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贺子珍中弹昏迷后,去留成疑,毛主席得知立刻作出三点指示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正在进行举世闻名的长征。在贵州盘县一带,休养连遭遇敌机空袭,贺子珍为保护战友小刘而身负重伤,全身14处弹伤,昏迷不醒。当时,有人建议将其安置在当地农家休养,也有人主张请示毛主席。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毛主席当机立断作出三点指示:调配最好的医生、加派担架员、坚决不同意留在农家。这个决定不仅挽救了贺子珍的生命,更展现了革命领袖在危急关头的智慧与担当。十几天后,贺子珍终于康复,与毛主席重逢时泣不成声:"没有想到还能见到你啊!"
长征路上 特殊的休养连
红军长征途中,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引人注目。这支队伍就是休养连,它的成员构成十分独特。
休养连里有身穿军装、腰别盒子枪的年轻士兵,也有背着梭镖的知识分子。连队中还有拄着拐杖的老人和身手矫健的妇女战士。
年过半百的徐特立和谢觉哉是连队中的两位老同志。徐特立58岁,谢觉哉50岁,他们都是红军中德高望重的老革命。
这支队伍每到一处,都会引起当地百姓的好奇。不分男女老少,都会用惊奇的目光打量这支特殊的队伍。
有好事的老乡经常上前询问他们的身份。面对"你们是什么队伍"的提问,他们总是简单回答"红军"二字。
休养连中的妇女班战士尤其让人印象深刻。她们不仅要背负自己的行李和粮食,还要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她们个个身手敏捷,遇到水沟时,能够熟练使用竹竿过河。这些女战士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男同志。
为了避免暴露行踪,夜间行军时必须保持绝对安静。队伍只有脚步声和溪水声相伴而行。
到了天亮宿营时,连队又会恢复欢声笑语。战士们唱歌说笑,一夜的疲劳仿佛都烟消云散。
这支特殊的队伍承载着红军的希望。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在漫长的长征路上谱写着动人的篇章。
休养连的存在,体现了红军的人性化管理。它不仅照顾了伤病员、老同志和女同志,更展现了革命队伍的团结互助精神。
每一位休养连的成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革命的队伍里不分年龄大小、男女老幼,人人都是战士。
这支队伍的特殊性在于它展现了红军的包容性和革命的人文关怀。休养连成为了长征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盘县突遇敌机 为救战友负伤
贵州盘县的山路崎岖难行,红军部队正在这里艰难跋涉。休养连的队伍刚进入盘县境内,远处山坡上就出现了零散的人影。
警戒团发现这是敌人企图从左侧山上迂回包抄,立即展开反击将其击退。部队正准备按计划撤退时,天空中突然传来轰鸣声。
三架敌机在高空盘旋,很快就锁定了休养连的位置。敌机开始俯冲,直奔休养连的队伍而来。
贺子珍看到这一幕立即大声喊道:"卧倒!"战士们迅速寻找掩体,卧倒在地。敌机投下几颗炸弹后暂时离开了。
然而这只是敌人的诡计,他们故意制造假象迷惑红军。片刻之后,敌机又重新返回,再次对休养连发动攻击。
贺子珍再次高声示警,指挥战友们隐蔽。就在这危急时刻,一匹受惊的战马突然冲上了道路。
饲养员小刘试图控制这匹受惊的战马,但战马已经完全失控。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贺子珍冲向前去帮助小刘。
正当贺子珍和小刘努力控制战马时,敌机第三次俯冲而来。炸弹的呼啸声越来越近。
危急关头,贺子珍以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小刘,将他紧紧按在地上。炸弹在他们身边爆炸。
爆炸的冲击波掀起漫天尘土,弹片四处飞溅。等烟尘散去,人们发现小刘安然无恺,而贺子珍却遍体鳞伤。
医生赶来检查,发现贺子珍全身多达14处伤口,且处于昏迷状态。由于条件有限,医生只能先处理表面的伤口。
简单的消毒和包扎后,贺子珍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她的鼻口仍在不断出血,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担心弹片可能伤及要害,但在野战条件下无法进行深入检查。后来证实,弹片确实进入了贺子珍的肺部。
战士们将贺子珍小心翼翼地放在担架上,但流血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医生警告说行军对伤员极其危险。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队伍中出现了分歧。有人提议将贺子珍暂时安置在当地农家,也有人坚持要向毛主席请示。
这个决定不仅关系到一个生命的存亡,更牵动着整个队伍的心。战士们都在等待上级的指示。
毛主席三点指示 生死关头显担当
