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83年12月,一个由国家文物局精选的技术处理小组聚集在这里,任务是对历史上著名的慈禧太后的内棺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清理。随着棺材盖缓缓开启,专家们屏息凝视,棺内的一切尽在眼底:保存完好的遗体、华丽的陪葬品,以及那些未曾见诸记录的神秘物件。这次发现会揭开哪些尘封的秘密?
国家行动:1983年慈禧棺椁检查
在1983年的一次检查中,清东陵管理处发现了棺椁表面可能的老鼠咬痕,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轰动。
1983年12月16日清晨,河北省清东陵的天空阴沉,寒风刺骨,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沈竹的行程。他按计划抵达东陵,目的是对慈禧太后的棺椁进行彻底检查。沈竹此行的主要任务是核实和解决慈禧棺椁可能存在的老鼠侵蚀问题。
一行人穿过了静谧的古树长廊,步入了富丽堂皇的慈禧陵地宫。地宫内灯光昏暗,空气中弥漫着古木和漆油混合的味道。沈竹带领着技术团队和几名文物保护专家,直接前往存放慈禧棺椁的核心区域。
首先进入视线的是慈禧的外椁,它用厚重的金丝楠木制成,外表漆黑且装饰华丽。沈竹仔细观察外椁表面,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划痕和损伤,这些痕迹是1928年孙殿英盗墓时留下的。盗墓贼在尝试打开棺椁时,用铁器和撬棍在外椁上留下了深浅不一的痕迹。
接着,沈竹和他的团队开始检查内棺,他们慢慢地移开覆盖在内棺上的尘布。内棺表面的红填漆依然鲜亮,上面阴刻的经咒清晰可辨。令人欣慰的是,内棺表面并没有发现任何老鼠的咬痕或是其他明显的损坏。
沈竹请求技术团队使用小型手电筒对内棺的每一个角落进行细致的照明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任何细微的痕迹。团队成员轮流下蹲,仔细地从内棺的各个角度照射和观察,确认棺木的完好无损。
慈禧棺椁何以无法阻挡老鼠的入侵
慈禧太后的下葬使用了优质的金丝楠木制成的棺椁,棺木的缝隙极小,理论上连蚊子都难以穿透,更别说老鼠了。事实上,这背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1983年初,宁所长在北京偶然结识了一位姓阎的人,阎某是一名具有一定技艺的雕塑师,他自称有能力根据慈禧的遗骨塑造出与之极为相似的塑像。宁所长被这一想法吸引,因为他认为这样一个展品如果能够展出,无疑会大大增加游客的兴趣,从而提升景区的收入。
为了将这一想法变为现实,宁所长在清东陵全所干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打开慈禧的棺椁,取出遗骨进行测量,以便制作更为精确的塑像。尽管这一提议在文物保护的角度是有争议的,但因为宁所长是该所的主要领导,他的提议还是在会议上得到了批准。
行动计划很快得到执行,专门的技术团队在极为谨慎的条件下打开了棺椁。他们发现,内棺保存完好,慈禧的遗骨未受损害,一切看似正常。技术人员按照计划进行了尺寸测量,并对一些关键部位进行了标记,以便于雕塑师后续的工作。
然而,就在棺椁被重新封存之后不久,清东陵的保安人员在常规巡视中意外发现了棺椁周围有不寻常的痕迹,初步判断为老鼠的咬痕。这立即引起了管理层的高度关注,因为按理说,密封严实的金丝楠木棺椁不应该有任何虫害或动物侵入的情况。
事后的调查显示,棺椁在被多次打开和关闭后,虽然外表看似未受影响,但实际上其密封性已经受到了微小但致命的损伤。这种微小的损伤正是老鼠等小动物侵入的通道。
1984年技术处理与保护措施
1984年1月4日,文化部技术处理小组在寒风中抵达了河北省的清东陵。当天,团队的任务是根据前期的检查结果,制定并执行一套详细的处理方案,以确保慈禧太后的棺椁和遗体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维护。
小组成员首先对慈禧的棺椁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工作。使用细软的刷子和特制的清洁剂,他们小心翼翼地清除棺木表面积累的尘埃和污渍。特别是金丝楠木制成的外棺,每一道漆饰都需要仔细处理,以保持其原有的光泽和色泽。内棺的红填漆也同样经过了仔细的清洁,确保没有残留的灰尘影响到下面阴刻的经咒。
随后,技术小组对慈禧的遗体进行了细致的防腐处理。考虑到遗体的保存状况相当良好,小组采用了温和但有效的防腐剂,以防遗体进一步的腐败。尸体上部虽然赤裸,但皮肤紧贴骨骼,无明显腐烂迹象。技术人员穿着专业的防护服,逐一处理尸体的每一部分,特别是那些暴露的区域。
