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随着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国海军,逐渐意识到了空中力量在海战中的重要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改造商船,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
世界,自此进入了航母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航母在太平洋战场上大显身手,彻底改变了海战的形态。
战后,随着冷战的到来,航母更成为了大国重要筹码。
美苏两国,竞相发展航母技术。
然而,尽管航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由于其复杂的工程技术和巨大的经济投入。
真正能够独立建造航母的国家,却寥寥无几。
航母不仅仅是一艘军舰,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
它涉及材料科学、动力工程、电子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尖端科技,同时也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产业链支撑。
正是这些因素,使得航母成为了少数国家才能拥有的“奢侈品”。
在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14个国家拥有航母,而能够自主建造的更是只有8个。
他们是:
中国、美国、印度、意大利、英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
即便在这8个国家中,航母建造能力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像泰国、韩国、埃及、澳大利亚等等国家。
虽然具备建造航母的能力。
但他们所建造的多为轻型航母,满载排水量通常在2万吨到4万吨之间,有些甚至只有1万多吨。
或者叫直升机航母或两栖攻击舰。
简单来说,这些舰船,就像是海上移动的“直升机机场”和“部队运输码头”。
它们能够把飞机、士兵和装备,运送到需要的地方。
尤其是,在海边或其他难以直接到达的地区。
这与美国、中国等国家建造的大型航母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作战能力都有着显著差距。
中国的航母中国的航母,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当时,以刘华清为代表的海军高层,就开始酝酿发展航母。
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
直到2012年,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才正式服役。
然而,辽宁舰,毕竟是在苏联退役航母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的造船水平。
真正体现中国航母建造能力的,是2019年12月服役的山东舰。
这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航母,满载排水量达到了6万吨以上。
意味,中国已经跻身世界航母俱乐部的第一梯队。
紧随其后的,是2022年下水的福建舰。
这艘满载排水量达到8万吨以上的航母,采用了电磁弹射技术,进一步缩小了与世界顶级航母的差距。
而据报道,中国正在建造的下一代航母,满载排水量已经突破10万吨。
这将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够建造如此大型航母的国家。
世界上一些国家即便拥有航母,也只能建造或购买较小型的航母。
例如,泰国,虽然也是全球14个拥有航母的国家之一。
但其唯一的一艘航母“查克里·纳吕贝特”号。
实际上是从西班牙购买的轻型航母,满载排水量仅为1.1万吨左右。
山东舰的消耗事实上,拥有航母,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就具备了强大的海上作战能力。
航母的建造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维护、升级以及配套舰队的建设都需要巨额投入。
正如古语所言: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
一些国家,即便有财力购买航母。
也可能因为无力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而望而却步。
作为一艘现代化的大型军舰,山东舰上的生活设施和保障也是十分先进的。
船上常驻2000多人,这相当于一个小型社区的人口。
为了保证官兵的日常生活和作战需求,山东舰24小时值班。
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合理的饮食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
山东舰每天不仅提供正常的三餐,还增加了间餐和夜餐,一天至少要准备七顿饭。
考虑到官兵们来自全国各地,饮食习惯不同,山东舰的食堂菜品也是丰富多样的。
从北方的饺子、面食,到南方的米饭、粥品。
再到各种肉类、蔬菜,应有尽有。
不仅如此,还24小时不间断、不限量地供应水果、冰淇淋和各种甜点。
这种高标准的伙食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国防建设的进步。
在过去,由于条件所限,海军官兵的伙食往往比较单调。
而现在,即使是在远离陆地的大洋上,官兵们也能享受到丰富多样的饮食。
当然,如此高水平的伙食保障,也意味着巨大的开支。
据估算,山东舰每次出海执行任务,仅食物消耗就至少需要600万元。
这个数字看似惊人,但与航母的整体造价和运营成本相比,却只是冰山一角。
山东舰,排水量超过6万吨,在茫茫大海中宛如一座浮动的小岛。
如此庞大的军舰,其运营成本也是惊人的。
每当山东舰启航,都需要补给舰相伴左右。
一次燃料补给的花费,就高达2500万元左右。
而这笔巨额开支,仅能支撑山东舰在海上航行约45天。
如果将山东舰一年的各项消耗,支出悉数计算,总额轻易就能超过10亿元。
对于正在崛起的中国来说,这仅仅是强大海军力量的一部分投入。一艘航母并非孤立存在。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指挥台,需要其他配合才能发挥作用。
包括驱逐舰、补给舰等辅助舰艇,还有舰载机,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航母战斗群。
以我国最新的福建舰为例。
单是这艘航母的造价,就高达500亿元。
如果把整个航母战斗群的成本,都算进去。
那么总额,很可能超过一些小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
正因为如此,即便一些国家心怀雄心,渴望拥有自己的航母。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无论是自主建造还是购买现成的,都需要巨额投入。
更不用说后续的维护、训练、升级等各项开支。
大国重器,不是谁都能养得起航母,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
还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丰富的人才储备,以及长期的技术积累。
这些条件,往往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具备的。
航母的胃口远超想象。
维护费用不仅包括日常消耗(如燃料、弹药、备件、伙食等)。
这些日常消耗,就像是细水长流,看似微不足道,积累起来却是惊人的数字。
真正令人望而却步的,是那些隐藏在水面下的庞大开支。
人员培训就是其中之一。
一支优秀的航母舰队,需要大量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的培养,往往需要多年时间,耗费巨资。
此外,演习的开支同样不菲。
航母不能永远停在港口,它需要在实战环境中磨练。
每一次海上演习,都像是一次小型战争,消耗着大量资源。
更不用说,航母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它需要舰载机、驱逐舰、补给舰等一系列配套设施。
面对如此高昂的成本,许多国家最终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有的国家选择将航母封存,有的则不得不忍痛将其退役。
巴西在2000年,从法国购买了一艘旧航母“圣保罗号”,花费1200万美元。
然而,这艘航母很快出现各种问题,需要大量维修和更新。
由于巴西经济实力有限,难以承担巨额的维护开支。
最终,在2017年宣布放弃修理计划,决定在3年内退役“圣保罗号”。
印度在苏联解体后,从俄罗斯购买了“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并改名为“维克拉玛蒂亚”号。
这艘航母的维护费用非常高昂,印度为此支付了近20亿美元的修理费用。
此外,印度还需要购买配套的舰载机,进一步增加了经济负担。
泰国购买了“差克里·纳吕贝特号”航母。
但由于无法维持高昂的运营成本,最终这艘航母停靠在港口,根本无法形成战斗力。
澳大利亚,曾两次尝试购买英国的二手航母。
但都因高昂的维护费而放弃。
例如,上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购买了英国的“墨尔本号”航空母舰,但由于维护费用过高,最终不得不抛弃这艘航母。
只有这些基础扎实了,才能支撑起像航母这样的“大国重器”。
而我国很幸运,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