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沿津浦铁路大举南侵,企图全面占领中国。1937年12月23日,日军两万余人兵分两路渡过黄河包抄济南。27日,日军炮轰济南,国民党守军奉韩复榘令南撤,济南就此沦陷。
本组图片出自侵华日军的私人影集,反映了济南沦陷之后,日寇铁蹄下的泉城景象。
济南城墙
建筑于明代的济南城墙,城外是一道宽阔的护城河。当年,在济南护城河上分布了数十座桥,方便人们通行,其中有七座为城门桥。
新门桥
新城门桥下,护城河水经过石头的缝隙间流过,形成一面瀑布,女人们便坐在瀑布上头洗衣服。哗啦啦的水响伴着女人的捣衣声,让新门桥成为了一处别具一格的风景地 。
洗衣盛况
护城河水在新门桥另一侧形成一口小小的池塘,池边的石堰也是周边女子理想的洗衣地。尤其是池塘边有一座西式的房屋,使这里的景色更为独特,这个地方也因此成为日本人最多拍摄的地方之一。
普利街
日本人坐在卡车车厢内拍摄的普利街。普利街是当时济南城内一条主要的商业街,街边高楼林立,街道上车水马龙,非常热闹。
修理车灯
那时候,人力车是济南街头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相关的产业也相当兴盛,比如路边这个专门修理人力车车灯的地摊。从前的济南,很多路段没有路灯,车灯是成了夜间拉车必不可少的照明工具。
焗瓷匠
正在使用金刚钻修补瓷碗的焗瓷匠人。“焗瓷”是一门已经消失了的生意。中国人以勤俭著称,在过去,家家户户都有几个经过焗瓷匠人修补过的细瓷碗。
百姓
日本人为了记录当时济南百姓的穿着打扮,在街头抓住了两个家庭拍照,一个是母女三人,一个是父女三人。从大人和小孩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们并不乐意做这个事情。
吹糖人
吹糖人是旧时济南街头常见的零食之一,吹糖师傅可以将糖稀吹捏成各种动物造型,活灵活现。因此也成了孩子们的最爱。此时,原本围着糖人的三个孩子被日本人硬拉过来看镜头照相,神情木讷。
糖葫芦
走街串巷卖糖葫芦的男子,胳膊上挎着一只木提柄的篮子,在手柄处绑着一段高粱杆,上面插着几串糖葫芦。不明白的是,男子的手里还拿着一根没有几根鸡毛的掸子,不知作何用途。
小贩
蹲在街头卖零食的小贩,他的小摊很简陋,就是一只长方形的筐子,里面盛放着柿饼、麻糖一类的零食。那时候没有方便袋,顾客买了东西都是用报纸或草纸包起来带走的。
鸟笼
济南街头随处可见挂在路边的鸟笼。因为历史原因,济南人喜欢养草种花,喂鱼养鸟,即便是在日寇的铁蹄下苟且偷生,依旧保持着这种爱好。
冲茶汤
正在使用铁皮壶冲茶汤的老人,消瘦的身体,腰间扎着一根破破烂烂的绳子,说明生活相当困顿。茶汤是济南的特产,为泉城“两怪”之一,原料不是茶叶,而是炒过的小米。
小剃头匠
挑着担子的剃头匠,一头是架着铜盆的火炉,一头是带有抽屉的板凳。剃头匠看上去年龄不大,十四、五岁的样子,应该是刚刚出师的学徒,为了显得老成一些,他顶着瓜皮帽,穿着棉长袍,完全是一副成人打扮。
落寞
小男孩在一家叫做“元亨利记”的商铺前扎下营,因为年纪太小,顾客们不太相信他的手艺,都是找旁边的另一个剃头匠。小男孩没有生意,只能袖着手眼巴巴看着别人忙碌。
孩子们
站在街头的四个孩子,其中有三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小女孩怀里抱着她的弟弟。所有的孩子身上的衣服都脏兮兮的。
火车站
胶济铁路济南火车站,建成于1911年,是胶济铁路的起点。车站主体建筑由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
站台上
济南火车站的站台上,几个日本宪兵正在盘查准备登车的乘客,其中一个日本兵手里拎着一把左轮手枪。
骑驴
骑着毛驴的男子,怀里抱着一把雨伞。男子的穿着是当时山东普通百姓的典型打扮,头上的瓜皮帽和其他地方的相比,在头顶上少了一个疙瘩,显得更为简洁。
菜农
站在地头上的菜农,挑着的箩筐里放着刚刚采摘的蔬菜瓜果,这些东西都由他挑着步行到城内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