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父母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做到自己没做到的事情?

虫虫情情 2024-08-10 20:02:43

曾经社交媒体上,流行过一个新名词,叫“自恋补偿”。这个词虽然不是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但是较为形象具体,能够很好地诠释心理现象的过程。

什么是自恋补偿呢?指的是不健康的自恋模式。自己做不到或者无法实现的事情,寄希望别人完成来满足自身心愿。

尤其是亲密关系上,这种情况较为普遍。

父母学历差,被人瞧不起,那么会很希望孩子有所成就,学习上高人一等,获得满足;丈夫收入少,总是会被同事朋友奚落。于是他会骂妻子,希望妻子外面多赚点钱,让自己感觉很有面子。

你说他们是不是很坏,倒也不是,不是那种十恶不赦、总是凌驾于他人感受进行虐待,只是这种做法在人际关系上会有剥削性。

之前说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内容的时候,我有讲过剥削性这个说法。什么是自恋的剥削性呢?像这种行为就是了,父母做不到的事情,会强迫孩子去做;孩子无法完成,就会打骂、指责,说他们没出息。

这些行为统统都是“自恋补偿”的体现。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恋补偿具体会是什么特征呢?它会是用想象的完美来补偿自体缺陷的行为。

我能力差,不行,别人瞧不起我,内心很难受。我内心是觉得自己很强的,别人说我我不同意,但又无法证明,这时候怎么办呢?

于是就会寻找完美的参照物,从而映射自己的出色。

就像希腊神话有个故事,少年Narcissu为自己在水中反映的美丽容貌所迷惑,因此日夜守在池边,不饮不食不睡,直到去世。

那一刻,他会觉得自己是天下最美的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回到父母教育孩子身上,其实你也能窥探出这种自恋的模式。

我学习、学习不行,那么我就让孩子拼命读书,他要是读出来了,有所成就,那时候就不会难受了。到时候他们就会外归因,拼命寻找借口,说:“你看,我孩子读书很厉害吧?不是我不读书,只是我小时候条件差,环境不好,才导致我没出息。我孩子能读书,说明我是有天赋的,他就是我复刻的镜子一样。”

出现这样的情况,它就谈不上是什么健康的自恋模式了,而是病理性的自恋行为,不太健康的表现。

正常健康的自恋,应该是实事求是,符合内心感受不剥削他人的状态。你考试考了100分,别人夸你,然后你说:“哎,是的,我是考得很好,很高兴,这是我努力的结果。”

不健康的自恋,则会泛化,行为上影响他人,并且给他人造成不适。

为了达到维护好人际关系的目的,人应该不断反省,修通自恋,理解自恋所造成的影响不适,平等友好地和别人相处,这样生活质量才能提升。

另外对于孩子来讲,要是你发现父母的自恋情绪过于严重,此时需要做好保持边界感的相处模式,不能过于代入情感,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

国内家庭在关系相处中有个现象不太好,就是部分群体会比较自恋,经常把“我为你好”“自以为是”的态度延伸到关系里面,让人很不舒服。

出现这种现象,需要做的就是客观分析好这里面的问题,寻找到自我调整去解决的办法。

“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孩子,也许才是真正优秀的那一个”。适当拥有自我,敢于和父母自恋的情绪保持边界划清距离,人生的话就不会过得太过痛苦。

这一点也是尤为关键。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