慈禧的遗体长153厘米,仰面而卧,头部朝北,脚部朝南。她的一只脚穿着袜子,而另一只则赤裸露出。团队对这种不对称的情况进行了记录,并小心翼翼地调整她的下身衣物,以确保尊严的保存。内裤和袜子的保存状态相对良好,显示出当年丧葬时的仓促和不平衡。
在处理遗体的同时,技术小组还对棺内的其他陪葬品进行了检查和保护。围锦和经被轻轻折叠并重新放置,确保它们不会因处理过程中的移动而受损。这些织物精美绝伦,每一处绣线都透露出过去工匠的精湛技艺。
处理过程中,团队成员们行动缓慢而有序,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事先的严格规划和讨论。尽管外界天气寒冷,地宫内部却是一片忙碌而专注的氛围。
尸体与陪葬品的特殊发现
在慈禧的棺中,文化部技术处理小组除了对遗体进行细致的防腐处理之外,也对那些珍贵的陪葬品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和记录。这些陪葬品中,包括一颗牙齿、两段指甲,以及一件绿皱绸平金绣福字女夹衣。
首先,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将那颗牙齿和两段指甲从小黄绸包裹中取出。这些身体的遗留部分,被精心保存在绸布之中,表明了其对慈禧本人的特殊意义及其在葬礼仪式中的重要地位。技术人员使用专业的工具,如镊子和软刷,以及放大镜来检查这些遗留物,确保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不对它们造成任何损伤。
接着,团队成员转向那件绿皱绸平金绣福字女夹衣的检查。这件夹衣的绿色绸料上绣着金线,且绣有福字,显示出其不凡的地位和精湛的手工艺。女夹衣的材质柔软而华丽,每一针每一线都透露出当年皇室服饰的奢华与精细。
文化部的技术人员小心地对这件夹衣进行了测量和拍照,记录下它的尺寸、颜色以及绣花的样式。在
所有的陪葬品检查完毕后,技术人员将它们原样放回棺中,确保每一件物品都回到了其原来的位置。在重新安置这些陪葬品时,他们还特别使用了适当的支撑和填充材料,以确保这些物品在棺内保持稳定,避免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移动中受到损害。
清理后的文物保护与公众开放
慈禧的外棺工艺精湛,金丝楠木材质沉稳而坚固,表面的漆饰经过49道精心施工的工序,每一道都蕴含着匠人的无限尊重与精心打造。棺木表面被细致地涂抹了一层金漆,闪烁着淡淡的光泽,即使在昏暗的灯光下也能显现出其庄严与尊贵。而内棺的选择同样考究,红填漆涂层均匀且色泽饱满,上面阴刻的经咒是由喇嘛亲手书写,笔迹流畅而有力,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氛围。
棺椁之间的空间被精心布置,铺设了13层围锦,每层围锦都是精细的手工艺术品。这些围锦上绣有龙凤和彩云团花的图案,色彩艳丽,设计繁复,龙凤图案栩栩如生,彩云团花则烘托出一种祥和的气氛,显得既庄严又不失温柔。每一层围锦的边缘还绣有金字陀罗尼经咒,金线在细节处闪烁着微妙的光芒,经咒的内容是为了祈求慈禧太后的灵魂得以安宁。
此外,棺椁上覆盖的是一件由江宁织造厂奉旨特制的陀罗尼经被。这件经被是江宁织造技艺的代表作,其华丽程度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织造的每一寸布料都透露出精致与奢华,经被表面的纹理精细,颜色层次分明,整件被子散发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典雅与神圣。
整个清理工作在下午5点10分顺利完成,整个过程持续了大约4个小时。完成所有步骤后,团队仔细检查了工作区域,确保没有遗漏任何工具或材料,然后缓缓地将棺盖合上并重新封存。
随着棺椁的重新封存,清东陵也开始准备对公众开放的工作。管理团队设置了新的参观路线和解说牌,力求让游客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到中国清朝末代皇后慈禧太后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开放区域被精心规划,确保游客既能近距离感受历史的厚重,又不会对文物造成损伤。
游客参观路线特别设计通过慈禧陵墓的主要区域,包括棺椁所在的地宫。解说牌详细介绍了慈禧的生平事迹以及棺椁的结构和特点,还有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1]慈禧墓中珠宝知多少[J].民族大家庭,1999(2):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