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背叛太平天国的将领,最后都怎么样了?

豁达看历史 2025-01-16 05:52:56

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地席卷华夏大地。然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起义中,一些曾经并肩作战的将领却选择了背叛。从身居高位的韦志俊,到骁勇善战的程学启,再到后来成为北洋水师统帅的丁汝昌,这些投向清廷的将领命运各异。有的善终,有的惨死;有的飞黄腾达,有的遗臭万年。更令人深思的是,这些降将中不乏军事才能卓著之辈,他们在清军阵营反倒获得重用,成就了一番惊人事业。然而,即便功成名就,背叛者的标签却永远无法抹去,就如同韦志俊回乡修桥却遭乡亲唾弃的故事,在历史中不断被人提起。

大动乱年代 人心各异向

1850年冬,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由此拉开序幕。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迅速发展成为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革命运动。

短短几年间,太平军横扫两广、湘赣、江浙,建立了以天京为都的政权。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惊恐万分,调集大量兵力围剿,但收效甚微。

起义军将领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创造了无数辉煌战绩。韦志俊在武昌一战中击杀湘军名将罗泽南,让清军闻风丧胆。程学启率部征战江浙,所向无前,成为清军眼中的劲敌。

随着战事的持续,太平天国内部矛盾逐渐显现。1856年爆发的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诛,一批重要将领命丧黄泉。

内部分裂导致军心不稳,一些将领开始动摇。石达开带兵出走,童容海等人随其南下。李秀成与陈玉成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影响到整个军队的统一指挥。

清廷抓住时机,一面加紧军事围剿,一面采取分化瓦解策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对太平军将领采取威逼利诱的手段,许以高官厚禄,威胁株连家族。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不少将领经受不住考验。郜永宽等人在苏州献城投降,钱桂仁多次谋划背叛,李昭寿更是反复无常,今日随清军明日从太平。

更为讽刺的是,一些投降将领在清军阵营中反而获得重用。丁汝昌从一个普通士兵,一路升迁至北洋水师提督。骆国忠因献城有功,被授予劲勇巴图鲁的称号。

这些降将的命运轨迹,折射出那个大动乱年代的复杂性。有人为求生存而投降,有人为功名利禄而叛变,也有人因理想幻灭而改弦更张。

在这个时代的洪流中,每个人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不同的选择导向不同的命运,而这些命运的交织,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功成名就后 得意又失意

韦志俊在太平天国时期担任右军主将,是一位顶级大将。在武昌之战中击杀湘军名将罗泽南,让清军闻风丧胆。

天京事变后,清军多次派人劝降韦志俊,都被他严词拒绝。即便在武昌内外断绝的危急时刻,他依然坚守阵地,后因实在无法支撑才被迫撤离。

李秀成对韦志俊十分器重,多次为其力保。在太平天国重建五军主将系统时,韦志俊被任命为右军主将,位居高位。

然而,陈玉成和杨辅清对韦志俊处处排挤,使其在太平军中难以立足。在种种压力之下,韦志俊最终选择了投降清军。

投降后的韦志俊,为清军立下赫赫战功。在安庆之战中,他带兵攻占枞阳,给了昔日战友陈玉成致命一击。

太平天国覆灭后,韦志俊的部队成为第一批被裁撤的队伍。但清廷并未亏待他,反而对其善加照顾。

丁汝昌的际遇则更为传奇。他本是程学启部下三百降兵中的一员,因骁勇善战渐受重用。程学启战死后,丁汝昌转投刘铭传麾下,继续建功立业。

在清军中,丁汝昌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一路升迁,最终成为北洋水师的统帅,在近代中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骆国忠的崛起之路则颇具戏剧性。他本是钱桂仁的部下,趁着上司在苏州逗留之机,抢先献城投降。

在常熟保卫战中,骆国忠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他不仅成功抵御太平军的围攻,还生擒了太平军名将朱一点。

骆国忠被编入淮军忠字八营后,战功不断。他随军转战山东、河南、湖北等地,所向披靡。

镇压东捻军后,骆国忠被清廷赐予黄马褂,官至提督。1873年,他在乾州军中去世,获赐谥号"勇肃"。

这些降将中,韦志俊晚年回到金田老家,想要出资修桥,却遭到乡亲们的唾弃。"反骨韦十二"的骂名,在当地流传甚广。

丁汝昌和骆国忠则是典型的成功案例。他们在投降后凭借军事才能获得重用,建立了赫赫功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在太平军时期都不是一流将领。反倒是投降清军后,因为能力出众而得到重用,取得了超乎寻常的成就。

