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南纬之行趣事二三则

直觉为云 2024-07-03 02:59:19

每天,在我完成当日的基本工作后,晚饭毕,总是陪同太太一起散步于这个“新奇”都市的街道……。

那日,在酒店咖啡厅偶遇一对国内的旅行者夫妇,自然会有某种亲切感,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嘛。寒暄闲谈间,那位夫人逐步“抢夺了”话题,以至于大有喧宾夺主之嫌。在其问明我们的旅行目的后(我只称是旅游),那位夫人完全沉浸在犹如“滔滔江河”般地开始了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中。通过其介绍得知,原来是其爱女几年前嫁给了澳大利亚人并“移民”,现在正在等待办理他们夫妇的移民手续(女人已退休、男人还需若干年),孩子为了给他俩排遣闷烦,就让俩人随团旅游……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出于礼貌我俩只是默默地听着。

就在最近已经成为我夫人“小迷妹”的资料员下楼找我们时,由于地方口音的缘故,别人听师母称谓会很容易产生歧义,到很像是在叫“是,妈姆”。就因这,对方以为她是我们的闺女,我们也无心情解释。当看到资料员后,夫人就好似盼到了“救星”,面带微笑地告辞说,你们慢慢聊,我们娘俩说说体己话去,先回房间,就先行一步告退啦,失陪!随后补充一句,您最好方便的话还是普查一下Bmi没坏处……,晚安啦。

夫妻俩人诧异地望着她俩,回头看着我说:那个什么mi表示……?我只是微笑地回答,那是她出于职业习惯的专用词,都是在表示很关心你们的身体健康。其实,出于我对夫人的了解,我明白这是夫人对其言语、行为那是相当的厌恶……。

随后,我们将话题转移到对家乡风俗的介绍。那位男士重新打开“话匣子”,开始介绍诸如音乐厅、犹太教堂、五大道等……。

我说:哦?原来你们是天津人呀,巧了,我对天津多少还算了解些。

是吗?你去过天津,我们的五大道那可是全国知名的街区,旅游必到的打卡地。尤其音乐厅那更是气势磅礴,建筑风格独一无二,处处展现出艺术气息,我家就在马场道海口路……。

就在其夸夸其谈之时,我轻声地插话问道:

你说的是位于小白楼起士林对过的音乐厅?

是的,是的!

不过,据我了解,现在的音乐厅同过去原有的旧址,没有分毫关联吧?老音乐厅是印籍买办建设的,同现今的会堂本就是风马牛之事,是推到了旧有的,建立个全新的,“不幸”的是都建立在同一坐标之上。你在提及音乐厅时,绝大部分都是在七八十年代发生过的,似乎也算是对的!但涉及到《望乡》就有些出入啦……。

首先,老音乐厅的声装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讲是独一无二的!那效果用“无与伦比”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我在那曾聆听过李光曦、吕文科直到后来的蒋大为的歌唱演出……。那可是没有扩音器的原声,效果完全是“肉嗓子”的直接!如今的音乐厅同老的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望乡》头一次亮相公众是在电视上(无删节版)而不是在电影院。该片在天津文艺界、宣传界还引来激烈的“讨论”。当时,电视上有专门的节目……。并展开了一场“大辩论”!甚至重新宣扬只有“样板戏”才能占领艺术舞台……,而“五块钱”太粗俗,违背社会主义的文艺路线。到此刻才有音乐厅大门被“挤破”的现象发生。接着就是在全国举办各类型的外国电影节时,一律将天津排除在外。最著名的就是澳大利亚电影周放映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事件”。我们都是回北京才能看到,直到直辖市举办墨西哥电影周《叶塞尼亚》《冷酷的心》《玛利亚》后,才逐步恢复了天津首轮放映的资格……。

啊?你对天津很了解嘛。

我的姥姥就在天津,我们每到寒暑假时都去,况且,你所提到的事情,那时,我正在天津读书。哦!对啦,你所提到的,我可是亲历者。而姥姥她老人家居住在重庆道南海路,窗外,马路对过就是恭王府(以前叫中苏友好协会)。而你提到的海口路“好像”不属于五大道,属于河西区吧……?

太晚啦,明儿见……

可以想象出,身后那夫妇二人只剩下“凌乱”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