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蔡邕到底有多牛?

铲史大官 2025-01-20 12:15:46

公元192年,在董卓刚刚被刺杀不久后的某一日,王允,这位在彼时成为胜利者的人物,操办起了一场宴会。

此次举办宴会,其目的无疑是要安定众人之心,对高层士族加以安抚。王允在诛杀董卓一事中立下大功,当下的他已然手握帝国至高无上的权力,整个人也满是志得意满的状态。

可就在酒已喝过几巡之后,众人聊起董卓的事儿来。这时,王允冷不丁地察觉到,在下面的人当中,居然有一人脸上呈现出哀伤的神情,看那模样,仿佛是在为董卓而暗自叹息呢。

这怎么能行呢?这可太过分了!简直让人无法接受,哪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情况可太糟糕啦,绝对不可以这样下去的,必须得想办法改变才行呢,不然可就麻烦大了,这可真的是不得了的事儿啊。

当目睹这一幕场景之际,王允瞬间怒不可遏。在当时东汉的统治高层眼中,董卓分明就是大逆不道的叛贼,去诛杀董卓那可是绝对正确的政治举动。要是有谁胆敢为董卓叫屈喊冤,那无疑就是在公然与王允作对,甚至有企图为董卓报仇雪恨的嫌疑。

于是没过多久,在王允下达命令之后,便即刻让人把那个为董卓叹息的家伙给抓起来了,而且还打算直接将其处死,毫不留情。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王允下达相关命令之后,诸多东汉高层的士族文人,竟接连跑来找王允说情,都盼着王允能够放过这个在“政治立场”方面存在问题的人。

至于其中的原因嘛,说来倒也简单得很。并非是众人心里向着董卓,关键在于那个为董卓发出叹息之人,其身份着实太过特殊了。

有一个人,他叫蔡邕。在东汉后期的那个时代当中,蔡邕可以说是近乎闻名于天下的顶尖学者,其名气之大,在当时几乎无人能及呢。

即便众人纷纷前来求情,可王允依旧坚决不肯释放蔡邕。就这样,蔡邕被逼得走投无路,最终只能含冤死在监狱之中,落得个不明不白离世的凄惨结局。

就这样,大名鼎鼎的一代大儒蔡邕,其人生的结局竟是丧生于王允之手,着实令人叹息。这位在儒学等诸多方面有着卓越成就的蔡邕,终究没能逃过如此厄运,就这样在王允的作用下,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蔡邕这个名字,后世不少人都耳熟能详。毕竟蔡邕有个女儿蔡文姬,她的故事那可是相当有名,就连现代很多游戏都直接把蔡文姬设定为游戏人物了。在《三国演义》里,文姬归汉以及蔡文姬跪求曹操的情节,同样是极为重要的一段剧情呢。

然而与此同时,当大家去阅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想必都会在心中生出一个疑问吧。

我们都清楚蔡文姬其人,也知晓她后续的故事。可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呢,他究竟是从事什么的?为何后世每每提及蔡文姬,总要在其名字前冠以“蔡邕之女”的称谓呢?要是这蔡邕真的那般重要,那为何到后来他的名气却不怎么高呢?

实际上,这些问题压根就不算复杂。说起来,可能乍一听会觉得有点难处理,但真当去仔细剖析一番后就会发现,它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呢,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些问题罢了,没什么特别让人觉得棘手难办的地方。

蔡邕此人,后世名气不算大,关键在于缺乏有代表性的作品。他在世时其实创作了诸多作品,经学文稿、辞赋绘画等方面皆有涉及,可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大多未能流传下来,所以致使其在后世的名气未能广泛传播开来。

蔡邕本人名气偏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代表作。正是因为缺乏能够充分展现其卓越才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代表性作品,使得他在众多历史人物当中,名气未能达到较高的程度,终究还是受限于没有那足以让人铭记的代表作。

然而,就是这样的蔡邕,居然引领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建安风骨”!可以说,整个魏晋时期的文化潮流正是由蔡邕开启的。无论是三曹父子所作的诗歌,还是建安年间的绘画作品,亦或是建安七子撰写的文章,差不多都受到了蔡邕的深刻影响呢。

