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延安成为人民心中的“革命圣地”,对于当时艰难的革命形势而言,延安就仿佛是一杆革命的大旗,具有特殊的意义。
蒋介石无时无刻都盼望着,能够折断这杆人民军队革命的“旗帜”,以此来打击革命。为此,国民党军集结了数十万大军,扑向陕甘宁边区,将延安视为首要的进攻目标,来势汹汹!
毛主席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决定,暂时放弃延安,将一座“空城”留给国民党军。毛主席离开延安之前,与彭德怀谈话时就提出了一个预言,最多一到两年时间,我们就还一定会重返延安!
意料之外1948年1月,距离毛主席说出这番话的时间已经过去10个月左右,临近一年之期。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已经从当年的2万余人逐步壮大到7万余人,兵力整整翻了三倍。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胡宗南部减员高达7万余人,其中不少敌军俘虏成为解放战士。
此消彼长之下,西野的气势如虹,西北战局正在悄然发生转变,胜利的天平开始逐渐向西野倾斜,令西野的将士们军心大振,意图更进一步。因此,彭德怀在此时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他有一个作战计划,打算在会议上先统一思想,为下一步行动做铺垫。
结果,军事会议召开以后,会议的走向却并未按照彭德怀的想法发展,不仅他的计划没有得到一致同意,反而还有人提出了另外两种思路,导致军事会议的思想没能统一,分歧却越来越大。
随着西北战场的形势逐渐转好,西野的众将对部队下一步行动的方向产生了不同看法。一部分人认为,此时军中士气高昂,应该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收复延安。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趁着兵锋正盛,将士们战斗欲望强,一路向西杀过去,攻灭马家军,拔掉这个心腹之患。
收复延安,固然有机会,但彭德怀认为现在还不是时候。歼灭马家军固然解气,但马家军在西北盘踞多年,即便获胜也必然会陷入苦战,一旦双方陷入僵持阶段,恐怕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到时候摆脱不了敌人,十分危险。
最重要的是,西野当时虽然兵力扩充迅速,却也有两个弊端。其一,西野兵力增强,胡宗南部减员7万余,但整体对比来看,西野的兵力仍然处于绝对的劣势之中;其二,西野增兵部分,大多都是解放战士,有的连队解放战士占比已经高达80%,万一兵败,恐怕生变。
所以,两个方案,彭德怀都不太赞同,他的意思是,此刻既不去收复延安,也不去攻打马家军,反而调兵直奔宜川县。
众将听了彭德怀的想法,立刻就响起了一片质疑声,因为宜川县位于黄龙山区一带,四周全是荒凉崎岖之地,与一座荒山无异。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向宜川县这种地方用兵,意义不大。
致电中央一时间,彭德怀与众将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彭德怀见众将不肯让步,便直接将此事上报中央,打算由毛主席来定夺此事。
彭德怀在西野的威望很高,他的想法一般都会得到众将的支持,为什么这一次众将不肯让步呢?其实,这与中央当时的处境有很大关系。自从延安落入胡宗南之手,中央就一直处于飘浮不定的状态,安全长期受到威胁,有两次差点被敌人给围了,若非许光达拼命相救,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众将期盼着早日收复延安,让中央重新回到“革命圣地”,这样做或许对军事层面的帮助不大,但对于政治层面和精神层面却有重大意义。当时收复延安的机会摆在眼前,彭德怀却置之不顾,坚持要去打荒凉的宜川县,令众将有些不理解也属人之常情。
且不说这些西野的将士,即便是毛主席在接到彭德怀作战计划的时候,也有点意外。因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收复延安的重要性确实要比攻打荒凉的宜川县重要,彭德怀为何要执意如此,甚至在众将反对的情况下,还来争取中央对他的支持呢?
毛主席很清楚彭德怀的为人,虽然心中有疑惑,却深知彭德怀此举必然有深意,便打算先听听彭德怀的真实想法。彭德怀表示,西野此时攻打宜川县,可以吸引胡宗南部分兵救援,再寻机打援,消灭敌军有生力量,再收复延安时就会多一分胜算。
彭德怀的想法确实更加稳妥,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万一彭德怀率领西野猛攻宜川县,胡宗南却置之不理,最后围点打援不成,只攻下一片荒凉之地,岂不是白忙一场?
对此,彭德怀也考虑到了,他的想法是,一旦胡宗南不派兵救援,西野便趁势攻占宜川县,进可以控制黄河渡口,给王震的二纵队提供便利,让二纵队左突右冲,大闹关中。退可以发展关中北侧的广大区域,开辟根据地,夯实西野在西北战场的落脚点。
显然,彭德怀放着延安不收复,而调转枪口去打荒凉的宜川县,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毕竟胡宗南在延安经营一段时间,收复必然不容易,若以大量减员为代价收复延安,也必然无法守住,倒不如利用宜川县来一次进可攻、退可守的奇袭,将主动权抓在手中。
彭德怀带兵打仗,以猛打猛冲为主,这一次却灵光一闪,想出这么一个具备战略眼光的谋略,仿佛粟裕给他出谋划策了一般,令毛主席闻言也不禁连连称赞此计高明。最终,彭德怀得到毛主席的支持,在电报中明确打宜川县的计划是中央的命令,帮彭德怀服众。
打好这一仗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当时的处境非常危险,却始终将压力由自己来扛,给西野争取战机。曾经有人提出过,要调陈赓兵团过来护卫中央安全,但毛主席没同意,因为毛主席考虑到西北的百姓已经够苦了,不能再让他们背负更多粮饷之苦。
毛主席的苦心,彭德怀全都知晓,在毛主席有危险时,他又何尝不想去营救呢?然而,西北战局如此,只能让毛主席暂时处于危险之中,他只能率领西野打好宜川县这一仗,才是对毛主席最好的回报。
很快,西野对宜川县展开猛攻,胡宗南不甘心放弃,派了2个整编师的兵力,由刘戡统领驰援宜川县。刘戡对此行其实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也提前预计到西野可能会设伏,所以提出清扫西野伏兵,再看情况救援宜川县的想法。
但胡宗南不同意,因为这样的进展太慢,担心宜川县被西野掌握。刘戡得知胡宗南的想法以后,气得直拍桌子,怒吼着明知道有埋伏也要闯的话。刘戡当时麾下的兵力只有三万多,胡宗南之所以如此坚持,是因为他对西野进攻宜川县的兵力产生了误判,导致刘戡兵败自杀。
至此,彭德怀进攻宜川县的战略目标完美达成,不仅占据了宜川县,而且消灭了胡宗南的有生力量,可谓一箭双雕。也正是凭借这一场大胜,西北战局开始快速扭转,甚至影响到了中原战局,堪称彭德怀的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