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孤独的一首词,末尾几个字火遍大江南边,整首词直击人心

正平看历史 2024-09-20 02:50:59

纵观古代诗坛、词坛的文人,尤其是唐宋时期,大多数人都有过被贬的经历。在其中如果要找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那么,肯定非苏轼莫属。连他自己都调侃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四年多,可以算是苏轼仕途的低谷。

虽然他以自己的乐观和宽宏大量带领家人开垦坡地,种田养家,度过了人生的难关,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也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不过正所谓“词人之不幸,乃词坛之大幸”,黄州也成全了苏轼,让他在这几年中,完成了自我和解,达到了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便是他这一时期的著作。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词的开头,就对环境作了仔细描写。“缺月”、“疏桐”就交代了什么时间,这是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也是一个不完美的夜晚。

漏,指的是古代计时的工具,“漏断”意思是夜深之时。整句话营造的便是一种夜深人静,四周凄寂无声的氛围。

月亮仿佛也知道词人的心思,透过稀疏的桐树,挂在枝头一样,照出清辉。这两句话在语境的渲染上非常细腻,描绘了一种超然清冷的状态。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时常看到有人在独自徘徊,仿佛一只孤独的鸿雁,时隐时现。

现在已经是深夜,已经是秋季,谁在独自徘徊呢?孤雁又为何不去南方呢?可以说,这里的孤鸿就是词人自己的化身。

这一句既是实写,突出了“幽人”的形象,又对应了“孤鸿”这一意象。苏轼借物抒怀,通过这个意象,更进一步深化了“幽人”的孤寂。虚实结合,使这份孤独变得更加具象。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突然被什么惊醒,不停地回头盼望,但心里却充满了谁也不懂的怨恨。

失群的孤雁在寂静的夜里好似突然听到了什么声响,不过一转身,却始终没有找到它的同伴,但作者说没人能够理解这一点,这可能是与他当时被贬到黄州时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

他曾经意气风发,但命运却突然把他推到目前这个地步,这份绝望、孤独,整个世界都难以理解。这个冷漠的世界,让他独自一人在黑暗中彷徨、挣扎。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尽管这只孤雁寻遍了寒冷的树枝,但它都没找到愿意栖息的地方,宁愿在沙洲上忍受孤独和寒冷。“寂寞沙洲冷”这一句更是流传大江南北。

孤雁心里有怨恨,所以不肯栖息,苏轼心里也有怨恨,所以晚上难以入睡。孤雁忍受着沙洲的孤独和寒冷,他自然也不愿随波逐流,忍受着被流放的烦闷不平。

这首词的上阙,描写深夜院子里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气氛。下阕将人和孤鸿一起描写,描绘了孤鸿的不幸遭遇,心中充满了仇恨和恐惧。

在这里,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物表达自己的愿望,巧妙地描绘了作者在被贬到黄州这一期间的孤独和超出承受范围的压力。

不过,虽然,他既然以孤鸿自比,就知道他并非一味沉浸于悲伤之中,更多的是一种坚守本心的认真。

这首词在后世也评价颇高,黄庭坚曾说“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是啊,面对苦难,仍然坚守本心,洒脱以对,怎能不让人敬佩呢?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