倘若要论及引爆东汉末年乱世的始作俑者,那非董卓莫属了。而与之相对的是,蔡邕此人却在汉末起到了别样的关键作用,他引领并推动了当时文化领域呈现出大爆发的态势。

若想更深入地明白蔡邕在历史上的重要程度,那恐怕还得从蔡邕他自身所历经的种种事情说起。只有循着他的人生轨迹去探寻,才能够真切地知晓蔡邕于历史长河之中所占据的那份重要意义呢。

蔡邕生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世家,其家族自祖上起便颇具文化素养。但依据史书记载来看,蔡氏族人在仕途方面,好像没什么出众的天赋。在蔡邕之前的几代蔡家先辈,大多也仅仅担任到县令这一官职层级,并且未曾有过什么特别重大的作为。

虽说蔡家的长辈并未给蔡邕留下丰厚的家产,也未曾给予其很高的爵位,然而却为他留下了优良的家风。受蔡家家风的熏陶,自年少起,蔡邕便极为孝顺、勤奋有加,始终全力以赴地刻苦读书。

而后,待蔡邕渐渐年长了一些的时候,有一个人出现在他的生命里,而这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蔡邕的一生。

他的老师名叫胡广,就是这个人。

在东汉中后期的那段历史当中,有个叫胡广的人,他的官职做得极大,然而其影响力却着实谈不上深远。话说回来,在他生活的那个时期,恰好是梁冀手握大权之时。胡广身为士族官员,按常理是该与梁冀相抗衡的,可他胆子太小了,压根就没这份胆量去做。

然而,恰恰是这般小心谨慎的性情,使得胡广成为了官场中的不倒翁。胡广的一生,历经数次沉浮,可每每凭借自身的才学与声名,又得以再度获任用。最为要紧的是,身处那样复杂的时代,胡广竟如奇迹般安然度过所有政治上的波折。像梁冀专权、两次党锢之祸等极大的政治风浪,胡广均有牵涉,却总能毫发无损地脱身。

此外,胡广就如同官场中的不倒翁一般,而且特别长寿。他一直活到汉灵帝主政之时,享年八十二岁才离世。在他去世之际,鉴于其地位极为崇高,汉灵帝还特意破例为他操办了极为奢华的葬礼,这在整个东汉时期,算得上是臣子葬礼规格的顶峰了。

对蔡邕而言,能获那样一位厉害之人的赏识,进而被收为弟子,这无疑可使其仕途顺遂,一生高枕无忧。然而,胡广的诸多经历当中,实际上并非全都是对蔡邕有着最大影响的,还有其他更为关键的方面呢。

蔡邕所受其老师影响最为显著之处,便在于老师那渊博的学识!老师的博学就如同熠熠生辉的明灯,在蔡邕的求知之路上照亮了前行的方向,使得蔡邕深受其熏陶,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这份来自老师博学的影响无疑是极为深刻的。

史书中有相关记载,胡广在其生前,完全可称作通才。并且在后续的史书里面,对胡广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究五经,古今术艺毕览之”,由此可见其学识之渊博以及涉猎之广泛。

受胡广的影响,蔡邕在其后对各类书籍展开通读,其涉猎极为广泛,涵盖诸多领域。像诗赋领域、绘画方面,还有注经释文等等,但凡在那个时候被认定为文化人理应涉足的范围,蔡邕差不多都参与其中,逐一进行了探究。

随后,在胡广因重病离世之后,蔡邕凭借自身的才华,迅速获得了新任士族领袖桥玄的赏识与认可。有这样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大佬给予庇护,蔡邕自是能够再次安稳度日,而且这安稳的日子还能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呢。

然而,不论是胡广也好,桥玄也罢,他们对于蔡邕的定位皆是十分清晰明确的。他们心里都明白得很,蔡邕在做学问方面那可是相当出色,堪称一把好手,可要是论起做官的能力来,就着实有限了。并且,蔡邕自己对此情况也是心知肚明的。

汉灵帝即位后,朝政被十常侍所把持,他们贪赃枉法,将朝局搅得一片混乱。蔡邕对这些乱象极为反感,可自身却缺乏与之对抗的勇气。于是,在其漫长的人生旅程里,蔡邕唯有抱着逃避世俗的态度,一心埋头钻研学问,对世俗之事不再过问。

