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金矿的微光”已显现:张雪峰们破解“行业坏消息”

顶思课程 2024-08-24 13:08:40

近期,关于国际学校行业的新闻事件大多是行业“下行”的各种”坏消息“,似乎没有值得开心兴奋的事。而不久前,“网红导师”张雪峰“3小时入账2亿”火热刷屏。他旗下的志愿填报服务收费17999元,一上线就被抢空。这个服务周期不超半个月,甚至可能只有三四天,价格可能快超过很多国际学校一年学费的1/5。这个案例究竟源自网红的个人神通还是大众对某种稀缺资源的渴求?多数国际学校从业者把这看成”网红效应“,认为高考赛道跟国际学校是两个世界。但现象背后可以给很多国际学校转型一些重要的”暗示“。

01 “张雪峰现象”暗示国际教育模式可惠及更多人

发展国际教育的真正用意是让更多人享受更好的个性化教育,而不仅是送学生出国留学。世界在变,政策在变,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变,尤其在东亚文化里,很多家庭把给子女提供美好教育排在消费首位。现在的国际学校困局,更多是国际教育从业者没有意识到国人对“美好”的定义在变。十年前“花200万去美国读本科”作为避开高考内卷是一件美好的事,但随着中国国力提升、国际环境变化及就业变化,这种选择已经不那么美好。

以张雪峰为代表的志愿填报服务本质上在填补国内公办高中不能满足的家长一个重要需求:为孩子的大学求学做定位和引导。大多数公办高中对于学生的高考本科线或重点线上线人数有要求,极个别可能对于能上几个北大清华有要求,但也都止步于此,因为后面一旦进入填志愿,会让绝大多高中学校或高中老师避之不及,一则太个性化,二则太不确定。因此市场太空白了,才让张雪峰们能在短短几年红到这个程度,不然出国留学圈里同样伶牙俐齿能讲段子的博主也不少,也没见到这种量级的爆发。

但多数国际学校的从业者眼中,这个服务只是升学指导服务中极小的一部分,大多数国际学校升学服务除了做好对人的优势引导和专业学校差异分析之外,不少还要给到家长升学结果的确定性。以美本文书写作(Essay Prompt)或英本的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为例,国际教育圈各路人马发明出来的“头脑风暴法”或“成长倒叙法”“中外导师多对一”等训练方式,如果一一摆出来,会让浙江新高考里参加三位一体选拔同样需要写“个人陈述”的学生惊到下巴掉下来。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提出学校坚持综合评价这种”基于高考,不唯高考“的选拔招生方式,这个说法形象说明国家在新高考体制上对于个体的价值定位和升学引导上,在不断突破“一考定终身”的限制,至少在沿海发达地区,各种多元高考选拔机制已经在更加积极促成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实现学生对于自我认知和专业定位的提前规划。

“双向选择”“自我认知”“专业定位”,对于国际高中而言,这些词都那么熟悉。没错,国际学校从某种形式上也许在出现人数下滑,而国际化教育的思维模式或运行方式已经开始惠及更大人群。只不过重心从“只能向外求”调整为“向内求,同时兼顾向外看”。

02 国际化学校如何从海量需求中受益?

第一、捷径不在课程选择上,而是实现学生/家庭升学主动选择和多元选择。

在这波变革潮流中,有两股主要的新生力量,一种选择办普高,一种选择开DSE香港课程。目前作为国际学校的新增长点或第二曲线都有争议,办普高,生源选拔上抢不过公办,短期内高考升学结果很难超越公办,因此学费收不上去,如果坚持小班教学,成本难以承受。开DSE班,看似对于成绩要求降低的捷径,殊不知如果没有香港身份,选DSE等于几乎放弃一个世界和放弃一个大中国的选择,只能把眼光紧盯着香港几家学校,同时DSE主科英语5级难度系数超雅思7分,所以也很难说它可以成为英语不好学生的国际化赛道平替或者成为一个“不想出国又不想卷高考”的平替。

长期的激烈竞争,让很多人把高考妖魔化,“一分干掉1000人”,但国家推动新高考已经10年,从“两依据一参考”开始,在确保公平性同时,以上海、浙江为例的各省已在不断改革高考单一评价升学机制的短板。而今,如果可以熟练运用新高考的各种多元升学机制,提前做好规划,高考已经成为是学生实现自己长板发展的不错升学方式。以上海和浙江为例,通过综合评价等升学方式,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低分高录”或更准确表达为“高能高录”的这种基于专业匹配性、以能力导向结合分数要求的大学申请路径。

