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两大悲哀

尔启谈历史 2024-08-19 20:28:43

有人说,人生有两大悲哀:第一是结婚之后不再恋爱;第二是毕业之后不再学习。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雷军说: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学习能力。所以一定要掌握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你才足以应对未来所有的挑战。

对于读书的好处,贾平凹说:好读书必有好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亢不俗不谄。

读书的好处,贾先生说的非常好,至于不读书的坏处,孔老夫子替我们总结了,有“六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爱仁德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愚蠢;

爱聪明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放荡;

爱诚实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固执;

爱正直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尖刻;

爱勇敢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悖乱;

爱刚强却不爱学习,其弊病是狂妄。

这“六蔽”都是因为不读书不学习引发的。学习之功用之一,在于能让我们分清伦理的边界、性情的偏差。过与不及都是容易出问题的。

读书,不是为了把书读懂,是为了借书读懂人生,读懂社会。读书,不是为了记诵文句,而是要借此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读书,不是为了知道书中有什么,而是要借此让自己成为什么,成就什么。

你的成就,永远超不出你的认知

近期非常流行一句话: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以外的钱。你的收入永远不会超过你的能力,你的财富永远不会超过你的认知。能力永远大于金钱,认知永远大于金钱。

我们认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我们世界的大小。这个世界,人类竞争比拼的不是什么学分成绩,不是名校名师,不是专业科目,而是你对自我与社会的终极认知。说格局、说心胸、说视野,最终说的不过是认知。

提高认知的方法无他,唯有学习?读书和读人。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告诉我们他为什么有那么高的认知:一、好学;二、勤学。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读书,能解决80%以上的迷茫。“思而不学则殆”,很多人的问题主要在于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所以,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说“终日之所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如何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有方法。北大教授何帆老师,被公认为“最会读书”的学者,他一年大概读三四百本书,自称是职业读书选手。他在《猜测和偏见:何帆读书笔记》一书中提到,读书秘诀在于,要学会“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

什么是“我注六经”?你读书就是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你读完了一本书也只是给别人的思想做了注释,没有完善自己。

“六经注我”就是让书中的智慧为我所用,帮助我们提升对外部世界以及自己内心的认知。

文化是个名词,他其实还有动态的概念,就是“以文化人”,即《周易》所讲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通过观察和学习人类文明来改变和形成世界新秩序。对于个人而言,就是通过文化来影响和塑造人的思想和行为。“六经注我”其实就是起到了“以文化人”的效果。

欲求“六经注我”,就要避免读书的短处,也就是蔡元培在《我的读书经验》中所说的:“读书的短处是不能专心和不能动笔。”

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读书的时候要做标记、记号,要进行思考,做批注,写上自己的想法或感悟。

“学而不思则罔”,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需要你做的就是思考和学以致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的水准显露你思考的水准和你笃行成事的水准。多年以后……

胡适说:人与人的区别,最终将归结于8小时之外如何运用。八小时之内决定现在,八小时之外决定未来。不是社会发展太快,是我们思维反应太慢,为什么我们思维太慢,是我们没有跟上学习。

零碎时间的掌握足以叫人成功

下面分享美国人亨利·威尔逊的故事,这是一位贫民出身,10岁就开始打工赚钱,历经重重磨难,最终成为美国第18任副总统的故事。他为什么能成为副总统呢?因为读了1千多本书。

他是怎么读的这1000本书呢?威尔逊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下定决心,不让任何一个摆脱贫困、发展自己的机会溜走。为此,等他长到了10岁,便离开家,独自谋生去了。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农场里当契约工,夜以继日地干了10年。每年他能有一个月接受教育的机会,因此他认识了字、学会了看书。每月的工资只有6美元,所有的工资都花在了学习上。

就这样,在农场工作的10年期间,他紧紧地抓住了闲暇的每一分每一秒,就在21岁时,已经阅读了1000多本书。

想一想看,这对一个在农场工作的孩子来说,是多么艰巨的任务。试问自己,我们有多少人在毕业后,还保持读书的习惯?又有多少人在下班后,还会读书呢?而且还能坚持10年?据统计,2018年,中国的人均阅读量是4.67本,2022年,是4.78本。而威尔逊一年的阅读量是100多本。10年读1000多本书,这种绝对的自律,有几人能做到?

透过现象看本质,表面上看,读1000多本书没什么了不起的。可为什么做到的人寥寥无几?这里面其实包含着太多反人性的东西,只是伟人战胜它,普通人被它战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人生每个华丽的转折点,都是之前日积月累的量变所引起的质变。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轻轻松松就实现华丽的蜕变。

这是一个利用零碎时间通过读书提高认知而改变命运的绝好例子。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短期内也许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但成年累月,将会有惊人的成效。为后世留下诸多锦绣文章的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认定:“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滴水成河。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来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

下面梁实秋这段话或许还能给你一些启发——

零碎的时间最可宝贵,但是也最容易丢弃,我记得陆放翁有两句诗,“呼僮不应自升火,待饭未来还读书”。待饭未来的时候是颇难熬的,用以读书岂不甚妙?我们的时间往往于不知不觉中被荒废掉,例如,现在距开会还有五十分钟,于是什么事都不做了,磨磨蹭蹭,五十分钟便打发掉了。如果用这时间读几页书,岂不较为受用?

有人统计了这样一组数据: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读一本一般性的书,每分钟能读300字,15分钟能读4500字。如果坚持每天读15分钟。一周就能读31500字,一年的阅读量就可达到160多万字,大致就是十几本书。

正如亨利·福特说的:“大多数人是在别人浪费掉的时间里取得成就的。”

读书不可不刻,买书不可不贪

《幽梦影》里有一句话:“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意思是说,凡事不应要求过于苛刻,但对于读书这件事就不能不严苛起来;人生不应过于贪婪,但对于买书这件事情不妨贪婪一点。

唐代诗人杜荀鹤《书斋即事》诗曰:“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

苏东坡立志:“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这样的贪婪是值得歌颂的。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自己没有才能。”

君子不急于推销自己,而是耐心磨砺自己。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

没有一件事是白做的,没有一本书是白读的,没有一堂课是白听的,只要用心,就有收获。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两年、多年之后,你将在未来遇到更好的自己。朱熹警告我们说:“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难度无缘之人。”拒绝学习,你就拒绝了扑面而来的未来。枕边放一本书的人与枕边总是放着手机的人,我相信十年之后,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人生。但愿十年以后的你能感谢今天努力读书的自己,如果还能记得今天在这里讲课的我,那真的是“善莫大焉。”

1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