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创建了大明朝,殊不知,他想要上位其实一点都不容易,没有在正式登基那天都不能算数,那么在他登基前,最想要除掉的人到底是谁呢?
都说帝王心难以揣摩,可是李善长和刘伯温作为他的两个谋士,自然最明白他的心意,尤其刘伯温,更是被朱元璋称为“他的张良”,那么他的揣测必然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朱元璋登基在即,自然需要扫除所有的障碍,彼时,陈友谅和张士诚都被打败,元朝的残余势力也不复存在,那么朱元璋还需要畏惧的人到底是谁呢?
肯定不是陪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历史上刚刚上位,就要除掉兄弟的人,无疑就是赵匡胤,因为他是通过兄弟们的支持,通过“黄袍加身”才成功登基的,所以,他自然就会很怕,这样的事情再次上演,所以他登基前要做的就是“冰酒释兵权”,把兄弟们的兵权都交还给他,如果有人不愿意上交的话,那么就不要怪他不念兄弟情了。
其实,赵匡胤的做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宋朝创建之前,唐朝之所以会经历安史之乱这场浩劫,就是因为皇帝将手中的权利无限度的分散给臣子了,臣子的势力越来越大,野心也就越来越大,这才有了取皇帝而代之的想法。
所以,赵匡胤立住脚跟最先做的就是分散兵权,可是这对于朱元璋来说却不合适,因为他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都是和兄弟们一起厮杀和打拼才有的结果,大家都还等着论功行赏,如果他一开始就分散众人的兵权,他的皇位也就不要妄想了。
在他的众多兄弟之中,朱元璋确实也会有觉得不满意的人,好比他的发小汤和,他的功劳不小,但是却因为喝酒误事让朱元璋对他不放心,所以论功行赏,也没有给他封王,但是他也不会觉得汤和功高震主,欲除之而后快。
就算是有朱元璋真的想要除掉的人,可是只要这人还处在他的大将的位置上,他在登基之前就绝对不会动他,要动都是等到登基之后,因为担心他会造反,二来也怕寒了众将士之心。
朱元璋已经没有劲敌,但他有一个名义上不得不服从的领导其实很早之前,朱元璋就可以自立为帝了,就在他的对手张士诚和陈友谅前后登基时,他就可以登基了,可是刘伯温让他不要着急,且等一等,为此特意给了他一句话“广积粮,缓称王”!所以,朱元璋就一直没着急称王。
刘伯温让朱元璋不要着急,一来是不希望枪打出头鸟,二来也是有所顾忌。朱元璋带领的军队叫“红巾军”,红巾军的创始人并不是他,而是一个叫韩山童的人,他比朱元璋发迹要早。
他给自己伪造了一个宋朝皇室后裔的身份,利用大家反元的心思,他就在白莲教中树立了威望,在推翻元朝的统治后,他作为红巾军的首领,就被众人推举为“明王”。
韩山童的地位很高,几乎无人能够撼动,只是很可惜,他却被元军给杀掉了,他不在了,可是他的盟友刘福通还在。刘福通找到了他的儿子韩林儿,推举韩林儿成为了“小明王”,刘福通就借着“小明王”的势力作威作福。
当时,各处的起义军都很多,大家并非一味都听从刘福通的诏令,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心思,大家各自为政,小明王也被困住。朱元璋在公元1363年,找准一个机会,就把小明王给就救出来了。
虽然小明王本身没有任何的势力,可是抓住了他就等于掌控住了号令众人的诏书,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等到朱元璋将剩下的元朝势力铲除,那么小明王也成为了唯一阻碍他登上帝位的人。
因为如果小明王不除的话,他越过小明王自己称帝,他就属于乱臣贼子,那么天下诸人都可以用正当的名义来讨伐他,所以朱元璋不会这么傻,他想要登基最先要除掉的人,就是小明王。
李善长和刘伯温的针锋相对和化解对于这个结果,刘伯温作为朱元璋的心腹,他自然是很清楚的,可是李善长同作为谋士,他在别人的撺掇下,觉得朱元璋过于重视刘伯温而轻视了他,所以他就故意来找刘伯温询问:“都说你称掐会算,大王登基前会杀掉谁呢?”
刘伯温也不兜圈子,他直截了当就说了“小明王”!这才可轮到李善长不解了,他说:“大王不可能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刘伯温没有多言,就走了,可是很快他的话就被验证了。
朱元璋在应天筹备着登基的相关事情,当时小明王还被安排在滁州,他自然要派人把小明王给接来应天,可是不成想,奉命接人的船只走到瓜州时,就突然漏水了,船只开始沉入水底,小明王也被淹死了。
李善长知道了这件事,他才明白了刘伯温所说的话不假,他仔细分析确实小明王不死的话,朱元璋确实无法上位,所以他也知道了自己的眼界不如刘伯温的地方,刘伯温能够得到重视,也在情理之中。他们两个人的矛盾,无形中也就化解了。
公元1368年,朱元璋顺利称帝,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创始人。大明在历史上都是立得住的王朝,因为明朝都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只有大明的公主不用外出和亲!