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名人画像看上去都一个样?那么多写实派画家干啥去了?

文化辽阔有趣味 2024-05-23 22:22:52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古代名人画像看上去似乎都一个样,那么多写实派画家干啥去了?

中国古代绘画讲究写意、传神,很少有“写实”派的精品,如果古代的画家看见一张照片级别的写实派现代画,或许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1、

一种是如苏轼赞誉画圣杨子华那般,惊叹于画技的精湛与真实,感慨“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杨子华”。而另一种,则可能是不屑一顾,觉得这种过分追求写实的画作缺乏了传统中国画的精神与韵味。

【画圣杨子华《北齐校书图》】

在南齐谢赫的《画品》中,他详细阐述了评价美术作品的六大标准和美学原则,被后世誉为“谢赫六法”: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六法不仅是对绘画技巧的要求,更是对艺术作品内在精神和韵味的追求。其中,“气韵生动”强调作品的生命力与韵味;“骨法用笔”则讲究笔法的力度与美感;“应物象形”要求画作要形似实物;“随类赋彩”是说色彩的应用要恰到好处;“经营位置”则是指构图要精心布置;“传移模写”即临摹的技巧。

“谢赫六法”不仅强调画作的形似和色彩运用,更重视画作的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这意味着,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形似只是基础,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笔墨和色彩来传达画家的情感和思想,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和气韵。

北宋著名的书画鉴赏家郭若虚评价谢赫六法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

这说明哪怕到了宋代,世人的审美观点也依旧以六法提到的标准为准,但是这并不是说,古人就不懂得欣赏写实派的画作。

2、

美术史学者郎绍君先生曾给予宋画的写实精神极高评价:“宋代美术在写实技巧上已臻中国古典写实主义的顶峰。……就同时代东西方各国古典写实主义艺术的水平与成就言,它毫无疑义是第一流的,称它占据同时代人类绘画艺术的最高位置,也并不过分。 ”

【郎绍君先生】

宋朝的韩琦在《稚圭论画》中也提到:“观画之术,唯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 ,这说明宋朝人也是欣赏写实派的精品画作的。

北宋时期有个画写实画的高手韩若拙,他“善作翎毛,每作一禽,自嘴至尾、足,皆有名,而毛羽有数。政、宣间,两京推以为绝笔。又能传神”,宣和年间,他“应募使高丽,写国王真”。

宋人邓椿在《画继》中也提到,宋朝设立的翰林图画院,在招揽丹青高手时,重要考核标准就是“专以形似”:“图画院,四方召试者源源而来,多有不合而去者,盖一时所尚,专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则谓不合法度” 。

邓椿还列举了当时画院中的一幅精品代表作,这同样是一幅写实作:在宋代的画院中,画家们的作品技艺最为精湛,他们特别注重创新和新颖的构思。我曾经见过一幅画作,非常吸引人,让人爱不释手。画中描绘了一座华丽的殿廊,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朱红色的大门半开着,一位宫女的半身从门外探出,她正用簸箕装着果皮,做出丢弃的动作。簸箕里装着各种果皮,包括银杏、荔枝、胡桃、榧子、栗子、榛子和芡实等,每一种都清晰可辨,彼此之间互不混淆。画家的笔触和墨色运用得非常细腻,达到了如此精湛的水平!

3、

以上种种,都反映出古人在写实画这块其实是相当拿手的,但我们去翻阅古人长相时,一般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A、秦始皇、刘邦、汉武帝、汉光武帝、李世民的画像一模一样,别惊讶,这其实就是画家根据自己的样子,给古人画的画像,代表明代画家王圻、王思义父子。

B、后人在修补、创作古人画作时,用自己做模特,结合想象力,创作的肖像画,代表作蒋兆和老师的杜甫。

C、古人根据自己的印象,别人的评价随心作画,出来的图像也相差很大,代表作朱元璋画像。

一般前两种情况比较常见,这也导致,古代的肖像画水分相当大,我们看到的很可能只是画家的自画像。

而在为当朝的权贵作画时,画家们面临的限制就更多了。为了取悦权贵,避免揭示他们的外貌缺陷,画家们不得不进行大量的美化和修饰。这种“美颜”处理,往往使得画作中的人物与实际形象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坚持写实风格的画家,因为不愿或不能进行这种美化处理,他们的职业生涯往往难以长久。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