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1946年,粟裕来到山东野战军,竟引起山东诸将不满,陈毅一招化解。
粟裕,在开国之后被授予大将军衔,曾指挥过多次重大战役,还被毛主席称为:“最会带兵的人”。
正是因为粟裕过人的军事才能,在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才将华东野战区的军事权全权交给他,但万万没想到此举竟在军队诸将领中掀起轩然大波。
好在这时陈毅元帅挺身而出,使了一个妙招,顿时让诸将对粟裕心服口服。
这个妙招究竟是什么?陈毅元帅又是怎么为粟裕解围的?
这个故事我们得从1946年蒋介石对解放区发起进攻说起。
1945年9月,日本代表签字投降,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日之路正式画上句号。
但好景不长,蒋介石单方面撕毁了《停战协议》,又火速调集了五百万大军对中共解放区发起全面攻击。
蒋介石还扬言道,要在一年之内完成军事统一,其态度之嚣张,在抗日战争中都未曾听闻。
而当时的解放军人数仅仅只有一百来万人,刚赶跑了日本鬼子,椅子都还没坐热,又要拿起枪去战斗。
由此可知,无论是战士数量还是装备质量,蒋介石领导的反动派都遥遥领先。
就在此时,毛主席及中央决定立刻成立五大野战军积极应战。
而这五大战区分别是彭德怀带领的陕甘宁西北野战军,聂荣臻带领的晋察冀华北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带领的中原野战区,罗荣桓带领的东北野战区,以及今天故事发生的地方---陈毅、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
与其他四大战区不同,华东野战军虽然是由陈毅兼任司令和政委,但毛主席却单独将战役指挥权交给了副司令粟裕。
要知道在战争年代,军事指挥权无疑是军区最高权力的象征,毛主席这封电报瞬间引起轩然大波。
华东野战军是由山东解放区的野战军和华中解放区的野战军合并而成的。
山东野战军原身是罗荣桓元帅领导的八路军部队,实力超群,在抗日时期也是让日军闻风丧胆的队伍。
在蒋介石大面积发动内战之后,罗荣桓奉命率部进入东北,而率领新四军的陈毅则接到命令,北上填补其空缺。
所以现在的山东野战军就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结合体。
好在接替罗荣桓的是陈毅,他资历深厚,从土地革命开始就在军中立下极高的威信,由他领导这样的队伍,自然是不在话下。
对比之下,粟裕就显得有些威望不足。不管是资历还是战绩,在山东野战军中的将领中都不算拔尖,更无法与陈毅比肩。
正所谓 “一山不容二虎”,山东野战军一些资历颇高的老将对他不服,也是合情合理的。
更何况,粟裕带领的华中野战军是在两淮一带重新整编的军队,其中大部分也是“皖南事变”后重新组建的新四军,与山东本土部队甚少连同作战,部队之间缺乏了基础的沟通。
所以山东众将领对粟裕几乎是一无所知的,他们面对毛主席的调令,虽然面上不敢多说什么,但心里都对这位“空降领导”十分抗拒。
综上所述,两大战军的合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因为这不仅仅是兵力的合集,更是两支军队、两个军事天才的磨合。
我们不难得知,毛主席的安排是想将陈毅的领导才能和粟裕的军事才能合二为一,从而打造出一支更优秀的队伍。
但出乎主席意料的是,两大战军尚未合并完成,军队中就已经发生不少的争吵,陈毅夹在其中左右为难。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两大战军的分歧和争论?
这一切矛盾的爆发点就要从那场令陈毅痛心不已的“泗县战役”说起了。
21946年,粟裕遭到众将领质疑,陈毅使出一招,巧妙化解矛盾。
那么陈毅借的此物到底是什么?它又对当时的战局起到什么的作用呢?
毛主席下了命令让两支部队合并整编,但到底是山东野战军前往华中整顿呢?还是华中野战军去支援山东军呢?
这就要从当时战局来分析了。
身处两淮地区的粟裕,带领着华中主力战军3万余人,七战七捷,歼敌共5万余人。
虽大获全胜,但仍有国军在海安一带虎视眈眈,稍有不慎,便会丢失得之不易的胜利果实。
而陈毅带领的山东野战军则发起了泗县战役,以多围少,但由于应战的是国军的王牌部队,在武器落后的情况下,最终以失败告终。
虽然泗县战役失败的原因有方方面面,不应该把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陈毅身上。但在粟裕“七战七捷”的对比之下,两支军队中都出现了异样的声音。
山东野战军认为华中野战军应该放弃华中四城,主动保卫鲁南。而华中野战军,尤其是粟裕,坚决否定了这一方案,他认为无论在目前情况来看,远远没有到放弃整个华中来保护鲁南的地步。
两个军队的指挥部隔空发电,就当前局势展开了争论。山东野战军的高级将领还搬出了毛主席的集中兵力作战原则,试图说服粟裕的部署。
毕竟在当时的山野部队诸将看来,粟裕资历浅,哪怕有七战七捷的战功加持,也不能公然与他们这些抗日老将唱反调。
陈毅将两支军队的异动都收入眼底,山野诸将或对粟裕心怀疑虑,但陈毅对粟裕的军事能力却是了然于心。
虽然粟裕在抗日战争中没有什么亮眼的战绩,但这位被叶挺和朱德都夸赞过的后起之秀,绝非庸碌之辈。
如何扭转山野部队诸将对粟裕的态度,成为了陈毅当前的难题。
就在陈毅一筹莫展之际,毛主席的最新作战思路和方针---《三个月总结》给了他方向。
《三个月总结》是毛主席针对全面内战爆发以来大大小小战役的总结,其中提及了不少宝贵的作战经验,有许多关键点都与粟裕在华中“七战七捷”所采取的战术不谋而合。
陈毅顿悟,毛主席与粟裕针对华中地区大大小小战役的来往电报,就是最好的证明!
