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儿,张译身陷“拒跳科目三”争议。
在某路演现场,主创团队被邀请表演这段热门舞蹈,而张译全程在后排站桩,脸色尴尬,由此登上热搜。
来源 微博@南小小小音
“科目三”实则脱胎于曾被公认为三俗的“社会摇”,如今却登堂入室,完成从出圈到出口的跃升,火到了随地大小跳的地步。
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翻跳版
如今的电影营销嘛,大家也懂。
热度不蹭白不蹭,主办方同意,观众起哄,各位主演也就被架到了不得不跳的位置。
其实,哪怕用肚子上的三层肉思考也能明白,科目三和任何电影都不会有半毛钱的关系。
可赶鸭子上架的奇观如此普遍,倒有人开始质疑张译是不是“摆谱”“玩不起”了。
不禁想问,贵圈卖几张票,何至于此?
电影营销进入猎奇时代,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儿。
2017年一部《前任3》,算是开辟了抖音电影营销的新战场。
那时,片方靠着“电影里照进现实”的玩法,把营销玩到了全新的层次。
包括但不限于,让观众在电影院哭到晕厥,甚至遇到前任并大打出手。
演员更亲自下场。
韩庚和郑恺走进校园帮素人表白,又巡回打情怀牌,大演怀念前女友的痴情戏。
靠着仅5000万的宣发成本,《前任3》愣是收获了19亿的票房,同时也给短视频营销定下了标准,情绪够烈,观感够刺激,观众才够买单。
2018年,黄渤为自己的导演处男作《一出好戏》,重操自己几十年未碰的伴舞老本行,玩起了土味舞蹈营销。
无关好看,只求动作简单魔性能刷屏。
结果电影上映十天就破了十亿票房,不仅让背后投资的光线实现了爆款梦,还让黄渤带着这支舞跳进了春晚。
20年代后,这类营销逐渐抽象化。
网友发现霍思燕虽然本行不咋上心,却长期扎根电影院各种洒泪,且每一次都恰好被拍到并登上热搜,使“哭托”一词浮上水面。
各种非明星观众的怪诞行径,就更五花八门了。
有的人在黑漆漆的电影院,不顾公德掏出电脑,开着强光当场办公,脆弱到我见犹怜。
观众席甚至还能冒出一只狗子,被电影里同类的悲惨遭遇虐哭。
更可怕的是,营销原本是电影行业的下游,却反过来影响了上游的创作。
今年票房大爆的《消失的她》,仿佛就是照着这套情绪浓烈且直给的短视频逻辑生产,精准戳中下沉市场的嗨点,收益颇丰。
这些虽不足以概括电影营销之现状,但已经足够叫人咂摸出异味。
在这些荒唐的短视频里,强情绪仿佛成了尚方宝剑。
谁能展示得更用力、更直白,更能在短视频里整活,大概率就能收获好数据。
在此经验下,各路营销公司纷纷下场,加入了这场被数据绑架的无限内卷游戏中。
连个狗子都被逼成影帝了,试问还有谁逃得过?
今年娱乐圈最离谱的梗之一,绕不开“张艺谋一天震惊800次”。
在他电影的各种宣传短视频里,人们发现了一个比演员还忙于表演的导演。
看到张国立为误闯片场的苍蝇加了句词,他双眼瞪大:“这就是老戏骨!”
看到陈冲一个眼神,他当场入迷:“这个绝了!”
又是张国立,随即创作一个摔杯子动作,他倒吸一口凉气身体后仰:“演得不能再好了!”
且不说对陈冲这个级别的演员而言,这种表演都谈不上什么创作,只是正常发挥。
一个人能在中国电影史占30年的张艺谋,是没吃过好的?
至于吗?
