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真正的自由贸易,即建立在等价交换和自由交换基础上的贸易,或许曾经存在过,但那必定是在没有控制和霸权的前提下。然而,欧洲自近代以来,以贸易起家,其贸易方式却并非自由贸易。
欧洲社会科学领域所宣扬的基于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理论,与其诞生的土地——欧洲的实际情况完全脱节。这种解读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论述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客观来看,欧洲今天的历史很少提及这段真实的演变过程。当我们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时,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教科书的内容。
由于食物生产体系的丰富性以及社会政治结构的稳定性,东方在历史上长期拥有生产更多贸易商品的能力,并在与西方的贸易中长期处于顺差地位。
中世纪欧洲:长子继承制与扩张的逻辑即使到了中世纪,许多欧洲城邦仍延续着对东方贸易的逆差状态,其经济基础十分有限。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的长子继承制。
长子继承了头衔、财产和领地,而次子、三子可能只继承了贵族头衔和奢靡的生活方式,却没有相应的财产基础。这导致欧洲社会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阶层——“光蛋骑士”。
他们拥有贵族头衔,却没有与之匹配的财产,据说,这批骑士也是欧洲发动十字军东征的重要社会基础。
因此,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十字军东征这一在西方历史上被赋予宗教解读的事件,其背后实际上是东西方由于积累方式差异而产生的贸易差异带来的经济压力。长子继承制与家庭成员平均占有遗产的制度,在东西方都有讨论。
长子继承制不仅存在于西方,也存在于东方的日本。一个共同的前提是,日本作为岛国,资源条件相对有限;而欧洲在人口增长的情况下,资源禀赋也受到限制。
因此,客观上都催生了长子继承制,即少数人占有财产,而多数人则不占有财产。多数人被社会排斥,形成了一种海盗文化或曰劫掠文化。
长子继承制这一重要的社会制度,逐渐将早期的劫掠文化演变成了中世纪的劫掠文化。这种劫掠文化,加上欧洲不断受到气候冷暖变化的影响,每当气候变冷时,北方海盗的港口被冰冻,这些人便会南下掠夺。
中东欧平原上农耕相对稳定的群体不断遭受劫掠,难以形成一定厚度的财产积累。同时,他们又与东方进行贸易,而东方贸易又造成西方的贸易逆差,逆差越来越严重,海盗劫掠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
这些人只能依靠十字军东征去抢掠——一个占据商贸通道节点,可以通过征收高额关税而获得稳定收益,并积累大量贵金属资源的地区。另一方面,他们也努力寻找新的商道,以避开征收高额关税的中近东阿拉伯商人。
商业、宗教与贵族的变迁阿拉伯商人自身的城镇化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文化现象。例如,威尼斯的几乎每个商人家庭都充满了商人文化,每个柱子都有柱础,是艺术品,充满了商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元素。
这种文化后来被搬进了教会,教会的文艺复兴实际上是教会仿照商人文化,对宗教文化进行全面改制的过程。
所谓的文艺复兴,其本源在于商人文化兴起后,对宗教界人士产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得到了教皇的保护和推进,最终演变成了中世纪宗教改革的重要力量。再加上贵族与新兴商人阶层之间的矛盾,贵族不断衰败。
所谓的贵族,往往只占据一小块地盘,修建一座小城堡,周围环绕着一个小城镇,依靠周边几个村庄提供的剩余,维持其贵族地位。这些贵族的权力来源于教会,教会赋予他们贵族头衔,让他们统治周围的村落。
成千上万的小贵族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形态。
因此,中世纪欧洲无法形成统一的国家形态,导致伊斯兰教势力扩张。伊斯兰教依靠宗教完成意识形态动员,一旦与商业资源结合,形成较为丰厚的剩余,便会向欧洲扩张,向其贸易的主要集散地扩张。
首先进入的是巴尔干地区,今天的巴尔干冲突中仍残留着早期伊斯兰教与东正教、天主教之间的宗教冲突。其次是比利牛斯山脉一带,即西班牙地区,也是贸易通道上的重要节点。
东方贸易与航海大发现欧洲贵族没落、新兴商人阶层兴起,以及欧洲与占据商业通道的阿拉伯人反复拉扯的这种状态,其最终的终结与中国历史有着一定的关联。中国向北扩张,击败了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突厥西迁,最终在今天的土耳其建立了奥斯曼帝国。
在此之前,十字军东征还能适度地向东扩张,但奥斯曼帝国的建立彻底阻断了西方向东方侵略的可能性。
因此,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社会经济转向西部大西洋,加上当时的航海大发现,向西航行实际上是为了寻找另一条通往东方的航道。今天所说的航海大发现,正是东西方贸易通道发生重大结构性改变的产物。
长期以来,自唐代击破东西突厥后,东突厥融入农耕社会,而西突厥则沿着“突厥走廊”南下,进入中亚地区,形成突厥语系国家。西突厥继续向中近东迁徙,进入今天的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半岛,即当年的东罗马帝国,后来的拜占庭帝国。
突厥攻破君士坦丁堡,导致东罗马帝国的崩溃。
唐代由盛转衰,到了宋代,其疆域已不包括西部的贸易通道。宋代疆域收缩,农业发展、家庭内部的分工、城镇的形成等,带动了大量农产品的剩余。
除了丝绸和茶叶,瓷器成为主要的出口商品。由于西部陆上贸易通道中断,贸易转向海上运输。
因此,大西洋文明和大西洋时代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海上贸易。
由于欧洲内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对东方商品的需求,欧洲国家开始向南美洲扩张,以获取白银。达·伽马航海的目的是绕过阿拉伯商人控制的贸易节点,直接与亚洲进行贸易;哥伦布的目标也是找到通往亚洲的航道。
从香料到茶叶:贸易品类的变迁十六世纪开始,欧洲对东方进行大规模贸易,主要贸易内容是香料。后来,英国东印度公司发现了印度的棉布,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出口商品。
然而,为了扶植国内新兴的纺织业,英国长期限制印度纺织品的进口,直到完成工业革命后才解除限制。
东西方交换最初是基于有价值的物品,后来则演变为某些帝国以国家和军事力量强行获取所需的贸易品类。由于长期对东方贸易逆差,欧洲不断向南美洲扩张以获取贵金属。
欧洲近代史始于贸易,但并非自由贸易。直到英国摧毁了印度的纺织业后,才解除了对贸易的限制。
如果将等价交换和自由交换作为自由贸易的理解,那么这种自由贸易或许在历史上存在过,但那是在没有控制和霸权的前提下。欧洲近代以来的贸易并非自由贸易。
所谓的自由贸易并非简单的放开市场自由交易,而是与参与贸易的地区的国家制度和经济基础高度相关。自由贸易能否带动社会进步,并非简单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