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
在博罗县柏塘镇石岗村,三棵苍翠挺拔的松树,记录了近80年前的烽火往事。1945年,东江纵队战士在这里与敌军展开了一场阻击战,最终确保了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在罗浮山的会议顺利召开。
如今,昔日的战斗遗址上,建起了纪念碑和纪念广场,以纪念当年在三棵松阻击战中英勇牺牲的战士。
作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石岗村传承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发动群众、外出乡贤和企业积极参与助力“百千万工程”。
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今的石岗村,每年的村集体收入已达到65万元,比5年以前增长了近40倍。古往今来,矗立于山头上的三棵松树,见证了战争岁月的艰辛,也目睹了这一革命老区村的乡村振兴向新之路。
崇廉向善 清理集体“三资”增收近50万元夏日雨后的石岗村,显得清新且宁静。从三棵松廉政园沿着绿道望去,两旁的果树经过雨水的冲刷更显苍翠。行走在石板路上,不时能闻到浓郁的泥土和植物的芬芳。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三棵松廉政园内,一句标语引人注目。这是由市、县纪委监委等部门着力挖掘提炼“廉文化”元素,联合打造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阵地。
占地约1.2万平方米的三棵松廉政园,以“红色传承,清廉为民”为主线,打造了“红心尚廉存风骨”“名曲颂廉忆初心”“清池蕴廉润万家”“利民崇廉谱新篇”四大廉洁文化主题区,通过寄情于景的田园景观、多元化的展现形式,突显廉政文化特色和“红色清廉为民”的主题,让清廉文化在红色土地上落地生根,营造“全民参与、崇廉向善”氛围。
紧邻石岗村廉政园的,是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斗门古屋。于1919年建成的这一古建筑,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不仅是石岗村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屋,同时也是三棵松阻击战会议旧址——1945年7月6日至22日,为阻挡国民党反动派干扰罗浮山会议的计划,东纵第三支队计划在其必经之路开展阻击战,并在斗门古屋紧急召开三棵松阻击战战前动员会议,进行了战前部署。
如今的古屋内,陈列着一张张抗战时期的老照片,还原了当时村民的生活起居环境。石岗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建强告诉记者,未来斗门古屋将被打造成村史馆。
和古屋一样,在石岗村,与群众团结一致的东纵精神存留至今。“家门口的廉政园时刻提醒,加上村里的多次宣传,感觉村里更加风清气正了。”村民杨云(化名)说。
2011 年就回到村里担任村干部的罗建强记得,在2019年以前,石岗村每年的集体收入只有1.7万元,一度是市级贫困村。在市、县纪委监委和柏塘镇党委的推动下,近年来,石岗村全面开展集体“三资”管理,集中清理不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我们当时清理出两份不规范合同,经过和原来的承包者反复沟通协商后,合同退回并重新发包、签订。”罗建强说,重新签订的租地合同,总金额近50万元。
这一笔固定收入,成为现在石岗村每年集体经济的主要收入来源。2023年,石岗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65万元,是2018年的38倍。
红色领航 人居环境整治全民参与成常态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为石岗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提供了资金来源。
柏塘境内的独松河流经邹光村、石岗村、上田埔村、高桥村,村庄人口共计6849人,流经区域保护面积7.65万亩,其中保护耕地面积8037亩,终点位于高桥村。其中河道对邹光村和石岗村的影响最大。
然而,由于此前管护不到位,独松河石岗村段一度河道淤泥积塞、河床变高。3.6公里的河道两岸,更是杂草丛生、水患频发。每到汛期,河水漫过河堤冲上桥面和农田,对周边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影响颇大。
这条“血管堵塞”的母亲河,急需动一场大的“手术”,才能恢复健康。为保护河道周边的1300亩耕地,独松河河道整治行动被提上了日程。在石岗村“两委”干部和村民小组长的带领下,村民积极配合,自发清理种在河道边的经济作物,无偿让地50亩,为当地节约了近1000万元的补偿款。
在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石岗村只用了3天时间,就完成了河道清障、清淤疏浚整治工作。经过整治,独松河的河道从原来只有几米宽扩宽至20米,水质达到了国家Ⅲ类水标准,还埋设排水口40个,保障农田安全,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如今的独松河石岗村段,河堤被重新加固,一侧的岸边已经硬底化并建成水上绿道,配套建设的生态停车场、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让独松河沿岸的风景焕然一新。沿着绿道往前走,还可以通往石岗村的观景台。