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人员频频离职,大模型行业是否正在进行一场虚高的狂欢?

未来图灵 2024-09-20 19:03:11

就在OpenAI推出其最新模型o1之际,谷歌DeepMind的资深AI负责人Nando de Freitas宣布了他将离开公司的消息。9月13日,Nando de Freitas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自己将离开工作了十年之久的谷歌DeepMind。与此同时,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大模型领域的独角兽企业MiniMax的核心人员,“星野”产品负责人张前川因个人原因已淡出公司事务,转而担任产品顾问。公开资料显示,张前川曾就职于百度、知乎与字节跳动。2023年初,张前川离开字节跳动后,曾宣称创业做AI应用层公司,后加入MiniMax。

据知情人士透露,张前川的离职并非个例,MiniMax内部近期还发生了多起重要岗位的人事变动。这些变动不仅涉及技术团队,还涵盖了市场、运营等多个关键部门。

无独有偶,另一家清华系大模型创业公司衔远科技也遭遇了人事变动的风波。今年6月,公司创始人、前京东AI掌门人周伯文宣布不再主持公司事务。随后,除了周伯文外,衔远科技的多位业务负责人在今年春节前后也已相继离职。

今年8月,零一万物算法副总裁、模型预训练负责人黄文灏宣布加入字节跳动,负责技术项目管理和规划工作,直接向字节跳动AI Lab负责人朱文佳汇报。此前,零一万物联合创始人李先刚也被爆出已离职,并回到曾就职的房屋交易平台贝壳。

估值泡沫隐现,人才成为“估值筹码”

大模型行业的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是高水平人才的集中涌现与贡献。随着行业的兴起,高水平人才的稀缺性愈发凸显,导致了一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在这场争夺中,不少企业为了巩固自身竞争力,不惜重金聘请并留住顶尖人才,甚至将人才视为公司估值的直接推手,形成了“一人撑起一片天”的估值逻辑。以杨植麟为例,其个人及团队凭借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领域的显著成果吸引了众多资本的关注,在大约350天内,从初创阶段跃升为独角兽企业,并跻身初创五虎之首,估值高达236亿。其中,不少人认为月之暗面的高估值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杨植麟的个人影响力与贡献,甚至有声音指出,这236亿估值中,约有200亿直接关联于杨植麟的“大神”效应。

在人才流动的大潮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大神效应”的加剧。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资本市场的追捧,一些“大神”级人物成为了行业内的焦点。他们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资本关注,并推动公司估值迅速攀升。这种“大神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行业内的虚高估值现象,使得一些小型团队或初创企业仅凭少数核心人员的加入就能获得巨额融资和惊人估值。

大模型行业泡沫与人才流失的根源在于技术门槛的相对降低与资本的疯狂逐利。随着技术的普及和开源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涉足大模型领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成为顶尖专家或掌握核心技术。由于技术门槛的降低和市场的迅速扩张,许多企业和个人开始盲目跟风、投机取巧。而资本的介入更是加速了这一过程。它们看中的是行业未来的潜力与想象空间而非眼前的实际价值。在资本的推动下,一些并未真正具备实力的企业也能获得高额融资和估值从而加剧了行业的泡沫化风险。

虽然明星团队的加入能显著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但过高的估值往往基于对未来收益的过度乐观预期,而忽略了技术落地难度、市场竞争格局变化等风险因素。

场景应用难题,商业化道路漫长

尽管大模型技术在算法优化、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真正的场景应用却仍未出现。许多大模型企业仍在寻找能够带来实际收益的应用场景。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在A股50家大模型企业中,2024年上半年29家企业实现盈利,但在2023年同期,实现盈利的企业是35家,比今年足足多了6家。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内因技术落地不及预期或市场竞争加剧而导致估值缩水的AI企业不在少数。

从净利润排名来看,赚钱能力靠前的多是大模型属性不是特别强的企业。大模型属性较强的如科大讯飞、昆仑万维、360等企业都是亏损前几名。赚钱依然不是件容易的事,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业内似乎都已经认识到,简单的技术发展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市场变化,虽然眼下大模型应用在逐渐深入产业,但新的问题也摆在大家面前,比如推理成本问题、同质化问题,这些都需要大模型企业继续躬身趟路。

此外,大模型行业的商业化道路也异常漫长。尽管许多企业已经推出了AI产品,但收入增长却并未达到预期。近日,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称,中国AI正在面临更大的变现问题,文中直接指出AI应用先行者业绩不及预期,金山办公和万兴科技在推出AI产品后收入增长令人失望。

OpenAI作为行业的领头羊,一直站在技术创新的前沿。然而,近期OpenAI似乎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加速焦虑”状态,这种焦虑直接体现在其加速推出新产品“o1大模型”的步伐上。

OpenAI的竞争对手们正在积极布局,例如Anthropic公司正在开发的AI模型训练成本高达10亿美元,预计在2027年之前提升到100亿美元,甚至是1000亿美元。同时,国内大模型企业正通过开放合作,共同推动AI产业发展,例如360牵头的国产大模型联盟。此外,还有报道称苹果正考虑在下一代iOS系统中集成ChatGPT技术。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OpenAI的任何新动向都会受到业界的密切关注。例如,有传言称OpenAI的Sora视频AI模型仍在研究阶段,原因是与政策制定者的沟通还在进行中。在这样的背景下,OpenAI面临着如何在后续产品中继续引领潮流,实现比首次革新更为震撼的突破挑战。

流量入口与大背景公司的优势

此前,我们发现,抖音平台只能看到字节系的大模型产品豆包、火山方舟等产品的广告,其他大模型广告消声觅迹。月之暗面曾向未来图灵承认,“自己是抖音不能投放后的最大受害者”。

通义千问背后是阿里,通义千问更是接入钉钉,钉钉更是拥有7亿的用户,文小言背后是百度,混元背后是腾讯,这些大模型背后的企业本身拥有海量的用户和巨量的流量,推广时可以向大模型产品进行内部导流。

相比之下,大模型六小虎(智谱AI、百川智能、零一万物、月之暗面、Minimax、阶跃星辰)如果向前发展,推广时则需要付出巨额成本。此前据新浪科技估算,Kimi每天的获客成本至少20万元。光子星球称,从今年二月份到八月底,月之暗面进行了三千多万的广告投入,以305万月访问量起家,两个月时间实现逆转,超越百度文心一言,扣开了月访问量2000万的大门。自此,Kimi占据国内ChatBot细分赛道的月活、访问量的榜首。根据App Growing的数据显示,从3月到8月,短短6个月,Kimi的广告投入已经将近1.4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公开数据显示,月之暗面在第一轮融资中获得了2亿美元,第二轮融资中获得了10亿美元,并且第三轮融资超过了3亿美元,使得其总融资额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与这一庞大的融资规模相比,一年的广告投放预算似乎显得微不足道。

截至目前,在国内大模型行业里,还没有出现成熟且良性的商业化模式。就算是腾讯、字节、百度和阿里等企业,也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一样。

像字节这样的大厂,和初创公司相比,优势在于其背后有着数以亿计的用户群体、大量的爆款应用以及广泛的合作资源,这就相当于有雄厚的“家底”,能够不断去尝试、不怕犯错。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些大厂有足够的资金去投入,能够承担得起试错的成本。

未来或许就像阿里巴巴CEO吴泳铭说的那样:生成式AI最大的想象力,绝不是在手机屏幕上做一两个新的超级app,而是接管数字世界,改变物理世界。下一阶段先进模型的投入门槛是几十亿、几百亿美金级别!依靠融资存活的大模型六小虎,准备好了吗?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