蔡邕可是有着令人称羡的境遇呢,头上有厉害的人物庇护着他,让他能安心做自己的事儿。而他自己也乐意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钻研学问当中去。蔡邕这人天赋那是相当高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差不多都能通读通透。尤为关键的是,在蔡邕活跃的那个时代,距离蔡伦改进造纸术都过去六七十年啦,这时候纸已经慢慢在普及开来……

从那之后,蔡邕在文化这一领域便逐渐崭露头角,开启了不断发展上升的态势,一步步在文化方面展现出非凡的影响力,犹如踏上了一条不断腾飞的道路,在文化领域逐渐迎来属于他的“高光时刻”。

公元171年,蔡邕在桥玄的大力提拔下,仕途可谓一路顺遂,不断得以高升。此后,他得以进入洛阳南宫的东观之地,在那里承担起了校对书籍的相关工作任务。

东汉后期之时,皇家收藏图书以及修撰史书的场所乃是东观。而对于蔡邕而言,这儿无疑就是那个能让他将自身才华尽情施展出来的绝佳之地。

就这样,在随后的几年时光当中,蔡邕开启了大量阅读书籍的模式,并且着手涉足史学领域,参与到东汉史书的修撰工作之中,为这项重要的史学编撰事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至此,蔡邕已然愈发接近一代大家的境界了。

几年之后,蔡邕再次迎来了一个更为重大的机遇。

公元178年,汉灵帝出于两方面考量开设了一所名为“鸿都门学”的学校。一方面是想打破传统察举制所形成的上升途径,另一方面则是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该校所授内容并非传统的四书五经,而是当时在主流文化界未受足够重视的“诗词歌赋”以及“绘画书法”。

在中国古代的漫长历史进程当中,存在着这样一所学校,它具有独特的性质,是属于专科类别的,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它在当时可是开创了先河,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所专科类学校。

鸿都门学的诞生,无疑为蔡邕搭建起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蔡邕本就是个全才,尤其在各类艺术领域更是擅长无比。因而,在鸿都门学开办后,校内诸多学子实际上都深受蔡邕的影响呢。

有趣的是,蔡邕本人其实是反对这所学校的。在他看来,学校就应当专注于学习四书五经,而教授艺术类的相关内容,在他眼中倒像是不务正业的做法呢。

蔡邕在艺术领域的影响力,并不会因他本人的态度而受到影响。彼时蔡邕已然46岁,在书法、篆刻、绘画等诸多艺术领域,他皆堪称当世大家。那个时代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想要有所发展,蔡邕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

而在那之后,又过去了数年时光,一直潜心钻研学问的蔡邕,没多久便又做出了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

约在鸿都门学开设的前几年,蔡邕等一批大儒察觉到,宫中所收藏的儒家经典存在被人涂抹过的迹象。鉴于此情形,彼时众多大儒共同联名向朝廷上奏章,恳请对这些儒家典籍展开重新修订的工作,以还原其本来面貌,确保经典的准确与完整。

汉灵帝面对蔡邕等人的主动请缨,未作丝毫犹豫便予以批准。于是,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蔡邕全身心投入到各项考证事宜当中,对儒家典籍展开重新修订工作。直至公元183年,经蔡邕等人之手修订完成的几本儒家典籍成功问世,而后被篆刻于石碑之上,树立在东汉太学的门前。

后来,人们把这些石碑上所刻的经文称作“熹平石经”。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熹平石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着实超乎人们的想象。具体而言,从东汉末年直至隋唐时代,彼时大多数的读书人,所研习的皆是经蔡邕修订后的教科书内容。并且,把经文篆刻于石碑之上的这种方式,既引领了汉末篆刻艺术的发展趋向,又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一定程度来讲,后世绝大多数的儒家读书人,在谈及蔡邕之时,其实都该尊称他一声老师。毕竟大家所读的教科书,那可都是经蔡邕之手修订过的呢。如此说来,这一声老师,叫得也是理所应当啦。

对蔡邕来说,熹平石经的完成差不多就是其一生的巅峰时刻了。此后呢,蔡邕因反对鸿都门学以及宦官集团,祸不单行的是,他的叔叔又得罪了十常侍之一的程璜。就因为这些,蔡邕一家遭到宦官集团的蓄意陷害,落得个全家被流放的凄惨下场。

