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1969年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与世长辞。一场关于胡志明遗嘱真伪的风波正悄然掀起。
胡志明的亲密战友黄文欢揭露,胡志明的去世时间被越共高层人为推迟,而时任越共中央总书记的黎笋在葬礼上拿出的,竟是一份存疑的打印版遗嘱。
这份遗嘱的内容与胡志明毕生追求的理想背道而驰,甚至为越南日后在中南半岛称霸埋下伏笔。
坎坷求学路胡志明,原名阮生恭,1890年5月19日出生于越南中部承天顺化省的一个士大夫家庭。
幼时的胡志明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士,对胡志明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国殖民者的铁蹄践踏着越南这片土地,年轻的胡志明目睹了祖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为了寻求救国之道,胡志明远赴法国求学,希望能为祖国的独立事业找到出路。
在法国期间,胡志明广泛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并结识了周总理等中国革命志士。
1920年,胡志明加入了法国共产党,成为了第一个越南籍共产党员。
此后,胡志明开始在旅法越南青年中传播革命思想,为日后越南革命事业播下了火种。
投身革命20世纪20年代,胡志明辗转于中国、苏联等国,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
1925年,他以苏联顾问的身份来到中国广州,在黄埔军校任职,与周总理等中国革命家并肩战斗。期间,胡志明还创办了训政干部学校,为越南革命培养干部。
1930年,胡志明在香港主持成立了越南共产党。此后,他回到祖国,领导越南人民展开了抗法斗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胡志明领导成立了越南独立同盟会,团结各阶层力量,开展了抗日救国运动。
1945年8月,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胡志明发动了"八月革命",推翻了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宣告了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
1946年,法国殖民者卷土重来,与越南爆发了长达9年的战争。
面对强敌,胡志明领导越南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在1954年的奠边府战役中,打败了法国殖民军,迫使其在日内瓦会议上签署停战协定,承认越南独立。
但根据日内瓦协定,越南被分割为南北两个政权。
南越由美国扶植的阮文绍政权控制,北越则由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执政。为了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胡志明领导北越展开了抗美援越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长达20年,期间胡志明为越南的民族解放事业呕心沥血,终于在1975年,越南人民取得了最后胜利,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独立与统一。
国父逝世1969年9月2日,胡志明主席因病在河内逝世,享年79岁。
9月9日,胡志明的国葬在巴亭广场隆重举行,来自各地的数十万民众自发前来吊唁,向这位伟大的革命领袖表达最后的敬意。
就在国葬当天,时任越共中央总书记的黎笋出人意料地公布了一份据称是胡志明的遗嘱。这份遗嘱不是亲笔手写,而是打印版本,其内容更是令人大跌眼镜。
遗嘱中提到,胡志明希望越南要在印度支那称霸,并将势力扩张到整个中南半岛。
这与胡志明毕生追求的和平、中立、友好的外交政策背道而驰,引发了外界的广泛质疑。
对这份遗嘱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的,不只是国际社会,更有胡志明的亲密战友黄文欢。
黄文欢是越南开国元勋之一,曾任越共政治局委员、国会副主席及驻华大使。他与胡志明情同手足,是胡志明最信任的同志之一。
胡志明去世后,黄文欢遭到以黎笋为首的"亲苏派"的排挤和软禁。
1979年,黄文欢以"就医"为由前往东德,途经巴基斯坦时成功脱离越南当局控制,秘密逃往中国。
在北京,黄文欢公开揭露了黎笋集团篡改胡志明遗嘱的内幕,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震惊。
据黄文欢披露,胡志明去世当天,黎笋突然宣布国父留下了一份遗嘱,并在国葬时公布了这份打印版遗嘱。
黄文欢指出,在胡志明去世前,他一直身患重病,几乎无法书写,因此留下一份打印版遗嘱的可能性极低。
况且,遗嘱的内容与胡志明毕生坚持的理念完全相悖,更加令人怀疑其真实性。
暴露扩张野心通过对这份有争议的遗嘱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透露出黎笋集团称霸印支、扩张势力的野心。遗嘱提到,越南要成为中南半岛的领导者,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与胡志明一贯倡导的中立、和平的外交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外,遗嘱还强调要加强军队建设,提高战斗力,这更是暴露了黎笋集团扩张领土的企图。
事实上,在胡志明去世后,黎笋领导下的越南越发强硬,不仅加剧了与中国的对抗,还出兵柬埔寨,试图将势力延伸到整个中南半岛。
黄文欢的揭露,加上遗嘱内容本身的诸多疑点,让国际社会对这份遗嘱的真实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美国《时代周刊》甚至发表专题文章,认为黄文欢的说法具有极高的可信度,直指黎笋集团篡改遗嘱,背叛了胡志明的理念。
黄文欢的出逃和遗嘱真伪的质疑,揭示了黎笋集团在胡志明去世后的一系列行径。黎笋自1960年起担任越共中央总书记,在胡志明生前就已掌控大权。
胡志明逝世后,黎笋更是将党内异议者尽数清洗,全面掌控了越南的最高权力。
而在被质疑为伪造的遗嘱中,胡志明曾反复强调要坚持党内民主、集体领导的原则。然而,黎笋上台后的所作所为,完全背离了这一点。
他强化个人崇拜,将自己塑造成胡志明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并通过党内整肃打击异己,迫使反对者噤声。
在黎笋的高压政策下,党内民主名存实亡,一切都必须以黎笋的意志为转移。曾经与胡志明一同创建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如黄文欢、武元甲等,纷纷遭到排挤和打压。
黎笋独断专行,将越共领导层变成了他的"一言堂",背离了胡志明遗嘱中对党内民主的要求。
违背遗志在对外关系上,黎笋同样违背了胡志明的遗志。胡志明在生前就提出"三不政策",即不参加军事同盟、不允许外国在越南设军事基地、不与他国结盟对抗其他国家,强调奉行中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然而,黎笋上台后,却明显偏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发了阵营内部的分裂。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上的分歧日益加剧。
黎笋在这一过程中,选择了站在苏联一边,公开批评中国,指责中国奉行"大国沙文主义"。
在黎笋的主导下,越南与苏联的关系日益密切,越南允许苏联在金兰湾建立军事基地,接受大量苏联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与此同时,越南与中国的关系却急剧恶化。
1978年,越南与苏联签署了《苏越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被视为针对中国的军事同盟。
同年,越南出兵柬埔寨,推翻了中国支持的红色高棉政权。中越关系跌入冰点,最终在1979年爆发了中越战争。
在处理胡志明后事方面,黎笋同样违背了胡志明的遗愿。
胡志明在遗嘱中明确提出,要求从简治丧,不立碑、不建묘、不塑金身,骨灰撒在越南的北、中、南三部。
他强调,要把钱用在战争和建设事业上,而不是用在个人崇拜上。
然而,黎笋不仅在胡志明逝世时举行了隆重的国葬,还在多个地方修建了胡志明纪念堂和雕像。
在河内巴亭广场,更是耗资巨大,建成了气势恢宏的胡志明主席陵。这一切,都与胡志明的从简治丧原则背道而驰。
黎笋借纪念胡志明之名,行个人崇拜之实,将胡志明的崇高威望作为自己统治的工具。
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胡志明的遗产来强化自己的权力,而不是切实执行胡志明的遗志。
参考资料:
[1]陈斯雅.胡志明与广西——中越友谊源远流长[J].当代广西,2019(Z1):32.
[2]袁仕仑.黎笋集团大越族主义统治下的越南苗族[J].印支研究,1983(04):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