通讯员将贺子珍受伤的消息火速传递给了总部。毛主席接到报告时,正在研究军事地图。
他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对通讯员详细询问了贺子珍的伤情和目前的处置方案。有人建议将贺子珍留在当地农家养伤的提议,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
毛主席立即召集相关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如何处置这个危急情况。
与会人员纷纷发表意见,有人担心继续行军会加重伤情,也有人顾虑留下后可能遭遇敌人的搜捕。在听取各方意见后,毛主席当机立断作出了三点重要指示。
第一点指示是立即从军医处调配最好的医生前往救治。他特别强调要选派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
第二点指示是增派担架员,要求选派身强力壮的同志,确保运送过程平稳安全。担架员要两班轮换,保证体力充沛。
第三点指示最为坚决,那就是绝不同意将贺子珍留在农家养伤。他分析了当地敌我力量对比,认为这样做风险极大。
这些指示传达下去后,休养连立即行动起来。军医处派出了最有经验的外科医生赶赴现场。
医生带着急需的医疗用品,连夜赶路来到贺子珍身边。他们立即对伤口进行了更专业的处理。
担架队也迅速扩充了力量,挑选了八名身强力壮的战士专门负责抬担架。他们分成两组轮换,保证运送过程平稳。
战士们用木棍和布条加固了担架,在担架两侧系上绳索防止滑落。这些细节处理让担架更加稳固安全。
为了避免颠簸,担架队走在队伍最前面。每当遇到险要路段,都会提前探路,选择最平缓的路线。
遇到陡坡时,前后担架员要保持同步,确保伤员保持水平。过河时,则选择最稳定的浅滩位置。
毛主席的这三点指示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这不仅是对一个伤员生命的负责,更是对革命事业的负责。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后来得知,敌人确实在当地展开了地毯式搜索,许多藏匿的伤员都被发现。
这些指示的贯彻执行,为后续贺子珍的康复创造了条件。在医护人员和担架队的共同努力下,她的伤情逐渐得到控制。
十余天后重逢 泪眼相对无言
经过连续十多天的精心救治,贺子珍的伤情逐渐稳定下来。她的体温开始降低,呼吸也变得平稳。
医生们发现,贺子珍体内最危险的弹片已经被成功取出。但她的身体状况仍然很虚弱,需要继续静养。
担架队的战士们在这段时间里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翻山越岭,涉水过河,始终保持着担架的平稳。
天气恶劣时,战士们就用自己的衣服为贺子珍遮风挡雨。饿了就忍着,渴了就等,生怕影响担架的稳定。
在这期间,毛主席始终关注着贺子珍的康复情况。他多次派人询问伤情,并要求及时报告康复进展。
终于在一个傍晚,贺子珍睁开了双眼。她看到周围的战友们都在关切地注视着她。
医生立即为她进行了详细检查,确认各项体征都在好转。休养连的同志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通讯员立刻将这个好消息报告给了总部。毛主席听到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快步走向休养连驻地。
当时休养连正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临时驻扎。村里的老乡们得知情况后,纷纷送来了鸡蛋和米粥。
毛主席来到贺子珍的床前时,她正靠在担架上喝粥。看到毛主席的身影,她手中的碗差点掉落。
"没有想到还能见到你啊!"贺子珍说出这句话时,泪水已经模糊了双眼。战友们识趣地退出了房间。
毛主席仔细询问了她的伤情恢复情况。从弹片的位置到药物的使用,他都详细了解。
这次重逢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感动。战友们都说,这是革命队伍里最动人的一幕。
贺子珍康复后了解到,当时那位被她救下的小刘,已经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她用生命保护战友的壮举,在红军中广为传颂。
这个故事后来被编入了红军的教材中。它不仅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救护故事,更展现了红军将士间的革命情谊。
这段经历也让贺子珍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她说,革命队伍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愿意为战友付出一切。
这件事也成为了长征路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告诉后人,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革命战士们是如何用生命互相守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