在此不妨多提一句,在那个时代,对其他人而言,碰到汉灵帝这般的皇帝,那无疑是其人生中最大的厄运了。然而,对于蔡邕来讲,能遇上汉灵帝,却应当算是他一生里最为幸运之事。

历史上真实的汉灵帝和后来的宋徽宗极为相似。在当皇帝这件事上,他着实昏庸无比,然而若论搞艺术,那可真是相当厉害,堪称一把好手。就拿做赋来说,汉灵帝本人便特别擅长于此。

汉灵帝向来是颇为看重同样从事艺术的蔡邕的。然而,灵帝心里明白,蔡邕这人只在艺术领域能有所建树,并不适宜涉足政治。也正因如此,灵帝一直未对其予以重用,只是让蔡邕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学问的钻研当中。

后来的情况是,蔡邕遭到了宦官集团的蓄意陷害,当时都已经被判定要当街斩首了。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在汉灵帝的庇佑之下,这个判决硬是被改成了流放,被流放到如今内蒙古包头那一片区域。更为有趣的是,仅仅过了九个月的流放生活,蔡邕便遇上了大赦。

在那次大赦过后,朝中的政治斗争愈发激烈起来。蔡邕思量再三,实在不愿再回去卷入其中。况且他性格本就执拗,此前已然得罪了数位掌权的宦官,真要是回去,怕是只有遭罪的份儿。于是,此次获赦之后,蔡邕径直远走吴地,而后便在扬州一待就是整整十二年呐!

后世诸多小说家谈及蔡邕的经历时,都觉得他如同明珠投暗、所遇非人。不少人还认为,凭蔡邕的才华,要是能碰上一代贤明君主,说不定都有位列三公的可能。然而,当我们认真梳理蔡邕的人生历程,深入了解其性格后便会知晓,这样的结局对他而言,实则已算很不错了。

倘若换成那些对艺术一窍不通、满脑子只有政治的皇帝,恐怕经过之前那一场劫难,蔡邕早就被干脆利落地砍头了!

再者,蔡邕远走吴地的这十二年,实则是其一大幸事。一来,成功避开了后续的政治纷争;二来,扬州向来是人杰地灵之处,文化传承有条不紊。在吴地生活的这十二年期间,蔡邕还寻得了诸多前人所留的孤本与残篇,于文化传承贡献颇巨。

就拿当年王充所著的《论衡》来说吧,它可是中国古代极为伟大的无神论著作。但在那之前,它差不多都已经失传了呢。好在这个时候,蔡邕发现了它,也正因如此,《论衡》才得以流传下来。

另外,蔡邕离开了吴地之后,鉴于其老家并不在此处,为了维持生计,便开始与泰山的羊家有所往来。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蔡邕从羊家那里获得了诸多资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帮他解决了生活方面的难题。

正是由于这样一个缘故,羊家曾有一位年轻人,其媳妇过早离世。而后蔡邕居然把自家闺女,许配给了这位羊家的年轻人。极为有趣的是,这年轻人那早逝的前妻,乃是名士孔融的女儿!蔡邕之女嫁过去续弦后,还为其生下两子一女,其中的小儿子,便是日后“遗策灭吴”的羊祜呢。

因此,蔡邕选择远走吴地避祸的这十余年时间,在不经意间,居然对后来的三国时代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已然终结了后续三国时代的某些局面,尽管这或许并非其本意所在。

就这样,蔡邕在吴地躲避了十多年后,其安稳的日子终究走到了尽头。公元189年时,汉灵帝离世驾崩,紧接着,董卓便掌控了局势,入主到洛阳城中,蔡邕此前远遁避祸的相对平静生活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随后,董卓为向士族示好,竟强行下达命令,征召蔡邕前往京城。起初,蔡邕是想拒绝这一征召的,可他的名气实在太过响亮,董卓压根就不打算放过他。到后来,董卓甚至以诛杀蔡家三族来进行威胁,强行迫使蔡邕回到京城之中。

受家族因素的羁绊,蔡邕到最后也别无他法,只得选择返回京城。家族的种种关联犹如绳索一般,将他束缚住,让他在面对抉择时,即便可能有其他想法,却也只能依从家族方面的影响,踏上了返回京城的路途。

