反,在当时却因为此事饱受诟病。
从这件事来看,曹操放刘备一条生路,是一次没有远见的决定吗?当然不是,这个决定不仅不短视,反而极富远见,只不过他在杀与不杀之间的选择不对,这才留下了后患。
正因为当时的犹豫,曹操日后多了一个大敌,但不能因此就判定郭嘉和程昱比曹操厉害,比曹操有远见,毕竟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想法自然也就不同。郭嘉和程昱都是谋士,曹操有朝一日兵败,他们可以慷慨赴死,也可以转投他人帐下,而曹操不一样,一步踏错,万劫不复,自然不敢轻易做决定。
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是能力不足,他认为曹操只配做一个高级将领,不具备领袖素质,所以他打赢了很多经典战役,却无法完成统一三国的霸业。
但李世民没有考虑到一点,曹操与他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在那个注重出身的年代,曹操虽然出身官宦世家,却难以摆脱“阉臣之后”的尴尬身份,让他将兵权交给手下大将,自己高居庙堂运筹帷幄,这不是自掘坟墓吗?所以,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并不准确,有失偏颇了。
两个缺点再看毛主席对曹操的点评,则更加准确,可谓是一语中的。毛主席曾说过,自己不是曹操,也不会做曹操。但毛主席对曹操看得很透彻,也很公正,面对有人对曹操不公平的批判时,毛主席会仗义执言,对毫无道理的批判批注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毛主席肯定曹操的同时,也指出了他的缺点,主要有两个:
第一,曹操不能严于律己。
关于这一点,例子可谓是比比皆是。尤其是在对自己另一半的选择上,曹操有着与众不同的选择,对道德层面的忌讳不深。
可能有人认为,曹操此举只是个人的道德问题,不影响大局。实则不然,曹操当年若不是对张绣婶子做出那种事情来,又如何会遭遇一场大败?虽然他后来用远超常人的忍耐力,重新接纳张绣,挽回了局势,却还是永远的失去了接班人曹昂和大将典韦。
如果典韦尚在,曹操身边多一员猛将,安全就多了一份保障。如果曹昂不死,曹操后继有人,曹丕、曹植便不会生起争位之心,曹魏的内耗减少,凝聚力增强,曹操能够在有生之年一统三国也未可知。
第二,曹操优柔寡断。
这一点,笔者在前文也已经提到过,但他的优柔寡断绝不仅仅限于杀不杀刘备这一件事情。除此以外,他在收服汉中张鲁时,扼住益州咽喉,令刘备集团震动。如果当时曹操继续挥师进攻益州,则益州必然难以抵挡,至少可以为日后的魏蜀相争中抢占主动。
然而,曹操顾虑太多,犹豫再三,等他思索妥当时,刘备集团早已准备妥当,失去了战机。不仅没能争得主动权,反而损兵失地,令蜀汉重掌壁垒,具备与曹魏相持的资本,曹操再难以在有生之年攻破蜀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