同时世界各国也开始直接认可高考成绩。澳洲、英国乃至德国都有不少大学开始参照国内重点线和本科线的划分提出不同直接录取分数线要求。而国际教育圈新贵之地,香港澳门的各所大学也都依据高考的分数发布时间设定内地学生专属的申请路径和时间表。

作为一个升学机制,高考成绩的红利越来越大,但针对高考的培养模式有点跟不上时代脚步。中国国际化教育的下一步使命,也许是带着征服世界各国考试的经验回归高考,通过教学和升学为基于高考的高中培养机制作出更多尝试和贡献。

第二、本来是降维打击,别把自己降维了。开办普高复制衡水经验需谨慎。

对于很多国际教育从业者而言,进入普高是一种全新探索。面对家长对于成绩的诉求,同时也开始直面各地公办学校的竞争,很多学校一下子找不到北,甚至会复制衡水模式。

早在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就有官员喊出“浙江不需要衡水模式”。而在2024年,以浙江省为例,家长的核心诉求早已经转向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有所长。相比一刀切的升学结果,家庭更加在意个体差异。

此外,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供求关系变化,大学文凭的贬值成为社会共识,高中的学习已经更多成为一个人生阶段性体验,因此,除了刷题,需要更丰富的内容填充。如果按照目前新高考的框架,认真去拆解升学成果,就会发现“高分高能”是未来普高的一条不可避免的方向,而具有国际化办学经验的国际学校在这方面拥有很多公办学校不具有的课程和师资优势。

人的培养需要周期,更何况一个学校。短期内很难用升学成果与公办学校硬钢,但换个角度与公办学校对比,例如一些学校提出“提分快、关爱深、升学广”等特色,就是正对着家长的诉求,而不是一味与公办高中对比。

当学历贬值,快乐在升值。激发出100个高中的信心,可以喜悦面对人生挑战,这种办学的社会价值远比培养出1个人考进清华北大。而实际操作中,也只有让100个学生信心十足,才可能出现1个考进清华。

第三、升学的本质要激发学生信心,我们可以比张雪峰做得更好!

回到张雪峰的话题上,填志愿作为高考升学的临门一脚,其中有不少门道。确实经过12年基础教育的漫漫长路,这一步好像就是验收。但太多家庭在这个选择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远远不匹配这12年的努力。

如果借填志愿的收官要求,同时结合多元升学的体制特点进行培养倒推,让更多孩子通过三年努力,真正了解自己的优势,真正结合外部世界、兴趣爱好和能力趋势,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会让民办高中对比公办提高一大截的附加值。

市场上填志愿服务目前更多处在比较基础的数据库匹配上,如果以学校的能力介入,完全可以把对人的分析做得更深刻更全面。

同时在新高考机制下,高考升学本身就很有提前发力的机会(如上海春季高考、浙江三位一体),加上公办学校相对陌生的港澳升学、中外合作办学路径及院校资源,真正利用“扩容院校选择,放大个体优势”这种双面发力的升学保障机制设计,鼓励更多学生通过综合能力的方式去竞争,避开单一高考竞争。这样不仅可以让考生在高考面前掌握主动,同时让更多学生在大学乃至职场起步受益,这种对围绕学生个体优势的长期主义培养,才是民办学校发展的立足所在。

如果学校把多元升学机制更早融入在高一和高二,实现更加多元的个体优势和家庭倾向分流,充分运用艺考、小语种及文体科技等被高考升学所包容的特长发展,让更多的普通学生成为校园各种文艺体育科技的活动积极份子,同时也可以成为升学考试中的特长生。真正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热情和信心,这种校园文化,哪个家长不爱?

结语

“小明去北京大学上学,小红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韩蕾去香港读书,排名世界前100离家近,我去德国读书,那里大学免费,就业有保障。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字典和教科书里对于“未来”的定义也可以与时俱进了。

综合考虑人口形态变化和国力逐年提升,普高在未来10年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而可以赋予更多家庭理性多面选择、以个体的长期成长为本的民办高中,也许是一座“金矿”……

作者 | 游绍营:国际教育行业资深从业者,曾任美国上市教育集团高管、K12国际学校校长

图源 | 网络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