于是陈毅马上向毛主席请示,请求转发一份关于完整的粟裕“七战七捷”的电报内容。
毛主席不解,陈毅拍着胸脯给领导打了包票:“有了它,我必能说服山东各将领!”
很快,这份电报就到了陈毅手上。陈毅马上召开会议,邀请山东各将领对这份电报内容展开学习。
华中一战,粟裕的对手是在战场上骁勇无比的黄埔一期生,李默庵。而众所周知,粟裕是警卫班出身,没有受过正统的军事培训。
再加之李默庵的军队足足有5个师,2个旅,兵力高达12万人,且都是装备精良的美械军队。而粟裕仅有3万余人,且装备十分落后。
毛主席起初对华中地区的局势,保持着十分悲观的态度。毛主席给粟裕发的电报中是这样写的:“苏中地区可能暂时失守,宜事先做好准备,以免遭受重大损失。”
但粟裕马上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打消了主席的忧思,首战告捷,打得还是国军最强的83师,截获了不少先进的武器装备。
当时有不少山东将领以为,这不过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运气好罢了。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就在粟裕刚打完国军的83师后,星夜百里急行,针对准备攻占如皋的国军49师发了战斗,最终以歼敌一万余人获胜。
毛主席收到捷讯后喜笑颜开,不由地称赞粟裕为“人才、将才、帅才!”
在陈毅的耐心调解之下,山东各将领渐渐明白了毛主席特意将军事指挥权交给粟裕的用意。
而粟裕心中也明了,唯有拿出真本事带领诸将真真正正的打一场胜仗,才能让他们对自己心服口服。于是,他将目光转向了宿北战场。
在不久的将来,粟裕会在这个地方创下另一个奇迹。
31946年,山东诸将公然对粟裕不满,陈毅仅用一份电报就解决了问题。
而粟裕更是用自己出色的军事实力让众将心服口服,那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山东众将领在集体学习了粟裕的优秀战斗经验后,纷纷对其卓越的指挥水平表示赞服。
但仍有部分将领坚持己见,强烈要求粟裕的华中野战区将所有主力调至沭阳一线,配合他们作战。
粟裕知晓陈毅已将华中“七战七捷”的往来电报遍示众将,但无奈山东野战军情况特殊,军中不仅藏龙卧虎,直接让粟裕的军事指挥阻力较大。
聪明的粟裕并没有直接以副司令的身份驳斥众将,反而选择了暂时妥协。
当山东众将都以为粟裕会带领他的3万主力赶往一线时,却发现粟裕只身一人出现在了山东野战军的司令部。
他仅有带来了部分的华中军队,而麾下的精锐部队陶勇一师和王必成六师仍留在华中打击国军。
得知情况后,山东野战军部分将领直接坐不住了,直言粟裕违背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在战术上犯了重大失误,甚至有部分将领还越级向毛主席发去电报,申诉自己的不满。
粟裕见状沉默不语,这时陈毅出现在了众人面前,只见他冷着脸说道:“粟司令怎么说,你们就怎么做。”
众人虽然不服,但终究是不敢顶撞陈老总,只得听从粟裕的指挥。
得到陈毅的鼎力支持,粟裕将自己的作战计划全盘托出。他马上下令集齐兵力,全线进攻国军第69师。
为什么要首选国军第69师呢?粟裕自有他的一番考量。
首先,第69师内部结构复杂且矛盾重重,师长戴之奇在抗日战争中没有太多的表现,战斗力在老蒋的嫡系部队中也属于下乘。
再加上国军部队彼此之间一直有着见死不救的传统,所以首攻第69师实为上上之策。
在粟裕的指挥下,我军部队先是抢夺了峰山制高点,再出其不意包围了国军第69师,使其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等戴之奇意识到形势不妙时,整个69师已成了瓮中之鳖。
他连忙向隔壁的第11师师长胡琏请求增援,结果不出粟裕所料,胡琏不仅不发一兵一卒,还在伺机寻找机会撤退,以免自己的第11师也被解放军一锅端掉。
眼看伤亡越来越多,万分无奈之下,戴之奇只能连连发出电报,求助到老蒋跟前。
在老蒋的重压之下,胡琏勉强派出部分军队增援。可惜为迟已晚,粟裕早已胜券在握,就算老蒋到了跟前,也都回天乏力了。
事已至此,国军第69师以全军覆没的结局,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戴之奇在绝望之中开枪自杀,副师长饶少伟被俘,我军总计歼敌3个半旅,缴获大量先进器械。
两大野战军第一次合力作战,就交出了近乎完美的答卷。身为军区总司令的陈毅为此骄傲不已,还即兴赋诗一首: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宿北战役。此战的胜利成功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格局,狠狠地打击了国军的嚣张气焰,也为粟裕在两大野战军中树立了威严。
山东众将领见识了粟裕出神入化的领军能力之后,纷纷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此,军中再无人敢质疑粟裕的指挥能力。
在粟裕的指挥下,两军合并之后的华东野战军又先后发起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著名战役,总计歼敌人数高达245万人,可谓是战功赫赫。
从一个小小的警卫员到开国第一大将,粟裕将他的军事才能发挥到了极致,也足见毛主席用人之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