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20岁的刘秀行了冠礼(成人礼),以古人的年龄,怎么也该娶妻成家了,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这貌似很不合常理,但其实无需大惊小怪,刘邦娶妻就很晚,项羽更是至死都未有子嗣,看来晚婚晚育对于秦汉男子来说也很正常,大丈夫先立业,后成家,又何必非拘泥于俗礼呢?
何况,刘秀早已有意中人了,这个人,叫做阴丽华。
阴丽华,春秋贤相管仲后裔(注1),南阳望族新野阴氏之女。李白有诗云:“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南都行》)这一位名门千金,不仅有闭月羞花之容、倾国倾城之貌,而且贤惠俭约、多才多艺,只要身为雄性,见了没有不动心的。而刘秀因二姐刘元嫁于四世官宦的新野豪杰邓晨,便经常有去新野,一次便与这位阴家大小姐偶遇(新野阴氏与邓氏二族世代通婚,联系紧密),当即惊为天人,从此发誓今生非丽华不娶。没想到这位千古帝王,竟也是位情种。
更加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按时间推算,阴丽华比光武小十岁,也就是说,刘秀当时所爱慕的,只是一个10岁的小萝莉。
请不要以现代人的眼光去批评刘秀变态猥琐。事实上,由于秦汉时奉行农业至上与鼓励生育的人口经济政策,所以当时社会普遍流行早婚早育、多育(西汉末年有人口六千万,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些贵族男子或因求学、守孝等原因晚婚,但女子必定是早嫁的,一般十三岁到十六岁就可以为人妇了,而求婚年龄一般又在成婚年龄的一到两年前。所以10岁的丽华小妹,其实已经可以情窦初开、谈婚论嫁了。
总之,刘秀从此疯狂的迷恋上了这位出入凡尘的小仙女儿,为此他不惜苦苦等待,等待那颗诱人的禁果蒂落结实,然后正正的砸在自己头上。
只可惜,这颗果子结得太高了。新野阴氏在西汉宣帝时就已暴富,家有良田七百余顷(注2),且其后三世繁昌,当时已为南阳第一豪族,光家中所养宾客,就有上千人;史称其资产田宅,富可敌国;车马奴隶,多比邦君;另据《女红余志》载,阴丽华每步出,皆铺太华精细之毡,故足底纤滑与手同,可见其美貌与奢侈。舂陵刘氏虽是前朝皇室后裔,但今不如昔,跟阴家差的太远了。说句不好听的话,刘秀一败落县级干部之子、南阳乡下的一个小富农小地主,还想高攀南阳第一豪族的第一美女,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所以他的等待,前途渺茫,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更像是个梦想而不是理想。
沈从文先生写说:“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然而,刘秀却偏偏爱上了一个10岁的天之骄女,他这份爱需要太多的等待、勇气与运气,这岂不是一段孽缘么?
不过,刘秀这人虽然素来性格柔和宽大,却独有一种倔强脾气,他心中心中渴盼的事情,再困难都要去做,哪怕历尽磨难,也不会回头,所以,二十岁的刘秀,青春萌动的刘秀,再也待不住舂陵了。他决定出去闯荡一番,看一看外面的世界,进步,成长,相信再度归来,他将华丽转身,脱胎换骨。
而外面最精彩的世界,自然就是首善之都长安。
而长安最精彩之处,自然就是精英荟萃的太学。当年汉武帝为了提高入学地位并选拔人才,便在天子脚下创立了太学,刚开始招收的规模很小,只有五十人,称为博士弟子,后逐代递增,自西汉元帝以后已扩张至数千人,自此,不论是广结人脉,还是读书做官,太学都是儒家士子为自己提高镀金的终南捷径。至王莽登基,因其乃儒臣推举上台,故对儒学教育尤其重视(注3),不仅招收了太学学子万余人,还征召了精通天文、图谶、月令、历算、钟律、方术、兵法、本草、逸经、古记等各方面学者数千人来到太学,成立了不少研究所,召开了大规模的学术会议,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工作(注4)。另外,推崇复古周制的王莽,还在国师刘歆的帮助下按照《周礼》等古文经学的记载建造建起了明堂、辟雍、灵台等国家宗教学术礼仪建筑(注5),并为之配备了讲堂、学舍、学市、粮仓等诸多配套设施,其规模宏大,古今罕见,实为彼时世界最高、最大学府,当今哈佛、北大也不过如此。