在观景台周围,种满了1000颗紫花风铃,待到冬天来临之际,这里将绽放出一片紫色花海,让到场的游客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村里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越来越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让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众人拾柴火焰高”是石岗村做好人居环境整治的“经验贴”,美丽村庄的建设更是离不开全体村民的助力。“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石岗村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五边”“四旁””绿化美化品质,实行精细化管理,高质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打造出了“景村融合”的美丽乡村。
如今,在石岗村,全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已经成为常态。从去年12月开始,石岗村发起“百千万工程”村庄清洁行动,在每个月第一周的周一,石岗村的工作人员就发动村小组干部、党员、志愿者组成包村团队,清理村里的生活垃圾和废旧围挡等。据统计,今年以来,包村团队成员共清理生活工具乱堆乱放160处,清理生活垃圾乱倒乱扔150处,完成废旧围挡、窝棚等乱搭乱建清理6处。
今天的石岗村,早已一改过去的杂乱,统一换上暖黄色的外墙和灰色屋顶,搭配上每家干净整洁的庭院,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石岗村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石岗村完成沿线及主要村口存量农房外立面风貌提升27栋,小披檐风貌提升50栋。
今年以来,石岗村在村主干道、独松河沿岸、农房四旁五边植树增绿,种下紫花风铃、荫香树、凤凰木等树木近3000棵。“预计在2024年底能初步完成石岗村典型培育工作,基本建成‘百千万工程’典型村,那时正是花开之际。”罗建强说。
挖掘资源 探寻多元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在石岗村,茶园顺着山势层层叠叠,山下的一大片玉米苗绿意盎然,郁郁葱葱。近年来,石岗村深入挖掘资源,因地制宜种植有机山茶、有机菜、柑橘、香蕉,以特色产业撬动乡村产业兴旺,让农民的“钱袋子”不断鼓起来。
难以想象的是,早在几年前,石岗村大部分地方仍是荒地。罗建强回忆,以前石岗村种茶面积只有不到两百亩,“村里的青年多出去务工了,留在家里的老人也不知道如何利用好自家的地。”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三棵松高山茶专业合作社成立之时。由村党总支牵头成立的合作社带动全村采茶制茶,种植规划种植茶园430亩。这样一来,村里的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的茶园里就能找到工作机会,村里的自留地和撂荒地也因此得到盘活,自2015年以来,每年为村民增收150万元。
今年50岁的村民徐玉繁正是受益者之一。早年进厂务工的她,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选择回村干起了农活。“看着别人种起了茶叶,自己也慢慢学着种”,许玉繁说,“相比之前在外工作,在家种茶的收益好了不少,生活也好起来了。”如今,许玉繁已有十余年的种植经验,家中的20亩山地全部种上了山茶。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石岗村深入推进茶叶提质增效工作,开展茶叶相关技术培训,推进“互联网+茶产业”模式,持续深化打造茶叶品牌。目前,全村种植山茶面积超1000亩,年产值约500万元,农户经营分红超200万元。
茶产业之外,石岗村正在探寻更多产业发展路子。去年,石岗村引进了三宝蔬菜产业园项目。采取“公司+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打造了200亩的现代蔬菜产业园,实现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发展。不仅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还为村民带来24万元收益,村集体收入2万元,带动500人次就业。
在石岗村, “禾下乘凉”不再是梦想。这里种植了200亩巨型水稻,高度可达到2米,亩产量是普通水稻的2倍以上。通过与深圳诗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村企合作,石岗村完成了200亩耕地的非粮化整改,让荒田变“粮田”的同时,打造优质水稻品种研发及劳动教育科普农场,每年可带动周边村庄200人次就业,农户租金收入约13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1万元。
“三棵松”的故事仍在续写。以三棵松阻击战遗址为核心,石岗村正进一步打造红色农旅示范区。
如今,石岗村在独松河两岸打造的红色农旅示范区初现雏形。占地约15亩的这一农旅项目,集备战集结、行军操练、实战训练、战时任务、文化研学、行军餐食等体验项目于一体,可开展自然生态、农耕实践、爱绿植绿等研学活动,擦亮“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研学品牌。
漫步在石岗村的绿道上,人们发现,从前的养殖场已经变成了露营基地,废旧村屋焕然一新。通过整合村内山水林田湖屋等资源,石岗村将零散的资源聚拢,形成优质资源包,让企业“一对多”变为“一对一”,最大程度地节约企业入驻时间成本。
“我们正全力把基础设施都完善好,让优质企业可以‘拎包入住’。”罗建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