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无败绩的孙传庭为什么最后会被李自成打的全军覆没?

博览群书名字 2024-10-30 05:54:56



柿园之战实际上是李自成被孙传庭吊打,罗汝才救场侧击孙传庭大胜,随后不服李自成被李自成突袭刺杀的方式收拾掉了这事儿就不提了。

我今天就来聊聊李自成和孙传庭的终极决战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看看到底是讲科学道理好,还是讲阶级立场好。

老规矩,先上形势图。

战前基本形势图

黑色圆圈,是李自成集团当时的兵源地,也就是广大河南区域的大批灾民所在,那两年河南连续过半耕地绝收,成了李自成的兵源基地。

紫色圆圈,是李自成的粮饷来源地,也就是南阳盆地。

中间的星星就是李自成所谓的临时首都,同时也是他的后勤转运中心,大仓库。

三路对峙明军中,孙传庭在中间粗箭头的那一路。

一路经洛阳新乡方向威胁开封郑州方向,另一路是商洛线威胁南阳盆地。

决战地点就在中间的洛阳,汝州,襄城,一条北汝河贯穿整个战场,而且也是最终关键。

明军总兵力远小于农民军,骑兵数量也不如农民军。再加上崇祯被李自成建制的消息刺激的不轻,实质上严重威胁了孙传庭的决策。

孙传庭只能采取最直接,最快见效的办法,中路决战,斩首襄城。

一旦孙传庭成功,李自成的兵源地和粮源地就要被一分为二,斩为两段。即便孙传庭不能消灭李自成,他也至少要抛弃其中一个,最有可能的是退入南阳盆地,那么孙传庭不仅可以平定河南大部,还可以得到来自运河东岸和淮南的接济。

在第一阶段,李自成的部队只做了少量对抗,就放弃了汝州等前沿据点,在出了鲁山和嵩山的喇叭口之后,较为宽阔的地带,在郏县东南部,襄城大本营之前的最后据点,才展开第一次大规模硬碰硬。

但是打不过孙传庭的部队,反而是节节败退,一路退到了大本营,被孙传庭展开攻坚战。

一旦襄城丢失,虽然不能说李自成会败亡,但是势力范围绝对一下子会萎缩掉大半,只能选择龟缩入南阳盆地。

这次没有罗汝才来救场。

但是另外一样东西救了李自成。

那就是北汝河。

其实孙传庭这个打法,在上一次柿园之战时,也是一样的,也是要切李自成的中路,郏县,襄城这个方向。

当时在郏县外李自成被孙传庭吊打,这次在郏县依然打不过孙传庭,更是因为没有罗汝才,被孙传庭逼到退守最后大本营。

但是有时候人倒霉了就是喝凉水都塞牙缝。

用来形容这次的孙传庭是在合适不过了。

李自成在河南起势前,河南连年大旱。到孙传庭来跟他打仗了,连续两年都在河南西部下雨。上一次只是阴雨,这一次直接是大雨。

一般来说,这倒也没什么,但是有个很关键的问题,明秦军补给,是走关中→洛阳→汝州→郏县→襄城前线这条路的。

北汝河一路伴随,但是这条河河道宽却很浅,根本不足以船运。

平时倒是没什么,但关键就关键在,从汝州到宝丰县这一段,也就是襄城前线面前这最后一段。如果下雨稍多,就很容易爆发山洪。

径流量会比平时平均径流量扩大二十倍。

这条补给线从嵩山,鲁山之间穿过,的确是关中到襄城的最短补给直线,但风险也就是这难以预计的山洪问题。

而且直到现在,汝州的突发洪水也是很猛的,2021年还有个不小的规模。

崇祯朝大旱经年,谁能想到偏就这档口来个七天连雨漫天。

而且北汝河进入襄城县境内之后就不容易发洪水了,这里地势平坦,漫溢分流比较快,和汝州段完全不同。

孙传庭的后勤动线一下子给熄了火。搞到宰杀骡马充饥来维持军队士气的地步。

即使这样,李自成也被压在襄城,李自成都说,无畏!我杀王焚陵,罪大矣,姑决一死战。不胜,则杀我而降未晚也。

“我杀王爷,焚毁朱明皇族陵寝,罪大了,必然决一死战,要是我们实在打不过,兄弟们要是怕死就杀了我去投降孙传庭也不迟。”

没想到孙传庭不是两三天断粮,而是大雨滂沱七天,攻势直接萎了。

项天鹰的说法很明显没考虑到地形地貌水文条件以及双方后勤核心的位置问题

项天鹰的说法是完全没有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双方后勤核心据点距离问题。

随着孙传庭从洛阳一路往东南进攻,是越来越远离自己的补给大本营的,而闯军则是逐步退到自己的补给大本营襄城的。

这时候闯军已经是绝对的内线作战,堪比莫斯科保卫战了,背后就是莫斯科了。

这时候你跟我谈双方补给难度的差异,是不是有点略显脱离实际?