而对于刘秀的决定,大哥刘縯当然举双手双脚赞成,他这个弟弟总算是开窍了,埋头田间有啥前途呢?不如出去读读书增长学识,以后大哥我要是打倒王莽恢复汉室做了皇帝,你就来当丞相,咱哥俩共创大汉中兴未来。
就这样,刘秀开始了自己的京漂求学之路。这段时间对他一生的影响非常大,盖人境界之高低,实取决于其眼界开阔之与否,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东方最大的城市,可谓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事儿都不稀奇,什么样的骡子和马也都可以拉出来溜溜,这叫一个精彩。
事实上,光武中兴群臣之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刘秀在太学时的同学或者学长学弟。正如钱穆先生《国史新论》所言:“东汉光武帝,以王莽时代一太学生,起兵平天下。一时同学之士,驰驱戎马间,策奇勋,列朝廷高位者何限。”所以说这太学,不啻于东汉朝的黄埔军校。而刘秀也可称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由学生领袖转型而成的封建帝王。东汉朝廷更可称是中国史上最纯粹的一个儒学士人政府。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还是西汉末年至王莽时期太学扩招的太厉害了,成千上万的高级知识分子云集京师,而西汉与新莽政府却没有足够的官员编制给他们。外戚权贵们霸着位子不退休,各种关系户又层出不穷,哪里还有空缺的好位子给这些苦读诗书、心怀梦想的年轻人?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读够书的年轻人往往有恃无恐,当连“天之骄子”们都没有了好的出路,面对满目疮痍的世界,他们唯有拔剑,他们唯有怒吼!
刘秀入到太学后,师从中大夫许子威,主修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所谓《尚书》,就是上古(虞舜至商周)时代的政治文献汇编,相当于今天的红头文件,后经孔子编审修订,这书即便对汉代人来说,也是几千年前的上古文,所以出了名的诘屈聱牙,高深莫测,光其经注便多达百万言之巨,没有几十年的功力,还真读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俗语说皓首穷经,那可不是吓唬人的。
因此,史书中对于刘秀的太学学业评价只有四个字,略通大义。
我觉得这四个字真是出现的太妙了,这说明刘秀虽然聪明好学,学历为千古帝王之最,但并非一个死读书之人,就像项羽习兵法那样,略知其意即可,否则若真读成一个老学究或腐儒,岂不跟汉元帝一般,弄了个牵制文义,优游不断,生生被书本泯灭了灵性,以至埋没英物,那就太可惜了。
另外刘秀选择《尚书》作为主修,其中也颇有深意。《尚书》记载了从尧舜到商周上千年国家文献的总集,是古人的典章制度,是圣贤治国的方法,亦是五经中最实用的一门功课。看来,刘秀天性是个实用家,而不是埋头做学问的人。
所以人常说在学校里成绩最好的人,出社会后不一定是成就最大的人,这还真是有点道理。当然,青春苦短,人总不能虚度年华,学校就是一个大洪炉,除了书本,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学,比如人情,比如世事,这才是青年们最重要必修课。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做人做事即做学问也。总之学生要上学,而不能被学给上了。
事实上,东汉一帮开国君臣,大多都是实用性儒生,经学水平只能说过得去,主要还是把精力放在了社会实践上。为何同是太学生出身,刘秀君臣没有变成西汉后期的许商、匡衡、魏相、韦贤这种迂腐老学究呢?