他做出了这样一个选择,而这一选择所产生的后果,致使他在晚年时期,再也没办法安稳平顺地度过了,人生的后半程也因此变得波折起来,平稳落地终成了无法实现之事。

然而,在抵达京城后,董卓对待蔡邕着实不赖。在董卓大力提拔下,蔡邕这个原本的在野之人,短短三天便历经了尚书台、御史台、谒者台这三台,不久后就升任侍中。仅仅过了几个月,蔡邕更进一步,获任左中郎将,甚至还直接被封了侯呢。

蔡邕怎么也没想到,这接二连三发生的变故,竟让自己完全懵住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事情接连袭来,使得蔡邕一时间陷入了极度的茫然之中,整个人都有些不知所措了。

在东汉正常的爵位体系下,即便蔡邕能一路晋升至三公这般高位,实际上也不见得就能获封侯爵。要知道,依据汉朝相关管理规定,无军功者是没资格封侯的。哪怕到了东汉后期,若想封侯,起码也得参与到拥立皇帝这类大事当中,如此才可能一下子登上封侯的高位呢。

因此,倘若我们站在蔡邕的角度去看待董卓的话,那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将会是一个全然不同的董卓形象。

在旁人眼中,董卓无疑就是个作恶多端的混世魔王。可对蔡邕来讲,董卓或许称得上是他此生最大的恩人!要知道,在董卓出现之前,压根就没人曾如此器重蔡邕,愿意给予他这般重用呢。

那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思索一番,是不是就能够明白,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蔡邕为何会因为董卓而落泪了呢?

或许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情形吧。大概其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当一个人遇到真正理解自己、赏识自己的人时,便甘愿为之付出一切乃至舍弃生命,想来这就是所谓的那种境界。

那么,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董卓究竟是出于何种缘由,非要这般大力重用蔡邕不可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其一,彼时董卓自身的地位还未稳固,他内心十分渴望能获得士族的支持。其二,蔡邕的名气相当大。重用蔡邕的话,着实能够起到一种模范带头的作用呢。

再者,董卓是行伍出身,自身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对于那些高深的注经释文方面的内容,董卓压根儿就看不明白。而蔡邕这样的全才就不同了,各类知识、技艺等都极为精通,在董卓看来,蔡邕无疑是非常厉害的存在。

因此在那之后,蔡邕获提拔之际,董卓可并非仅仅将其视作摆设般的花瓶,而是实实在在地把蔡邕当作了自己最为倚重、最为信任的谋士。每当面临诸多重大事务需要做出决策之前,董卓都会特地去询问蔡邕的看法与建议。

当然了,就董卓那性子,到最后也不过就是听听别人的说法罢了,根本就不可能实实在在地去执行啊,他那样的性格就决定了他只是把这些当作耳旁风,不会真的将其付诸行动的。

蔡邕心里其实是很明白状况的。董卓对他有提拔之恩,他对此心怀感激,可同时他也深知董卓行事是倒行逆施之举。即便董卓给予他重任,蔡邕也还是多次萌生逃跑的念头。只可惜,蔡邕名气太响亮,认识他的人不计其数,最终他还是没能成功逃脱。

就这样,一直等到董卓被杀之后,王允开始掌握大权,蔡邕也迎来了这样的局面。彼时,局势发生了重大转变,董卓的时代落幕,而王允走上前台,蔡邕的处境也随之发生了相应变化,一切就定格在了董卓身死、王允掌权这个阶段。

虽说此前的蔡邕,向来是表面对董卓服服帖帖,可心里实则并不服气,而且其本人也始终盘算着要寻机逃走。但在旁人眼中,蔡邕无疑就是董卓帐下最为关键的谋士。毕竟董卓之前给予蔡邕的那一系列提拔举动,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嘛。

恰是出于这一缘故,在那一日,当蔡邕因董卓而落泪之际,王允便径直下达命令,把蔡邕关进大牢并处死了他。王允实则有着自身的考量,在当时那种形势之下,他务必要保证董卓之死这件事,是完全符合政治正确的要求的。

