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纪录片《家在顺德》暨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共佛山市顺德区委宣传部指导、佛山电视台顺德分台主办,来自顺德分台和北京伯璟的主创团队,以及纪录片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媒体机构等代表参会,围绕“顺德产业纪录片的创作规律、社会效益”和“文化赋能城市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推动作用”等议题,开展深入研讨交流。
中国首部祠堂文化系列纪录片《家在顺德》分为“聚”“散”“兴”三集,每集45分钟,沿着“家庭、家族、家乡、家国”的脉络,着眼于记录顺德祠堂建筑与文化的传承与现状,以岭南区域文化为背景,串联起龙舟龙艇、永春太极、粤剧曲艺等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呈现华夏文明底蕴、流变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现实景观,让祠堂之美被大众感知,岭南文脉得以传承,体现出中华儿女最真挚的家国情怀,传递人们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正能量。
佛山电视台顺德分台党总支副书记韩艳在研讨会上发表视频致辞。她表示,顺德台作为地方性基层媒体,始终致力于深挖本地丰富文化特色,做最广泛、最动人的传播。纪录片《家在顺德》以祠堂作为载体,构建起顺德人特有的“家”的概念,体现国人的传承赓续、生生不息。此外,从顺德出发链接世界,美食、鳗鱼、珠宝、祠堂逐一接力,创作出《寻味顺德》《鳗鱼的故事》《行走的图腾》《家在顺德》等系列作品,形成顺德产业纪录片矩阵,体现出具有社会影响力传播力的顺德元素。
佛山电视台顺德分台编委会副主任、纪录片工作室主任李建军,《家在顺德》导演李乐分别介绍了创作背景与心得体会。李建军介绍道,顺德台制作的《寻味顺德》成为爆款后,在央视循环播出400多次,收视人群超过20亿人次。在此基础上,顺德台持续打造多部题材类型多元化的纪录作品,将顺德这一制造业重镇带向旅游美食打卡网红地。李乐表示,在纪录片《家在顺德》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进行了充分深入地采风调研,力求找到“最动人的故事、最美的地方、最有代表性的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顺德产业纪录片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国产纪录片促进高质量发展,正逢其时。顺德产业纪录片注重从顺德出发,涵盖世界,又回到顺德,也擅长借用典型化人物、故事化表达等叙事手法,将顺德美食、祠堂建筑、鳗鱼养殖、珠宝文化等题材,及其背后反映出的岭南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带向全世界,契合报告提出的“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一新要求新目标。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战略研究所所长赵捷表示,《家在顺德》是对当地具有极大价值的历史性、家族性影像记录,是地方史志的活档案、活化石。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导杨乘虎认为,由于美食类纪录片的破圈传播,成就了顺德这一地区的新景观、新形象。主题立意方面,纪录片《家在顺德》进一步实现题材和内容的扩容,既有聚焦祠堂建筑的集中性、饱满度的影像表达,也有以顺德祠堂文化为主体,拓展出城市文化等价值内涵,注重通过祠堂对中华文化“寻来处、居何处、谋去处”。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博导张雅欣从民俗学领域为切入点,阐述了纪录片《家在顺德》中祠堂的来源、文化符号与政府支持,祠堂反映着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以本土文化特征诠释着时代变迁与文明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顾亚奇认为,纪录片《家在顺德》从镜头语言上让祠堂“活起来”,并跟当下生活紧密连接,呈现出浓浓烟火气。顺德系列纪录片均注重全视角的跨文化传播,以小切口为抓手促进人心相通,其精神内涵凸显着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表示,纪录片《家在顺德》以祠堂为切入点,将“家”的概念做了延展,延伸出家族、家传和家园,呈现出兼具人生坐标与心灵地标的质感,也深刻反映着纪录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保护性。
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总编室主任黄海波阐述了广东与香港在文化价值、民族情怀方面的同根同源,并认为纪录片《家在顺德》呈现出民族血脉传承的“精气神”,并期待顺德产业纪录片在内地与香港均获得更多年轻受众群体的喜爱。
国家地理品牌内容与频道总监王雁从国际传播视角,阐述顺德系列纪录片关注美食、祠堂、珠宝等题材,也是国际观众容易接受、容易获得共鸣的话题。此类内容轻巧活泼,易突破文化壁垒。顺德系列纪录片已打造出“地域名片”和“地域文化符号”。
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融媒体文化委员会秘书长张延利主持本次研讨会。他总结道,多部顺德产业纪录片破圈传播,已形成纪录片界的“顺德现象”。特别是顺德这张“名片”,之所以能够名扬海内外,主要原因在于纪实影像对讲好顺德故事、挖掘顺德特色资源、持续擦亮顺德品牌,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期待顺德台纪录片团队继续推出更多优秀纪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