这还是跟太学生人数编制有关。汉宣帝时,太学生人数是200人,汉元帝时至1000人,汉成帝时至3000人,这个人数虽然竞争激烈,但只要穷究一经,最终总能出人头地,所以大家都拼命读书,读成老头子才做上大官,自然不免迂腐。而王莽时太学生人数一下子从3000人扩招至10800人,僧多粥少(注6),再除掉那些顶级权贵子弟所占名额,太学生的就业前景实在堪忧,很多人一毕业恐怕就得迎接失业,所以只能穷极思变,另寻出路。
于是我们亲爱的刘秀同学,便把大多数时间,放在了品评时事、勤工俭学,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上。这可是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本来长安首都嘛,房价物价自然暴贵,虽然刘秀身为国家最高学府的学生,可谓天之骄子,但他并非郡县察举的生源,没有津贴补助,一切费用都得自理,这出门在外哪里不要花钱,而且他那位不安分的大哥刘縯又不事产业,养客交游更是开销甚巨,结果刘秀带去长安的那一点生活费根本不够用,咋办呢?不用怕,长安太学不仅是个学术圣地,而且很有商业传统(注7),刘秀又向来有生意头脑,他种田内行,经商也不含糊。所以他准备自主创业,成立一家小物流公司,进军长安运输业市场。
刘秀于是跟他的同舍学友韩子商量,合资买了一头驴,配上车,赁为脚力。这样本钱小,获益大,不仅比种田来钱快,而且有事时还能作为代步工具,可以出去旅旅游啊,逛逛街啊,摆摆阔啊,泡泡妞啊,他们也算是拉风的有车一族了。
据《东观汉记》记载,刘秀在长安太学时不仅跟韩子搞过运输,还和一个叫朱祐的同学开过药店,而且非常有创意的在草药中兑入蜂蜜,变苦药为甜药,口感极佳,且又增了滋养强壮、缓和之药效,结果这种经过加工合成后的新鲜产品一经上市,就受到了长安消费者的热烈追捧,一时引发潮流,总之他们又大大赚了一笔,两人经常在一起快乐的数钱。
这样一来,刘秀便很快成为了太学中的风云人物,他的锋芒开始毕露。这位不务正业的太学生,虽然读书不积极,但每逢有朝政下达,总会有韩子、朱祐、刘嘉(刘秀族兄,少孤,由刘秀父亲收养)、来歙(刘秀表哥,一诺千金,号称天下信士)、邓禹(刘秀姐夫邓晨族中后辈,时十三岁,即能背诵全篇《诗经》,号新野神童)、张堪(南阳豪门大族,16岁进入太学,品行超群,诸儒都称他为“圣童”)、严光(会稽名士,少有高名,太学中风云人物)、强华(精通谶语,曾与刘秀同宿舍)等太学好友、南阳乡党聚在他身边,听他品评时事,指点江山,俨然太学之中一新兴之“学生会”,刘秀这个“学生会长”亦俨然一特约“评论员”与“意见领袖”。该“学生会”还经常组织社会活动,由刘秀领着穿梭于长安的市巷闾里,斗鸡走马,游侠玩乐,同时考察世事民风,增长见闻。一干年轻人端的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豪气冲天,好不快意。
后来,刘秀甚至搬出了太学的学生宿舍,租住到了长安的宗室聚居处、高尚住宅区“尚冠里”,成立了一个类似“南阳会馆”的机构,以全方位的接触、融入社会。渐渐的,刘秀名气也越来越大,乃经常出入于长安俊杰名流之间,上至大司马严尤与五威司命(注8)陈崇等中央高官,下至贩夫走卒闾巷游侠,到处都有刘秀的人脉关系。发展到最后,每年从南阳来长安朝请的贵族大人们,都会先去刘秀的“南阳会馆”里拜码头、套近乎,求解疑难,请教朝事。刘秀便也热情招待,帮忙牵线搭桥,出谋划策,俨然成为长安学生会与南阳帮的中心人物、学生领袖与民间大佬。
据《东观汉记》记载,当时就连刘秀的族中叔父故舂陵侯刘敞为了要追回逃租,都要找刘秀来帮忙,而刘秀也真有办法,竟然把案子直接就告到了大司马严尤那里。适逢同学朱祐也在为舅父追逃租,刘秀就邀他一起去,然而非常尴尬的是,双方在路上碰到后,严尤只停车和刘秀说话,却连正眼都不看朱祐一下。完事后刘秀便跟朱祐调笑道:“严公宁视卿耶?”这份傲娇劲儿还真是令人讨厌,不就是被大人物多看了几眼么?瞧你那点出息!但朱祐却也不以为忤,反而对刘秀愈加恭敬。后来朱祐随同刘秀征战天下,成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官拜建义大将军,爵封鬲侯七千三百户。当君臣二人功成名就,追念起太学旧事,常常感慨万千,刘秀便赐给了朱祐一石上等白蜜,问他:“何如在长安时共买蜜乎?”两人相视,开怀大笑。
刘秀与群臣的关系,大抵都是这样,他们既是君臣,也是同学、战友,更是亲密无间的好伙伴。他们可以同患难,也可以共富贵,从始至终,本色不改。所以千古以来的能人志士,都梦寐以求能有刘秀这样的好领导,然而很可惜,光武永远只有一个,刘秀之后,更无刘秀。
总之,刘秀上太学数年,并没有使他成为一个学者,却反而将他培养成了一个出色的社会人儿。那么,见多了世面的刘秀,他当时的梦想是什么呢?
