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汽车(上):“黄海”的来源,客车如雷贯耳,乘用车无人知晓

怜晴谈趣事 2024-11-12 19:08:57

这是2010年CNCAP的一场碰撞测试,这辆分头行动的测试车,是丹东黄海汽车的新旗胜。

这辆车大家可能没见过,但黄海汽车估计不少贵宾可能有印象,不少城市的公交车,司机前面那遮阳帘,放下来之后上面印着四个大字:丹东黄海,或者黄海客车。

客车这类商用车吧,投入大、研发难、市场小、不赚钱,人家都说500万以内1000万以内最好,你这说起来就是500万以内拉人最多,听着就不体面。

但对客车迷、公交迷来说,黄海客车那基本算是个精神图腾,如雷贯耳,虽然今天市场表现一般,但一度是国内客车市场的龙头。

所以你看,商用车和乘用车的对比如此鲜明,黄海怎么做到的?

本期二楼话题,我们简单聊聊黄海汽车的前世今生。

向前追溯,黄海汽车几乎和共和国同龄,它的身世可以分为两条线,客车之类的商用车,是黄海汽车的老班底,皮卡、SUV之类的泛乘用车,来自于2002年收购黄海的曙光集团,咱们一个个说。

和许多老车企的出身一样,黄海的前身也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

1951年,鸭绿江边,当时的丹东还叫安东,归属辽东省,为了支援朝鲜战场,志愿军后勤部在安东成立了汽车修配厂,修理我们自己的军车,也改装苏联援助和美军缴获的汽车,立下汗马功劳。

到1954年,朝鲜战场已经停火,辽东、辽西合并成辽宁省,安东汽车修配厂也暂时结束了历史使命,转而生产汽车配件,到1958年,安东汽修厂生产出了第一辆建设牌51型载重汽车,同年更名为安东汽车配件厂。

在随后几年间,根据上级指示,安东汽配厂又造出了不少军用改装车,什么飞机加油车、舰艇工程车、工兵修理车等等。

在此期间,安东汽配厂还派人支援了一汽搞轿车,就是东风CA71,这群人回来后,安东汽配厂自己又仿CA71自己造了个轿车,主要修改了大灯造型,但是具体叫啥已经不知道了。

1965年,安东更名为丹东,意思是红色的东方之城,安东汽配厂也同时更名为丹东汽配厂。

十年特殊时期开始后,辽宁省算是在高压之下干了些靠谱的事,1969年7月起组织了“辽宁汽车工业大会战”,搞出了不少好东西,比如“辽老大”辽宁一号:来自凌河汽车,就是今天的航天凌河;

比如“辽老二”辽宁二号:来自沈阳汽车制造厂,就是金杯的前身;

比如“辽老三”辽宁三号,就来自丹东汽配厂。

在此之前,丹东汽配厂还搞出了辽宁6号越野卡车,属于是最早那批搞汽车的工厂中,研发实力比较靠前的。

一直到八十年代前后,丹东汽配厂的精力都放在载重汽车上,累计生产了2000多辆,听起来不多,但联想到1980年中国所有汽车产量只有22万,各类汽车制造厂却有200多家,这个占比还是相当惊人的。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经济要提气,人们开始大规模走出家乡,公路客运成了和铁路同样重要的交通方式,社会对大客车的需求与日俱增。

丹东汽配厂就是转向客车领域的先行者之一,包括现在客车市场的老大宇通,它的前身郑州客车厂几乎就是跟黄海同步成长起来的,提前叠个甲:我对客车基本一窍不通,以下内容全是看资料得来的,有说错的地方,各位客车迷贵宾可以帮我补充或纠正一下。

1980年,生产计划被大幅下调的丹东汽配厂穷则思变,在经过多方考察后,一致决定上马大客车。

此前,丹东汽配厂虽然给几个厂家做过客车底盘,但车身从没接触过,据记载,是技术人员去别的城市考察大客车,看图说话加上跟司机交流,集百家之长,基于原有的卡车底盘(DD150),硬是用三个月攒出了设计图纸,半年就搞出了样车。

这种速度对一个从零开始做客车的厂家很不可思议,但那个年代,总是充满着人定胜天的斗志和浪漫。

新车命名为黄海牌,也是今天黄海汽车的由来,早期型号包括47座的DD650和62座的DD680等,DD就是丹东的意思。

由于产品足够优秀,样车下线当年,丹东汽配厂就收获了107辆订单,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1983年,丹东汽配厂更名为丹东汽车制造厂后,黄海大客车开始大量进入东北、华北、中原地区的公交和客运市场,当时一个会开大客车的小伙,地位大概相当于几年前的互联网大厂产品经理,挣钱且体面,要是给国营运输公司开大黄海,那更了不得,在老丈人家能横着走。

到九十年代初期,黄海大客车的市占率一度接近七成,遥遥领先,尤其是东北的街头,经常能看到好多辆黄海大客停在一起的场面,而且我们那边以前的车,冬天车头进气口基本都要盖点啥,要么是棉被要么是塑料布。

无所谓什么风阻不风阻,实在是太冷了,零下三十度,冷风把发动机热量全带跑了,机油温度上不来,车油耗高,闹不好容易大修发动机。

就算这样,露天停放时间长了也不行,电瓶亏电,打不着火,得去喊几个邻居帮忙推车,推着了也不敢停车下来给大伙散烟,停了就灭,再好的车都不行,当然现在技术进步,天也没那么冷了,基本没这种情况了。

扯远了,往后的二十多年,黄海基本都是吃这十年攒下的老本,后来在柴油机之上,又搞出了LNG和电动大巴,主攻公交和通勤车市场,衍生出了不少经典型号。

客车迷朋友们还给取了不少外号:比如大海怪(DD6170系列),其中DD680的衍生产品DD6111C系列车型现在仍然在部分地区服役,大家把“老寿星”打在评论里。

但也正是由于产品针对的市场太过单一,以及其他种种原因,黄海客车虽然引进过美国、新加坡的技术,成立了合资公司,但收效甚微,很快就感受到了来自同行的降维打击,包括青年、宇通、金龙之类的后起之秀,到九十年代后期,黄海的市占率迅速掉到个位数,2002年甚至混到了资不抵债,差点破产,如果不是丹东政府出面,让另一个丹东老乡捞了一手,我们今天也许就看不到黄海客车四个字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