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疫情刚爆发那阵儿吗?
不少人天天窝在家里,饭菜成了头等大事,点外卖成了救命的家常便饭,自己动手做饭?
算了吧,天天做饭洗碗谁受得了!
这时候,预制菜仿佛带着光环登场,俨然是餐桌上的超级英雄。
只需一撕一热,就能在几分钟内享用“现成”美食,既解决了吃饭的麻烦,又让厨房战火得以平息。
预制菜,立马儿成了大家的“救命稻草”。
可是,短短几年后,这位“餐桌革命”的功臣却成了众矢之的。
消费者纷纷表示“不买账”对预制菜的印象从“真香”变成了“坑爹”。
我们不禁要问:究竟发生了什么?
曾经被热捧的“厨房神器”怎么就变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定时炸弹”了?
这些“快手菜”究竟哪里掉链子了?
疫情助推预制菜的辉煌时刻
疫情期间,大家不得不隔离在家,原本三餐无忧的小资生活一下子全乱套了。
每天都想着吃点啥,家里能储备的食材就那么些,每天下厨的人忙得满头大汗。
外卖虽好,但吃多了也受不了,有时候还被“放了鸽子”啥都不想煮的人就只能发愁。
就在这时,预制菜横空出世,你可以买回家随时囤着,想吃的时候取出来,几分钟一热就是一顿!
这不比天天熬锅煮菜来得香吗?
炸鸡、糖醋排骨、宫保鸡丁,啥味儿都有,啥菜式都能满足你。
于是,预制菜成了人们的“懒人神器”,尤其是在隔离期间,预制菜更是被抢购一空,几乎成了都市白领、小康家庭的标配。
上班族一边大啖美食,一边享受着“节省时间”的幸福,简直美滋滋。
那些预制菜企业也乐开了花。
巨头们赚得盆满钵满,甚至一度以为“这波吃定了”。
在他们看来,预制菜的“便捷”牌已经打得相当成功了,似乎以后只要继续卖方便,赚钱大计就不会出错。
然而,盛极而衰的故事似乎早已埋下了伏笔。
为了赶在风口上捞一笔,预制菜企业拼命扩展,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光是菜品花样就出了几十种。
方便没错,但方便之余,这些企业为了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不得不加班加点、批量生产。
快餐文化越做越大,质量标准却未能跟上。
有的商家为了延长保质期,加了一堆防腐剂;有的为了追求美味,油盐糖全给你加满。
食品安全在扩张速度面前,似乎变得有点可有可无。
巨头们一开始沉浸在销量暴增的喜悦中,谁也不想去翻食品安全这一页。
大家都在看着这场“方便革命”的成功,觉得只要有了销量,一切问题都不算问题。
可是,他们却忽视了消费者在“快捷”之外的另一种需求——健康和安心。
表面上看起来,预制菜是解放厨房的好帮手,实际却埋下了更多隐患。
随着疫情退去,大家有了更多选择,目光也渐渐回归到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上。
这时候,那些隐藏在预制菜背后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快手菜”,实则有着难以启齿的品质问题。
于是,预制菜行业的短暂辉煌开始蒙上阴影,这位“厨房救世主”,正逐渐显现出它那“定时炸弹”的另一面。
消费者对健康与品质的新诉求
随着疫情的消退,消费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又提上了日程。
大家吃预制菜的热情开始降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便捷固然好,但如果质量和安全成了问题,那这种方便饭宁可不吃。
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解决“快”的需求了,健康、营养、安全,成了新追求。
于是,这个曾经的“香饽饽”逐渐失去了光环,消费者变得“挑剔”了。
味知香和安井食品——这两位曾经的行业“大佬”,就是在这个风口变化中首当其冲地遭到了冲击。
味知香,在疫情期间风头正劲,以为能一路攀上顶峰,却在疫情红利退去后出现了亏损,甚至关停了127家门店。
安井食品的股价直接暴跌,从每股278元掉到了71元,市值几乎蒸发殆尽。
这些巨头没能及时适应消费者对高品质的需求,反而在疫情后显得格格不入。
过去赚得盆满钵满,如今却被一盆冷水泼了个透心凉,业绩一落千丈。
资本市场也迅速反应,投资者们纷纷撤退,股价像滑梯一样直线下滑,一场因质量忽视而引发的行业危机逐渐蔓延。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于2024年9月22日发布的——《中国预制菜巨头,跌懵了》
行业乱象:小作坊和巨头的“糊弄之道”
在预制菜的生产链上,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厨房”。
这些小作坊和一些打着大牌旗号的企业,为了追求成本最低化,不惜在原料上做文章。
这些生产环境简直不忍直视,有些地方甚至连基本的卫生都没能保障。
一些曝光的丑闻显示,劣质材料和过期食材成了它们“秘密配方”的一部分,甚至生产车间条件极差,这些“见不得人”的操作还真不少。
除了生产环境,小作坊和某些大企业的供应链更是黑幕重重。
食品安全隐患层出不穷,很多企业选择掩盖真相,而不是彻底解决问题。
消费者看到的只是包装上“无害”的成分表,然而背后可能是防腐剂、防氧化剂堆满的化学实验室。
大家以为买的是“家庭厨房出品”,其实是一道道流水线的“工业产品”。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的时代,几乎每一个负面事件都会被迅速放大、传播,一个人吐槽,马上会有十个人附和,形成了“连锁反应”。
被曝光后,消费者才发现自己被“忽悠”了,那股怨气可不是开玩笑的,口碑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发不可收拾。
人们对预制菜的信任急速下滑,从曾经的“快速美味”变成了“连碰都不想碰”。
行业救赎之道:从“便捷”向“品质”转型
看到这里,不少预制菜企业开始意识到:光靠便捷可救不了命了。
企业要想翻身,就必须回归到“品质”上来,把营养和食品安全标准放在首位。
那些靠着油盐糖堆出来的美味,早就不受待见了。
要想在未来站稳脚跟,预制菜必须重新包装自己,变成既方便又健康的好选择。
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企业要转型,光靠几句口号不行,还需要实打实的技术。
冷链运输、智能包装,这些都可以帮助保证食材的新鲜和卫生。
过去的生产流程可能需要好好升级了,别再用那些廉价包装来糊弄人,也别再想着一味追求低成本。
用新技术来驱动转型,可能才是行业的救赎之道。
智能包装能够让消费者看到产品的新鲜度,冷链技术更是能保证菜品的品质。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为了让菜品卖出去,而是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心。
最后,预制菜企业需要重新打造品牌形象,过去那种“包装里啥也不说”的方式必须改改了。
消费者现在想要的是透明的生产过程和真实的信息展示。
企业只有勇敢地面对问题,真实地告诉消费者他们在吃什么,才能慢慢恢复信誉。
结语
预制菜行业在经历风波之后,或许能迎来新的生机,但这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
企业们必须放下对“快餐式”便捷的依赖,转而去探索更高品质的路线。
毕竟,市场在变,消费者在变,谁能跟上这些变化,谁才能赢得未来的市场。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于2024年3月24日发布的——《六部门发布预制菜新规:更明确、更严格、更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