一次,刘秀和韩子出外游玩,恰遇主管京城治安的执金吾出巡(注9),见其舆服导从,光满道路,车驾甚盛,排场超酷,好不威风气派!再看看自己那寒酸的破驴车,简直就是劳斯莱斯与大板车之间的区别,不由大为感慨,心内便想起两个人来。
一个人就是先祖高皇帝刘邦,当年刘邦望见秦始皇车驾,心中羡慕,便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是也。”后来真的就做了皇帝。
另一个人就是他魂牵梦绕的阴丽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单相思的等待也很无奈,他何时才能得到他想要的幸福呢?
这样想着,终于,刘秀也脱口而出了两个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将他打在了公屏上:“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一个执金吾,一个阴丽华,这就是刘秀年轻时的全部梦想(注10),比起他先祖刘邦一开始就表现出对皇帝宝座的强烈兴趣,刘秀确实要低调务实的多。这就是刘秀,沉稳内敛,脚踏实地,从未有过年少轻狂。
然而令刘秀没想到的是,他的仕宦理想很快就变得不切实际了,残酷的现实,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方向。
因为这个天下渐渐被王莽折腾的乱了套,刘秀分明的感觉到,新朝就快完蛋了,巨变迫在眉睫!
注1:管仲七世孙管修由齐迁楚,拜为阴大夫,乃改氏为阴。
注2:240步为一大亩,七百多顷就是七万多大亩,是汉朝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千多倍,大约相当于32个故宫那么大,舂陵刘氏全族耕地也不及其一半。
注3:王莽在太学郡学的基础上,在县、乡、聚等层级也设了公立儒家学校,在县的称“校”,在乡的称“痒”,在聚的称“序”。在印刷术未普及之前,新朝教育可以说已经做到了极致。
注4:这些学术成果,大多记载在班固《汉书·律历志》与扬雄《训纂篇》两部学术专著之中。
注5:明堂,即天子举行祭祀、朝会与宣明政教的典礼场所;辟雍,即天子之学宫,用于皇家教化;灵台,即皇家观测天象、预测国家命运的场所,也就是带有宗教性质的国家天文台。
注6:王莽规定,每年要从博士弟子中选拔100名优秀的毕业生进入政府,录取比例低于1%,像刘秀这种成绩一般、“略通大义”的普通学生,大概是很难由此进入仕途的。
注7:据《太平御览》卷八二六引《三辅黄图》记载,在长安常满仓之北、太学宫之西有“槐市”,“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书、传记、笙磬乐相与买卖,邕邕揖让,或论议槐下。”
注8:王莽所设官,为国家最高监察官,负责监察和弹劾三公以下各级官员,类似于汉之司隶校尉,但其最主要的性质应该还是维护王莽托古改制的暴力机构。
注9:所谓金吾,乃传说中一种能祛除不祥的灵鸟。往者天子出巡时,都有手执金吾金像(后改为两头镶以黄金的铜棒)的开道者。汉武帝时军改,将北军的兵权从中尉割离而赋予中垒校尉,并将中尉更名为“执金吾”,只负责掌管武库、首都治安以及皇帝出巡的仪仗,权位有所下降。因执金吾和他手下两百缇骑及五百二十名执戟,代表着帝国、皇帝以及首都的体面,所以执金吾一般都选择身材魁梧、容貌威严之大将,其官服亦为文武百官中最华丽者;而其手下的缇骑,也精选了身材高挑容貌出众的富家子弟,并同样穿着华丽的红色军服。
注10:刘秀后来把他认为最好的官职执金吾,封给了阴丽华的哥哥阴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