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老了吗?
中文系可谓大学的“元老”了,甚至可以说是“爷爷辈”。
在当代的大学中,很多院系都是中文系的小字辈,比如什么计算机系、行政学系。
当然,中文系也一直跟着时代在“应变”,跟着就业在“应变”,比如开设应用写作课、新闻课、口才学等……
然而,在教学本体上,在教学格局上,中文系始终没有做过特别大的变革。
似乎总是背着手四平八稳地在校园中“踱步”……
中文系确实有些老了。
其主要问题在于古不古,今不今!
眼界小了,格局不大,创新不够,需要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具体表现为:
其一,语言文字“哑口无言”。
文以载道。
这个文包括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
其中文字是基础中的基础。
因此,语言文字课是中文系的重中之重,毫不夸张。
如果中文系连语言文字课都教不了,教不好,就干脆别叫中文系了。
特别是985,如果甲骨文、古文字等课上不好,也别当什么985了。
而如今不要说文字史、造字法、甲骨文等内容了,语言文字的基础课研究生都不愿意学了。
正因为没有什么课程创新,缺乏突破性的研究进展,汉字的文以载道、博大精深以及智慧魅力,没有得到充分而精彩的展现和“活化”。
语言“无语”,文字“少文”,无异于丢了“话语权”。
其二,当代文学“隔靴搔痒”
总的来看,21世纪文学的发展进入大进阶阶段。
无论在创新创意、内容含量、手段方式等方面,还是在作者、作品的数量、层次等方面,都是过去的20世纪文学所难以望尘的。
而中文系相当滞后,重点仍然放在现代文学,所谓鲁郭茅巴老曹。
对当代文学的研究也还滞留在80年代、90年代。
对21世纪文学则比较隔膜,有些看不真切理还乱的味道,或者说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境地。
面向广大受众,21世纪文学与影视、艺术、网络强相关,已经走向高度结合、深度融汇的阶段,进一步走向“视图文”时代。
而中文系跟当代文学向来跟得不紧,对21世纪文学的演变发展和演变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前瞻性探讨也不够,特别是结合人类文明发展、智能发展、图文发展等研究相对匮乏。
其三,民族文学缺乏打通
一直以来,中国语言文学有些“各自为政”,汉语言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相对分离。
其实,中国文学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学,在文学史上也是“星汉灿烂”“满天星斗”的状态。
包括中国各民族的文学经典和各民族的优秀作家,包括各民族的文学瑰宝和文学个性。
而如今这一领域研究有所欠缺,且不深入,比如说在民族史诗方面研究和推介不够。
中文系不应该只有汉语言文学的子曰诗云,还应该包括中国各民族文学的繁花簇锦。
要比较、融汇、发展,应该打通来学习研究,并在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视野中创新文学艺术史。
换句话说,需要打通中华民族文学的“奇经八脉”。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听光中文、光未央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使用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