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古代人晚上为何要打更?

天天观影记 2024-10-23 08:54:48

最近重温老电视剧《聊斋新编》,第一集开头那夜深人静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街上空无一人,只有打更人敲锣呼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接着,一阵阴风吹过,怪事连连,打更人不是遭遇不幸就是撞了邪。

还有人调侃,在古装剧中,喊出“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人都没好下场。喜欢香港僵尸电影的朋友也会发现,喊这话的打更人往往会被僵尸咬死。

这时就有人问了:为啥会有更夫这个职业呢?他们半夜打更不会吵到人睡觉吗?百姓咋不敢叫骂呢?

其实,这个职业在古代作用非凡,更夫可不只是喊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那么简单,老祖宗的智慧绝对让人佩服。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生活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门道。古代很多职业如今已消失不见,而看似不起眼的更夫却一直留存。现代的打更主要靠科技、监控,古代则全靠更夫。更夫堪称民间重要职位,如同城镇的闹钟。

在古代,人们通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想知道时间,靠太阳在杆体上的投影方位来确定,从而调整生活作息。可到了晚上,月亮和星星的计时功能就差远了,既不准确,也没人会半夜跑出去看星星。若不知道具体时间,人们的作息就会紊乱,所以打更这一职业就显得尤为必要。

更夫如何知晓时间?

古代其实有计时仪器哦。像滴漏,水滴滴入有浮标的容器,浮标有刻度可算时间。沙漏原理与滴漏相似,只是把水换成沙。后来还有五轮沙漏,靠流沙推动机械齿轮旋转带动指针显示时间,有点现代钟表的模样呢。

还有燃香计时,常说的一炷香功夫就源于此。有种香叫香篆,用香粉末在模子里压成,上面有刻度,能把一天划分成约 100 个刻度,所以也叫百克香。但 100g 不好与 12 个时辰对应,所以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有 96g、108g、120g 等不同的香。到清代定成 96g,一昼夜分 24 份与 24 节气对应。

还有专门的庚香,一炷香是半个时辰。像火中浑仪这类较准的计时工具,普通人用不起也难维护,只有富贵人家和官府用得多。

所以民间以村子或片区为单位,设置沙漏、水漏、香篆等计时工具,由里正、地保等雇更夫为大家共享时间。

更夫何时开始工作?

更夫一般晚上工作。古代将一夜分为五更,从戌时(19 点 - 21 点)开始打更,叫“起更”。这时太阳落山,天色渐暗,人们活动从户外转至室内,更夫开始工作。

戌时(19:00-21:00):打落更,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提醒人们该睡觉了。

亥时(21:00-23:00):打二更,多次敲打,喊“关门关窗,防偷防盗”。

子时(23:00-01:00):打三更,一慢两快,告知人们“平安无事”。

丑时(01:00-03:00):打四更,一慢三快,喊“天寒地冻”。

寅时(03:00-05:00):打五更,一慢四快,喊“早睡早起,保重身体”,提醒人们该起床了。

五更过后,人们准备起床,更夫便可下班休息。

为什么总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更夫一边巡逻一边敲锣提醒众人熄烛。古代没有照明灯,晚上大家都点蜡烛,可蜡烛有烧着房屋的风险。那时房子多为木头建造,虽说有些王宫贵族家的木料能刷防水阻燃漆料,但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民间因蜡烛引发火灾屡见不鲜,一场大火不仅烧一家,还会连累邻居,甚至让无辜的人葬身火海。所以更夫的提醒至关重要。他们拿着铜锣在街上巡游,不断重复这句话,就是为了提醒不按时熄烛的人家,确保用火安全,降低火灾发生概率。若发生火灾,巡逻的更夫会第一时间发现,用力敲锣能让大家赶紧起床逃生,避免过多伤亡。

所以,9 点过后,更夫喊话声音再大,百姓也多支持理解,毕竟这关乎所有人生命,大家感谢还来不及,也就不存在整晚上敲锣打鼓影响睡觉的问题了,古人也把外面的打更声当成一种安全感。

打更的作用

打更一般有三个作用。更夫工作不只是报时,还肩负夜间巡逻、安保职责。古代治安不好,更夫打更时顺便巡逻街道,查看有无盗贼。若遇盗贼,敲响锣就能引起百姓警觉,胆小的小偷可能当场就范。

总的来说,更夫工作整夜进行,从晚上七点钟到次日凌晨五点钟左右。他们通过敲打竹梆子或锣报时,兼顾巡逻、安保。这份工作既辛苦又重要,是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语

虽然古代没有现代精准的闹钟,但在更夫提醒下,古人作息甚至比现代人健康。就连高高在上的皇帝,4 点前也得起床洗漱、更衣,5 点上早朝商议政务。

不得不说,老祖宗的智慧令人折服,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看似复杂繁琐,但正因为如此,现代人才不断进步。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