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专家一个预言,这座城市全城搬空,从州府沦为小山村

建木谈国际 2024-07-29 03:36:19

在六十年代的云南省地图上,我们还可以清晰的看到,在云南西北部的怒江沿岸,有一座名字叫碧江的县城,当时的碧江不仅是一座县城,还是怒江州的州府所在地,其级别相当于地级市。

在1986年之后,这座繁华的县城就从地图上消失了,州府也迁走了,只留下一个叫知子罗的小山村。

知子罗,如今隶属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它坐落在海拔约2000米的碧罗雪山脊梁之上。今天的知子罗仅是个普通的小村庄,人迹罕至,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是这个平凡的怒族小村落,曾有过不平凡的历史;它曾是怒江州州府驻地,还是原碧江县县城所在地,繁盛一时。

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弊端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这座城市最终被废弃,全城搬空,留下了满地的残垣断壁。

旧时期的知子罗是怒江峡谷为数不多的几个集市之一。千年前,氐羌的一支乌蛮部落后裔从澜沧江越过碧罗雪山,来到怒江之上的知子罗繁衍生息,他们自称“怒苏”,是碧江怒族的先祖。

从知子罗翻越碧罗雪山到达高黎贡山后,只需一天就可以进入缅甸,所以从南诏开始,知子罗就是进出缅甸的主要通道,历来是怒江流域通往内地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非常繁华。而居住在碧罗雪山更高处、同为乌蛮部落后裔的傈僳族群众下来赶集,用傈僳语称赞它为“知子罗”,意思是“好地方”。

从1912年起,也就是在中华民国始建之年,云南地方政府就派遣怒俅殖边队进驻这里,设知子罗殖边公署。1916年改设知子罗行政委员会公署,后改为碧江设治局。

1949年建国后,成立了碧江县人民政府。1954年成立怒江傈僳族自治区,下辖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四县,区府设在知子罗,此时的知子罗是县府和区府所在地。

1957年,自治区改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州府依旧在知子罗。1959年,7625部队的团部也设于此地。此时的知子罗非常繁华,是怒江流域最热闹的城镇,也是整个怒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在人口大量增加之后,由于知子罗地处碧罗雪山山脊之上,地域狭窄、交通不便、各项物资供应困难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到了1962年保碧公路、1973年碧福贡公路通车,区域县乡来往车辆不再经过知子罗,使知子罗成了悬在碧罗雪山上的孤岛,渐失区域中心地位。

1973年,怒江州府从知子罗搬出,下迁到交通更为便利的六库镇。此时的知子罗仍是碧江县城所在地。而数后日渐严重的自然灾害,最终改变了碧江与知子罗的命运。

1979年9月末,碧江连续16天大暴雨,造成60年来最大的洪灾,县城北部和南部出现多处滑坡和开裂,最长的达50米,下陷1米多深。同年省里地质勘查组进驻碧江勘察,认为县城面临严重滑坡威胁,已不宜再上新建筑。此后的数年里碧江曾三次提出搬迁县城。

开始计划搬到山下的亚谷,在着手规划开发之际,一场泥石流把亚谷河西一带冲得一塌糊涂,州委坚决不同意在这里建县城。于是碧江请求搬迁到临近泸水的秤杆乡,在获得同意后,不久又一场暴雨后从坡顶冲下一大股泥石流,新址也泡汤了。

此时县内又没有一个容纳县城的理想之地,最后省里研究决定碧江县城暂不搬迁,就地治理。于是从1982年至1985年,全县大修地表排水沟和挡土墙,以抵抗山体滑坡。但这也仅限表层而不及本质,山体岩性破碎现象难以控制,滑坡迹象越来越严重。

1985年,省里再派专家对碧江县城进行全面勘察,发现了三处滑坡带,县城处在风化带、地震带和滑坡带之上,之前修建的挡土墙不能阻滑,反增压力,县城新的建筑物也加重了滑坡的危险,认为碧江存在着大面积滑坡,城毁人亡的可能。

1986年5月,省里做出最后决定———撤销碧江县制,县域一分为二,北部并入北边的福贡县,南部并入泸水县,至此这座74岁的碧江县在地图上再也找不到了。

县制撤销之后,全县干部职工以及学校、医院搬到福贡和泸水,居住在滑坡地带的群众全部搬迁,大部分房屋全成了空屋,县城被拆除一半,仅留下部分没有风险建筑,成立知子罗村委会,居住着800多名农民和城镇退休人员。

如今知子罗撤销县制已经四十年,依旧保留着当年的街道轮廓,这里的建筑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模样,时光仿佛在这里停止了;斑驳的信用社、供销社、百货大楼等建筑静静立着,老州府大楼风雨侵蚀,破旧颓废。

老城的路边长满了杂草,破旧的街道两旁满是岁月痕迹的废弃建筑,陈列在道路两旁;斑驳可见的旧时口号,杂草丛生的大楼裂缝,似乎都在诉说着老城昔日的繁华过去。斑驳的青砖白墙爬满青苔,让人恍然回到过去,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好像时间都在这里凝固!

漫步在知子罗的街头,恍若隔世,每走一步都仿佛踏在过去的峥嵘岁月里;路上行人寥寥,那些斑驳的建筑总能唤起内心的记忆和对美好青春的追忆。

有人说,知子罗是一座“废城”,有人说这里是真正的“记忆之城”,在当地人的眼里,他们依然固执地称呼这里为“老县城”,一个已经在地图上再也找不到的名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