何况最根本原因还是汝州→郏县的北汝河山洪爆发特性。这也是直到民国和新中国对该河进行大规模施工改良之前,几千年来此河从无漕运任务的根本原因。

当孙传庭正面施加的压力暴跌之后,李自成得以从正面战场抽出他的宝贝骑兵部队,他把最精锐的部队交给刘宗敏,走禹州方向绕出孙传庭左翼深远外线,实施大纵深迂回。

最后钻进嵩山之中,以上风上水的优势袭击了淤积在汝州的明军运粮车辆。

而孙传庭部队也没有马上崩溃,而是做了最后的垂死挣扎,试图往南阳盆地方向前进,想抢闯军的粮饷基地。

垂死挣扎了一番之后才败亡的。

如果没有这场连绵不绝的滂沱大雨,凭李自成的本事,十有八九早就被打穿襄城前线了。

开封地区经过决堤事件之后,路况也不好走,而且补给线要长的多。在明军官军骑兵数量远不如闯军的情况下,走郑州开封方向出华东平原再折回西南攻打南阳盆地,风险也很大。

相对来说,从汝州方向直驱郏县襄城,直接斩首李自成的统治核心和补给大本营是理论上最靠谱的方案了。

尽管孙传庭兵力不及李自成,但对自己练了一段时间的部队还是有点信心的。

事实上李自成的人马,硬实力也确实不是很强。

但他层级扁平,上面可没有个崇祯二愣子拼命催促,而且李自成连败退却之后很短的距离就靠近了自己的补给大本营,大顺的“莫斯科”。

形成内线优势+层级扁平化双重优势。

最后的最后,还是那个核心问题。

我不是首先热爱研究古代军事史的,其实我是二战爱好者出道。

我首先重点看的是苏德战场。

所以对于我来说的话,我对骑兵的认知就是,最大核心在于机动性!

真正骑兵部队的用法就是李自成派刘宗敏去大纵深迂回侧击汝州,这才是骑兵部队正儿八经的战役用途。

拿来三堵墙跟孙传庭拼命,历史都特么改写了,李自成怕是要直接跪在郏县了,还建什么大顺进什么北京?

骑兵在那个年代,战术价值地位就等同于苏德战场的高载具含量的摩托化,机械化部队,而且是通行普适性最好的。

摩托化部队走不了的山林沼泽,骑兵部队也可以走。

很久以前我有个回答讲过,即使在苏德战场,单纯由骑兵部队执行大纵深突击的方面军级别战役任务仍然存在。

那就是瓦图京侧击曼不群最左翼的罗夫诺,卢茨克进攻战役,由大名鼎鼎的近卫第一骑兵军和后起之秀近卫第六骑兵军担负纵深突击任务,走的是普里皮亚季沼泽。

孙传庭本身就是抱着赌命的打法来的,如果没有暴雨阻断后勤,他肯定是要三军用命凭借战斗力优势和郏县胜仗积累的一雪前耻(柿园之战)的士气优势,直接强攻襄城县。

只能说明朝气数已尽,容错率本身就低了,还摊上崇祯大帝这么个老大。

至于李自成的军队,实力也就那么回事儿,后来遇到满洲集团,八个月丢光北中国,速度空前绝后。

做一点点补充吧。

关于孙传庭为什么不能走开封郑州方向。就像当年李世民的大唐和窦建德王世充作战那样的方向。

对于坐拥山陕板块的势力来说,这样的方向无疑是更保险的。

这就涉及一个不能机械对比历史人物的问题了。

唐太宗那时候,山陕板块自持力是很强的,华夏族群物质文化生产中心在黄河流域,属于华北平原+山陕双强板块。

但是在孙传庭这会儿,明廷北方的一切都极度依赖于徐济线漕运。

从徐州→济宁→德州→沧州→天津这条线,是命脉。

李自成此时坐拥河南+南阳盆地,往西可以威胁徐济线漕运,而且已经事实上切断了西北方向依赖的开封→邯郸→真定这条补给线。

南阳盆地还可以从襄樊出发,威胁两湖。

两湖也是极为重要的产粮区。

李自成决堤开封之后,其实是一举两得,不仅拿下了开封一带,还造成了当地通行条件恶化。

在西北明军可投入中原作战的马骡数量明显不如李自成的情况下。

即使孙传庭像唐代开国那样,主打郑州开封方向,他顶多也只能驱散河南北部的闯军。

如果要接着往西南折返,沿着嵩山山脉去打李自成的临时首都和南阳盆地,后勤补给线会拉的非常长,而且这一代民力贫弱,通行不便。明军必须筑垒+屯田才能继续往西南推进。

请问这要打到猴年马月?

而对于李自成来说河南北部并不是任何战略要冲和有特别价值的地方,最多是个兵源地而已。

在兵力畜力不及对手的情况下,再考虑时间因素,穿越汝州直接攻击襄城几乎是唯一选择

明代和隋唐时代最大的不同就来自于此。

如果李自成是在隋唐时代,那么放弃河南北部很可能是致命的。

但是在明代则不一样。

孙传庭即便稳妥起见出开封郑州,驱散了河南北部的闯军,也不妨碍闯军继续向东南方向发展。

而那是可以要了明帝国老命的地方。

尤其是清军多次入塞破坏了北直隶和山东地区之后,切断徐济线,明朝直接走向彻底死亡。

后来宣大+京营丧失战斗力除了鼠疫之外,李自成打败了孙传庭可以肆意威胁漕运也是关键。

所以孙传庭最后走汝州这一补给有山洪堵塞风险的路线,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假如继续大旱不下雨,他基本就斩首襄城成功了。

这就是气数二字的最佳体现。

就像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谷里烧火,然后下大雨,就是这么个feel。

1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