细想想,此事颇有诡异之处:
哪怕放眼整个娱乐圈,张艺谋的位置也绝对处在金字塔尖。
按逻辑,他该是最有资格拒绝这场游戏的人。
但他没拒绝,又或者拒绝不了。
且,他还一次次越发滑稽狼狈。
就说张译,他虽然这回有骨气地婉拒了一次,但其实他留下的恰饭史料并不少,且大部分都和老谋子相关。
拍哭戏,演员拍得眼泪鼻涕一起落下,张艺谋:“不简单”。
镜头一转,当着范伟的面再赞张译,都瘦脱了相了。
这种赞叹经年累月,终于质变成了震惊。
在如今由算法驱动的时代里,再大的艺术家光环也抵挡不了实实在在的利润曲线。
据业内人士透露,如今一条上抖音热榜的视频,就能让电影的想看人数翻上十倍,由此也影响了线下排片。
在电影口碑未出之前,一条热门营销视频的点赞和播放,能直接决定影院的排片。
@定焦 《电影票房,被抖音拿捏了》
张艺谋是吃过不懂电影宣发的亏的。
1996年拍《有话好好说》时,因为只懂前期制作、不懂后期宣发,张艺谋和投资人张伟平以800万的血亏价,把电影国内版权卖给了现在欢喜传媒的老板董平。
结果不光亏下一千多万,还让张艺谋背上了巨大的人情债。
所以后期他拍《金陵十三钗》不要酬劳,拍《黄金甲》也允许张伟平临时塞人,这些是非的逐年积累,又促使两人最终爆发那场世纪纠纷。
但这都是后话了。这次亏钱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张伟平变得无比重视营销。
2002年《英雄》才过审,张伟平就迫不及待对外宣布该片将角逐第二年的奥斯卡。
@中国新闻网
等到该片首映礼时,更把地址选在了人民大会堂。
要大场面,要造势,成了世纪之初中国电影营销的风潮。
而投资3000万美元的《英雄》,在张伟平运作下也真的拿下了1.7亿美元的票房。
如今老谋子比当年肯定是精进了,至少他不会再笨到被人随意宰。
但顶级导演张艺谋在片场指挥着一出出大戏,而同时他自己是另一出更大的戏的演员。
这委实是另一种内娱特色的荒诞。
如今,“科目三”的爆火不仅让张译们没躲过,最新消息是,杨丽萍的舞团也终于加入了这场混战。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界限,终于到了无从分辨的地步。
而我其实并不关心这现象对与不对,我只质疑这现象产生的目的:
搞上层建筑的上流阶级们是真的有心让艺术回到大众中呢,还是只是拿这当幌子,实则是变着法剥削咱?
他们大搞这种下沉玩法,到底是瞧得起咱还是把我们当傻子?
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
纽约有一所学校曾因在黑人历史月为学生提供炸鸡而受到抗议,因为在刻板印象中,非裔人群就喜欢这种高热量且不需餐具的“低等食物”。
为你独家定制菜谱,算尊重吗?
恰恰相反。有的人反倒是因为太高傲了,根本懒得关心你的喜好,只觉得找点低端的东西就符合咱下等人口味了。
在内娱的电影营销中,类似的“上等人式骄傲”随处可见。
他们不觉得观众是来消费文化的,而是来买票的。而要骗大家多花钱,就该搬出一些通俗易懂的低级表演,这和以前某些商场开业时搞三俗艳舞吸引客流,本质上并无区别。
别误会,我对科目三的流行没有任何意见,因为它确实是普罗大众选择出来的。
我质疑的,是很多大搞“下沉式营销”的资本们,背后的别有用心。
当把这些和作品本身毫无关系的东西搬上台面时,他们是不是还沾沾自喜,“妈呀我太懂下沉用户了”?
倒回多年前,国产电影也有过真正看得起观众的时候。
2005年,周星驰宣传作品《功夫》,其发行公司就巧妙地把“中国特色”作为了宣传点。
宣传期周星驰配合摆出武打姿势
来源 微博@周星驰粉丝网星迷号
一方面在影院门口竖起了一个高达6米的“功夫门”吸睛,但同时也没忘记电影中的内核,“功夫门”旁竖起“梅花桩”“推手”这些传统功夫的设施。
不仅如此,宣传期还安排周星驰去各大高校开展各种讲座。
“中国传统和现代流行”的主题,“现代与后现代”的对话,都是基于电影内容的延伸,旨在令观众更深入作品,不止看,且看出深度。
来源 @中华新闻网
现在看,这些营销手段调性实在太高了,俺们土鳖怕是看不懂吧?
可结果,《功夫》反而成了那段时间异军突起的存在,创下单日票房新高,也破了《英雄》的票房纪录。
电影宣传有没有用心,其实太好判断了。
认真的创作者,生怕自己的作品没服务到大众,于是时时刻刻想的都是让观众获取更多信息和知识,让一次创作没有遗憾。
而无耻的创作者,不在乎你懂不懂,只在乎你买不买。搭个台子当圈套,步步为营骗你跳。
如今连张艺谋这样的导演,都得接受营销从电影拍摄阶段就开始预埋,在片场大玩戏中戏,自己还得跟着剧本龇牙咧嘴而不专注创作。
这样的营销,已经走上了本末倒置的道路。
在此基础上,我便更加觉出了张颂文那段关于电影宣传发言的珍贵。
今年三月,当他出演的《不止不休》即将上映时,他发表了这样一篇长文:
每当看到所有人都在人云亦云高呼“好”时
我都觉得很好笑
你真以为观众傻啊
真不好看走出电影院照样在朋友圈骂死你
以及:
我不怕的
我向来不觉得
票房是衡量一部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
表面上,促成这乱象的好像是观众。
但,决定潮水流动方向的,从来不是每滴水珠本身。
我们都是被塑造的,甚至是被填塞的,资本拉出什么,就觉得我们爱吃什么。
这何尝不是一种极致的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