这种现象背后,既有清廷笼络降将的政治考量,也反映出太平天国内部的人才使用不当。那些本可以为革命事业效力的将领,最终成为了对立阵营的骨干力量。

投诚不成功 命丧他乡去

在江浙战局日益艰难之际,八位太平军将领齐聚苏州。郜永宽、汪安钧、周文嘉、伍贵文、张大洲、汪花班、汪有为、范起发这八人被后人称为"八王"。

在苏州城内,这八人掌握着巨大的军事力量。他们的部队占据了全城守军的四分之三,六个城门中有四个由他们把守。

在与清军联系时,八人提出要求与洋人戈登会面。戈登欣然赴约,郜永宽等人要求他做保,确保投降后的人身安全。

等到李秀成离开苏州期间,八人发动兵变。他们杀死了守将谭绍光,打开城门迎接清军入城。

李鸿章进城后表面热情欢迎,赐予八人红顶花翎,并设宴款待。然而就在宴席之上,早已埋伏的清军突然现身,将八人尽数斩杀。

李昭寿的经历则更加坎坷。他原本是一个聚众造反的头目,失败后投降清朝,却又在不久之后暗害上司,转投太平军。

在太平军中,李昭寿的部队四处劫掠,军纪涣散。陈玉成曾多次要将其处以军法,李昭寿每次都跪地求饶才得以保命。

后来清军捕获了李昭寿的父亲和妻子,他不得不再次投降清廷。投降后的李昭寿表现出惊人的残暴,在天京北岸与昔日战友展开殊死搏斗。

太平天国覆灭后,李昭寿被任命为江南提督。为了保住这来之不易的地位,他不惜出卖前来投靠的旧友。

然而清廷对这样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始终心存疑虑。最终以李昭寿殴打贡生为由,将其处死。

钱桂仁的投降之路则走得异常曲折。他的兄长钱百春早已降清并获得高官,这让钱桂仁动了降清的心思。

在担任常熟副将期间,钱桂仁表示愿意改名钱安邦并献城投降。但清廷嫌他的投名状不够分量,要求他策划一场更大规模的叛乱。

钱桂仁随后与李文炳等人串联,准备发动大规模叛乱。但计划被李秀成识破,他只好暂时按兵不动。

在钱桂仁筹划献城期间,他的部下骆国忠抢先一步献出常熟城。这让钱桂仁的处境更加尴尬。

钱桂仁后来被调往杭州,又一次谋划叛乱。这次他的同谋全部被处死,只有他侥幸逃脱。

最终,杭州陷落时,钱桂仁率部向清军投降。但他在追击太平军余部时战死于嘉应州,结束了他充满算计的一生。

旧事今说话 千秋自评说

从太平天国降将的命运轨迹中,我们能够窥见那个时代的诸多面相。清廷对待降将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那些在太平军中地位不高,却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将领,反而更容易得到重用。像程学启、丁汝昌、骆国忠这样的人物,在清军中获得了远超过往的地位和荣誉。

反观一些身居高位的降将,他们的结局就显得扑朔迷离。有的像韦志俊那样得以善终但背负骂名,有的如李昭寿般最终身首异处。

这种差别对待背后,折射出清廷的政治智慧。对于那些没有强大群众基础的军事人才,清廷往往愿意给予重用。

而对于在民间具有号召力的高级将领,清廷则往往采取"用其才,防其心"的策略。即便是重用,也会适时找借口除掉。

太平天国降将的故事,在民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韦志俊回乡修桥遭到唾弃的故事,至今仍在金田村广为流传。

"反骨韦十二"这样的贬称,成为了背叛者的代名词。即便是那些在清军中飞黄腾达的降将,也无法摆脱这样的历史评价。

从更宏观的历史视角来看,这些降将的命运还反映出另一个深层次问题。太平天国为何不能留住这些军事人才?

这些投身革命的将领,本可以在太平天国的旗帜下建功立业。然而,内部的矛盾与倾轧,却将他们推向了对立面。

陈玉成等人对韦志俊的排挤、太平军对程学启等基层将领的忽视,都暴露出革命阵营在用人方面的严重问题。

更为讽刺的是,这些叛将在清军阵营中却得到了重用,成为了镇压革命的主力。在平定捻军和其他农民起义的战斗中,他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透过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如果当时的太平天国能够更好地团结和使用人才,历史会不会有所不同?如果这些将领的才能用在反抗外敌入侵上,近代中国是否能少一些屈辱?

在太平天国失败后的军事变革中,这些降将发挥了重要作用。丁汝昌主持北洋水师,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做出了贡献。

骆国忠、童容海等人参与组建淮军和湘军,推动了清军的现代化改革。这些举措虽然未能最终挽救清王朝的命运,但对中国近代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0 阅读: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