必须得把任何同情董卓的人都打成反动派才行。因为要是不这样做的话,之前针对董卓的刺杀行动可就没了法理上的依据啦,所以这一点是绝对要明确的。

如此看来,蔡邕的死还真怪不得王允。不管是谁处在王允那个位置上,大概率都会对蔡邕痛下杀手的。真要深究起来,恐怕也只能怪蔡邕自己了,怪他没把控好情绪,让眼泪肆意流淌,也怪他对政治实在是一窍不通啊。

蔡邕的一生便是如此了。

在蔡邕的个人经历里可以看出,他并没有特别知名的代表作。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其个人经历也称不上格外精彩。与同时代的诸多枭雄相较而言,蔡邕的人生,压根就未达到能够决定历史走向的那种程度。

这或许便是后来蔡邕在大众中的知名度不算高的最根本的缘由所在。

然而,恰恰就是蔡邕这样的一个人,他堪称通才。可谁能想到呢,他居然对紧随其后的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潮流,发挥出了极为关键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影响作用。

起初,就诗歌这一方面而言,蔡邕在早年便和曹操关系甚佳,二人乃是忘年之交。由此一来,蔡邕于诗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对曹操的诗歌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曹操的诗歌呢,后续又径直影响到了曹丕与曹植,甚至还影响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接下来的诗歌形式。

在散文与辞赋方面,情况亦是如此。蔡邕掌权之时,曾大力擢升不少颇具才华的年轻人。就拿建安七子来说,其中近乎半数之人,早年皆承蒙蔡邕的提拔与扶持。并且,蔡邕的作文风格,对他们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在书法这一领域当中,蔡邕可是将前人的诸多长处都集于一身了,其隶书水平颇高,尤为突出的是,他还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飞白书”。蔡邕的书法风格所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此后,蔡邕的书法技艺传给了蔡文姬,蔡文姬又将它传授给了钟繇。而钟繇受此启发,灵机一动,进而创造出了“楷书”这种字体。

直至今日,我们所沿用的依旧是这种正楷字体。它从过去一直沿用到现在,在我们日常的书写、阅读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始终保持着它那规范、端庄的模样,依然是当下被广泛使用着的字体呢。

后世书法家所受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就拿王羲之等诸多后世书法大家来说,在书法方面,无一不曾深深受到蔡邕的影响,蔡邕对他们在书法之路上的影响极为深远,其作用不可小觑。

在绘画方面,蔡邕有着极高的造诣。三国时期桓范、杨修、曹髦等诸多有名画家,都深受蔡邕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并未就此终止,而是一直延续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像顾恺之就曾受到过来自蔡邕的这一影响。

令人惋惜的是,蔡邕的画作由于保存起来难度颇大,并且当时又处于乱世的大环境之下,种种不利因素交织,最终导致其画作一幅都未能留存于世。

倘若蔡邕所作的画能够留存下来,并一直流传至今日,那想必是必定能够成为诸多博物馆当中极为珍贵的镇馆之宝。

除了在诸多艺术领域颇有造诣外,在当时正统的经学方面,蔡邕还完成了熹平石经的修订工作。打那以后,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读书人但凡开启求学之路,手中所持的课本,基本上都是经蔡邕修订而成的。其影响力之大,实在难以估量。

站在后世的视角去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涵盖诗歌、文章辞赋乃至书画篆刻等诸多方面的艺术文化,若追根溯源的话,基本上都能追寻到蔡邕身上。也正因如此,在后世所记载的史书中,人们给予蔡邕的评价往往显得较为简单且直接。

在从汉朝文化向魏晋文化过渡的这一时期,他无疑是一位极为关键的人物,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蔡邕着实厉害非凡,其厉害程度可见一斑。就说后来吧,他的闺女蔡文姬仅仅是承接了他一部分的才学技艺,即便如此,蔡文姬依旧能够被人们赞誉为“当世大家”呢,由此也足见蔡邕的厉害对蔡文姬影响之大。

要说蔡文姬在后世的名气为何比蔡邕还要大,这大概率得归因于曹操才行。

要知道,之后曹操与蔡文姬之间发生的诸多故事,都被直接写进了《三国演义》当中。到了网络时代,曹老板和蔡文姬之间似乎还存在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关联呢。也正因如此,无论是在后世,还是发展到现代,蔡文姬的知名度竟然比她的父亲蔡邕还要高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