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淞沪会战中四行仓库保卫战深入人心,更有不该忘却的30万英烈

宝宝聊过去 2024-12-22 19:52:41

2020年8月2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管虎执导的战争电影《捌佰》。艺术源于历史,高于历史。影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上海四行仓库的一支中国孤军以寡敌众,死守不退,英勇抗击日寇的故事。而它也是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场战役。

沪会战始于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

中日双方投入的兵力共约一百万。日军投入八个师团两个旅团约二十余万人。中国军队投入148个师及62个旅共八十余万。

最终以日军死伤四万余人,中国军队死伤三十余万而结束。双方皆损失惨重。这场战斗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同时标志着中日全面战争的开始。

八百,唤醒四万万人心的是抗争。

四行仓库保卫战出发点并不是守卫华夏保卫人民群众,而是国民党在拿抗日英雄们的鲜血去博取帝国主义同情,想通过一场惨烈表演争取帝国主义列强介入调停。最终经过浴血奋战,抗日英雄们被帝国主义列强和买办阶级政府出卖,不计损失撤入租界。导演是国民党高层,观众是帝国主义列强和隔岸群众,演员则是殊死抵抗的八百壮士。整个历史的进程让人唏嘘,捌佰勇士的抵抗让人敬佩。

四行仓库

《八佰》的结局让人无法接受,与整个影片塑造出来的壮烈气氛完全不相符。

一、从不战到主战

影片开始,画面直接描述了战争的残酷,一寸江河一寸血,尸体铺满路面。四行仓库中88师谢晋元部,收拢路上逃兵,士气极其低落。老算盘(张译)、老铁(姜武)、小湖北等逃兵,一心想要逃跑,被战争折磨的普通人。

一河之隔的租界群众,乱世中过着安稳的生活,有钱人依旧纸醉金迷。赌场、戏院、娱乐所、小吃摊、人民群众等所有租界中的人,无论是国人还是列强群众,都希望国军撤退,不再交火。人民群众隔岸观火,早已麻木,仗只要不打到自己家,还是过自己的小生活。

从士兵到群众,习惯了一溃千里,早已没有反抗的血性;习惯了屡战屡败,习惯了在租界区寄人篱下的生活。

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从不战到抗战

拉响手榴弹和日军同归于尽

四行仓库保卫战,前三天的战斗无比惨烈。陈树生全身绑满手榴弹从六楼跳下与敌人同归于尽;杨惠敏冒死渡水过苏州河送旗;士兵誓死守旗,用血肉之躯保证旗帜飘扬在江北,证明中国军队还在。此时此刻,在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用自己的意志抵抗日军的铁皮镇、战斗机等攻击。用生命和鲜血唤醒了部分国人的反抗意识。戏院的曲目也从《败走麦城》唱到《赵子龙七进七出》;群众自发的捐赠食物、淡水、衣物等补给品;秀才也拿起了枪,用不熟练的手法打向对岸。88师谢晋元部的战士,在最后一战前都写好遗书,怀着高昂的战意,抱着必死的决心,要与日军均殊死战斗。

楼顶飘扬的旗帜,那不只是一面旗,而是代表着民族的意志。旗帜代表着不屈精神,中华民族永远不被击败的精神,能够被毁灭却不能被打倒的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家,一个人,只要精神屹立不倒,他就不会被打败。

精神屹立不倒

三、从抗战到撤退

战士们经过三天浴血奋战,隔岸的群众抗战之情也日益高涨。就当四行仓库里的战士垒好坟墓、写好遗书,要和日军决一死战;隔岸的人民群情澎湃,为战士们加油呐喊。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气氛已经烘托到极致,特派员一席话却浇下一盆冷水,要求所有士兵成建制撤退。

四行仓库战士的最后撤退,是我非常不理解的。用最激励人心的战前宣言,逃向安全的租界区。前一刻还在群众的呐喊声中浴血奋战,后一刻就在杂牌军的掩护下撤回租界。

特派员油腻的嘴脸说:战争不只是打仗,更多的是政治。然而政治的基础是实力,一味的失败退缩,有什么资本去和别人谈判呢?强者只会把弱者一脚踹倒,再踩上几脚。

隔岸观火

四、唤醒群众

影片中说:唤醒四万万光靠八百勇士是不够的,他们撤退是为了保存实力,将来唤醒四万万国民去战斗。然而放弃的人如何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呢?只有“戊戌六君子”“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才能够唤醒更多麻木的人们。而为了博得列强同情的表演,是无法唤醒任何一个人的,包括他自己。

如果战,则获得尊严,如果撤,则生不如死。

抗日英雄

命运永远只掌握在自己手里,依靠列强调停绝无可能,把命运交给他人绝对必死无疑。毛主席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才是获得尊严的唯一办法。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